1949年10月1日這天,是值得全中國人都銘記的一天,可人民群眾還沒快樂幾天,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對朝鮮發起了進攻,甚至將戰火引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界。為了保護我國邊界安全,中央派彭德懷元帥帶領志願軍前往朝鮮戰場,就這樣,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正式開始。
可當時中國剛剛結束近百年的動亂,百廢待興,所以相比起聯合國軍的武器裝備我國要遠遠落後很多,就算是以人數壓制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我軍依舊處於劣勢。當美軍的機關大炮一股腦砸向志願軍時,局勢對我方嚴重不利,但此時“嬌嬌炮”的到來讓志願軍看見一絲希望,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武器?作用又有多大呢?
一、武器實力懸殊太大
有戰爭就會有輸贏,可如果實力相差太大,弱的那方必然損失會更多。就像朝鮮戰爭中的中美兩方一樣,我方在武器裝備上就比美方差很多。只要是我方有的武器,美方不僅都有,還比我們多了飛機、坦克以及炮兵等等先進裝備。因此,我們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實屬不易。
中美武器差距最顯著的例子,就是1950年10月底的長津湖戰役。當時,中國志願軍二十四軍集結五個團的兵力,全力攻擊新興裡的聯合國軍。按正常情況來說,我軍把握好時機馬上就能取得勝利,可由於武器差距太大,美軍剛一反應過來,就出動重型武器進行了還擊。
論實力,二十七軍作戰經驗足,畢竟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華野9縱,跟對面參與過世界大戰的陸軍步兵第七師比起來,實力相當,不分上下,可偏偏就是武器裝備差的太多。這種情況下,我軍在對抗上難免有些吃力,就算最後以突襲的方式贏得了勝利,剿滅了三十一團,可我軍也損失慘重,近一萬多志願軍壯烈犧牲。
二、新型武器正式出現
面對長津湖戰役的結局,彭德懷元帥很是痛心,他一想到那些從家鄉告別親朋好友的有志青年在戰場上沒等發揮出實力,就被美軍的重型武器炸死時,心裡就愧疚不已。也就是這場戰役之後,我軍才意識到要想贏得戰爭的勝利,必須要提高武器裝備,否則長津湖的悲慘結局會再次上演。
從長津湖戰役就能大概知道當時中國在朝鮮戰爭中是什麼樣子,但好在戰術上比美軍更勝一籌,可美軍雖然戰術落後,但他們先進的重武器完全可以彌補這個短板,這就導致很多中國志願軍空有一身力氣沒地使,顯得既無奈又辛酸。
終於,在長津湖戰役發生一年後,志願軍攜帶新型武器邁向戰場,也多虧了它,才加快了朝鮮戰爭的進度,讓美軍早早的坐到了談判桌上。而這個武器,就是蘇聯生產出來的喀秋莎火箭炮,也被我軍士兵稱為“嬌嬌炮”。
三、“嬌嬌炮”的作用
“嬌嬌炮”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最先進的火箭炮,在沒有上戰場以前,還曾受過五個月時間的實驗檢測。“嬌嬌炮”共有八條發射滑軌,每次都能發射出十六發132毫米的火箭彈,射程可達到8.5公里,遠端打擊目標效果極好。最厲害的是它的炮彈大到只有卡車才能裝下,一輪齊射只需要七到十秒,且殺傷力極大。
“嬌嬌炮”這個名字是中國志願軍起的,原本是跟著蘇聯叫喀秋莎,可大家覺得它排場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資料上看,“嬌嬌炮”一場戰爭最少也能剿滅近三千敵人,當然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由於這種武器只能在蘇聯生產,所以蘇聯對技術方面把控的相當要緊,根本不外洩。曾經還有人說,“嬌嬌炮”只要發射一炮就相當於打了六兩黃金出來,一聽就知道非常昂貴。因此戰士們都覺得它過於“嬌氣”,所以就有了“嬌嬌炮”這個名字。
“嬌嬌炮”一上場,美軍立馬就傻了眼,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一下就讓猖獗的美軍陷入了窘迫。等我軍小心翼翼的到美軍陣地檢視情況時,美軍早就死在了“嬌嬌炮”的威力下。在“嬌嬌炮”的幫助下,這場戰爭我軍傷亡了七十人,而美軍則死了一千五百人。
結語:
“嬌嬌炮”為我軍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沒有它,可能會有更多的戰士戰死在朝鮮戰場上。“嬌嬌炮”作為“和平”的推動者,告訴我們只有要想不被別人欺負,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只有自身強大,才能更好的保護國家保護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