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較量了兩年零九個月,用盡各種手段和辦法,最終還是難越雷池半步。
其實就在停戰協定準備簽署前的半個月,眼看大勢已去的南朝鮮政府仍然不甘心,糾集重兵在金城一帶擺開陣勢,號稱要與志願軍“單獨較量”一下。
為了能夠最終促成停戰協議的簽署,毛澤東電令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結果短短十幾天時間,南朝鮮軍隊就被消滅了將近6萬人,最後也只能望風而逃,7月27日晚10時,朝鮮半島上的槍炮聲戛然而止,和平的曙光來臨了。
有意思的是,隨著戰場上的寂靜,西方世界及親美國家的輿論也都一律選擇了“靜默”。
一、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
我們都知道,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國“三易主帥”。從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到老謀深算的李奇微,以及最後收尾的克拉克,都沒能擊敗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克拉克作為這場“苦澀戰爭”的最後一任司令官也只能無奈地承認,他是美國曆史上唯一沒有在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司令官。
至今還有一些人在說,抗美援朝並不算勝利,因為最後戰爭結果是把美國和南朝鮮推回到三八線以南,依然是戰前狀態,頂多算是平手而已。
其實這樣的言論無非是偷換概念,給美國找回一些面子而已,最簡單的一個證明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國內的輿論對於這場戰爭一律保持了“三緘其口”。如果這是一場勝利,或者說是達成了戰略目的的平手,那為什麼要如此低調?
作為當時全世界公認的最強大的國家,連蘇聯都不願意與其正面對抗,在海陸空裝備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卻沒能打過一個剛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來的貧窮國家,這讓自恃天下無敵的美國人實在是顏面盡失。
整個戰爭期間,僅美軍自己的傷亡人數就超過了17萬人,南朝鮮和其他聯軍部隊更是苦不堪言,面對這樣的戰績,美國實在是無話可說。
美國是一個極度崇尚“利益至上”的國家,他能夠主動捲入朝鮮半島的軍事衝突中絕不是為了所謂的“正義”,他要的就是透過控制朝鮮半島來達到威脅中國、鉗制蘇聯的戰略目的。
杜魯門和麥克阿瑟都認為蘇聯不會直接參戰,中國更是沒能力、沒膽量參戰,結果他們只猜對了一半。蘇聯確實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直接對抗美國,但是中國政府偏不信這個邪,毅然入朝作戰,保家衛國。
“保家衛國”這四個字恰恰體現了這場戰爭的真實含義,這也正是為什麼說抗美援朝是中國的一場偉大勝利的根本原因。
美國的目的是全境統治朝鮮半島,進而威脅新中國的領土安全,這一點從美軍打到鴨綠江邊時轟炸丹東就可以看出其狼子野心。
緊鄰朝鮮的中國東北地區是當時中國重工業基地,雖然此時仍屬於萌芽階段,但如果美國佔領了朝鮮,那麼美軍的炮火就會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時刻懸在我們頭頂,任人宰割。
為此中國必須出戰,與其日後被動防守、提心吊膽,不如此時奮力一戰,尚有一線生機。所以最終志願軍將美國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以南並且逼迫其簽訂停戰協議絕對算得上是勝利,因為我們出兵的目的並不是要幫北朝鮮統一半島,而是非常明確的“保家衛國”。
志願軍一戰立威,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環境,而對於“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美國來說,這樣尷尬的局面當然就是失敗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停戰後美國國內輿論一片寂靜,因為他們實在是沒有什麼可吹噓和炫耀的,不到三年就花掉了400多億美元的軍費,損兵折將還沒達到目的,難怪連《華盛頓郵報》都“酸溜溜”的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寫到:“華盛頓以一種漠然的,既成事實的態度迎接朝鮮戰爭停戰的訊息,平靜且沒有任何喜訊。”
二、僕從們“驚掉下巴”
美國這種“啞巴吃黃連”的默然態度讓他的“僕從們”也都十分鬱悶,跟著他一起出兵的15個國家不但沒有撈到一點兒好處,還大多被狠狠地修理了一番。
曾經憑著船堅炮利在中國橫行一時的“大英帝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充當著美國的馬前卒跑來助戰,結果被志願軍接連擊敗,沒討到任何便宜。
其實英國對於加入這場戰爭是十分矛盾的,拿下朝鮮半島對於它來說沒有什麼實質性利益,但是美國的“邀請”又不能拒絕,也只能硬著頭皮參與進來。
所以當杜魯門叫囂要使用原子彈時,英國首相第一時間就飛到美國與其會晤,並且一再要求美國保證不得在朝鮮戰場使用原子彈。
從本質上講,歐洲各國的參戰很大程度是被美國所裹挾的,這些國家本身在二戰中所受的創傷就還沒痊癒,所以只得在美國的威逼利誘下半推半就上了戰場,因此在最終失敗後也都為了臉面乖乖的閉住了嘴。
英國甚至還在一些媒體上稱讚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力之強悍,並表示新中國正在冉冉升起,無非是給自己的灰頭土臉找些藉口罷了。
曾經作為聯軍戰爭期間後勤基地的日本雖然一直上躥下跳,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中國能夠贏得最後的勝利。
像日本這種崇尚“弱肉強食”的國家其實二戰後一直不願意承認輸給了中國,它們只認為是美國擊敗了自己,但是這場抗美援朝戰爭著實讓日本人為之震驚,首相吉田茂更是公開表示,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中國人是怎麼把美國擊敗的。
儘管他們想不明白,但是事實擺在那裡,日本政府也正是在這場戰爭之後,十分“識時務”的將所有官方和正式檔案中對於中國的侮辱性用語全部去除,而且再也沒有主動招惹過我們。
相比美英的沉默、日本的震驚,可能最鬱悶的就要算南朝鮮了,戰爭初期讓北朝鮮打得一瀉千里,等美國率領聯軍下場助戰後總算緩了一口氣,本以為能夠趁機統一朝鮮半島的李承晚還沒高興幾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就跨過了鴨綠江。
經過兩年多的戰爭,中國軍隊將他們一步步推回到原點,眼看美夢破碎的南朝鮮甚至在停戰前夕還妄圖“單挑”志願軍,結果又白白搭進去五萬多人。
為了表示自己的不滿和不甘,在最後簽訂停戰協議時,南朝鮮代表拒絕簽字,以此來留住他們最後的遮羞布,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了。
其實被美國當成棋子的南朝鮮籤不簽字已經無所謂了,執棋者都已經投子認輸,你一個棋子還鬧什麼情緒,能保住現有的“南北對峙”局面已經實屬不易了。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方只有中國、朝鮮以及美國為首的聯軍,沒有南朝鮮。
更有意思的是,身在中國臺灣地區的蔣介石曾經在戰爭期間一直向美國“主動請戰”,但始終遭到拒絕,畢竟美國還沒有愚蠢到用這種方式去挑戰中國政府的容忍底線。
當得知最後戰爭結果時,蔣介石曾經對蔣經國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當初美國人笑話我不行,現在他們自己又如何?還不是一樣打不過毛潤之,我看他們也是不行。”
直到今天美國西點軍校依然將朝鮮戰爭作為重點研究課題,但他們一直都是在糾結於戰術、裝備、手段,永遠不明白什麼是“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什麼是“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什麼是“偉大的人民戰爭”。
也許崇尚弱肉強食的美國能夠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他們永遠不會明白戰爭真正為何物,畢竟這是一個靠劫掠起家的、只有兩百年曆史的國家。
就像一個初入江湖,肌肉發達的小混混,攻擊慾望強烈,滿身暴戾之氣,一路廝殺只是為了有一天能夠稱霸武林。縱觀世界歷史,凡是想僅憑強橫武力就成為“盟主”的人或者國家,又有幾個能成功,又有幾個得以善終呢。
三、始料未及的“蘇聯老大哥”
抗美援朝這一仗不僅打出了中國的國威,打出了我們幾十年的和平環境,更是讓蘇聯這位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對中國刮目相看。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場戰爭本就是在蘇聯慫恿和默許下才爆發的,之所以這麼做,斯大林也是別有用心的。
如果北朝鮮真的統一了半島,那麼蘇聯則又多了一個戰略出海口;如果北朝鮮失敗,美國則會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那麼到時蘇聯就能以“協防”為藉口長期駐軍在大連、旅順等地,對於他來說怎麼都不虧。
斯大林設想了各種可能,唯一沒想到的就是中國真的能打贏這場戰爭,但不信邪的中國軍隊硬是上演了一場“驚天大逆轉”。
當戰爭打到第二年的時候,蘇聯驚訝的發現,中國軍隊有很大的可能會取得勝利。此前還一直隔岸觀火甚至藉機讓中國揹負上沉重戰爭貸款的斯大林一改常態,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甚至連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都搬了出來,要知道之前他們“半賣半送”給中國的可都是二戰時的老古董。
客觀地說,抗美援朝能夠取得勝利,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確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畢竟當時我們的海軍和空軍幾乎為零,陸軍的裝備比美國差了至少兩個時代,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我們犧牲的戰士還會更多。
抗美援朝結束後,蘇聯對中國有了全新的認識,這個曾經積貧積弱的東方古國,再一次從瀰漫的硝煙中挺直腰桿站了起來。
之前的“協防”想法看來是嚴重低估了中國的實力,與其這樣,不如用更實際的方法幫助中國發展起來,直接抗衡美國,於是才有了我國五十年代著名的“一五六項”。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這156個蘇聯援建的建設專案大大加快了我國的發展速度,冶金業、製造業、工業、國防等方面更是突飛猛進,這也為之後我國走自主發展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像毛主席說的:“蘇聯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中國人的呢?就是從打朝鮮戰爭開始的。從那個時候起,兩國開始合攏了,才有了一百五十六項。”
雖然後來中蘇關係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走向了冰點,雖然蘇聯曾經陳兵百萬在中國北方,雖然蘇聯曾經策劃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但最終都不了了之,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不得不說,與中國陸軍交手是任何國家都不願意面對的,更何況是面對中國廣袤的戰略縱深,想要單純依靠武力征服無異於痴人說夢。
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這場為期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可以說極大地影響了整個世界格局,並且改變了世界軍事裝備的發展趨勢。
由於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裝備要遠遠落後於美國,所以他們只能依靠迂迴、穿插、伏擊、夜戰等戰術策略儘可能縮短攻擊距離。為了儘可能抵消美軍的炮火和空軍優勢,志願軍經常晝伏夜出,並且與敵人短兵相接。
夜戰就是美軍最為頭疼的戰法,每次夜晚的來臨,習慣依靠空中支援和火力覆蓋的美國大兵就會提心吊膽,彷彿那漆黑深處總有幾雙眼睛在緊盯著他們,這也就催生了日後美軍大力研發夜視儀的程序。
可以說朝鮮戰爭中的美軍最害怕的就是兩件事:一個是黑夜的來臨,一個就是衝鋒號的聲音。
同樣,中國軍隊在這次戰爭中也吃夠了火力不足和裝備落後的苦頭,197653名犧牲的烈士有多少是因為裝備不足而被活活凍死,又有多少是被美軍漫天的炮火炸的屍骨無存,魂斷他鄉。
以至於直到今天,依然有軍迷開玩笑地說:中國軍隊患有嚴重的“火力不足恐懼症”,現在一個標準步兵班的火力配置除了自動步槍和機槍外,還要人手一支單兵火箭筒,就是當時留下的“病根”。
可以說中美兩國在經歷過那場戰爭後,都改變了各自國防力量發展的思路和方向,尤其落後一方的中國更是奮起直追,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就從一窮二白的境況發展到如今的軍容鼎盛。更重要的是,中國軍人讓全世界都懂得了一個道理:中國人說話算數!勿謂言之不預也!
這一點從多年後的越南戰爭就可以看出來,當時中國政府曾警告美國,不要將戰爭的範圍超過北緯17度線,否則中國將採取必要措施。在收到此訊息後,直到戰爭結束,美軍無論是地面部隊推進還是空軍轟炸,真的沒有敢越雷池一步。
不得不說,這個世界上總有例外。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有一個國家的反應就十分奇葩,那就是印度。從中國尚未參戰之時,印度就在積極地“各方奔走”,以和平使者的姿態號召各方不要引發戰爭。
為了給自己刷存在感,印度政府不惜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積極斡旋”,更可笑的是,當戰爭結束後,印度向其國內宣傳的內容是:由於印度的呼籲和協調,戰爭才得以結束。
如果印度只是關起門來自我陶醉也就罷了,最可恥的就是它趁著中國軍隊在朝鮮浴血奮戰的時候,悄悄蠶食著我國西南領土,並且一直得寸進尺,好像理所當然一樣。
1962年,忍無可忍的中國政府終於發起了自衛反擊戰,輕而易舉就將“自我催眠”的印度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損失慘重。這真是應了毛主席的那首《滿江紅》:“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
中國人自古愛好和平,崇尚和諧。從《老子》中的一段文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戰爭的精闢總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雖然我們不喜歡戰爭、不主動挑起戰爭,但是我們必須具備維護和平的資本,這也正是我們這麼多年埋頭苦幹、韜光養晦的根本原因。
當今的中國早已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國民經濟、國防力量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決不能有任何的鬆懈之心,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永遠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的硬道理,在當前這種“新冷戰”的世界格局下,以美國為首的霸權勢力依然蠢蠢欲動,想要維護我們的主權和利益,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就像艾躍進教授說的那樣:“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七十多年前的那一仗讓所有瞧不起中國的人都閉了嘴,那時的志願軍依靠頑強的意志和血肉之軀捍衛了國家。
回想他們高喊著“背後即是祖國,我們已無路可退”的口號,冒著漫天彈雨無畏衝鋒的場面,今天的我們更應該格外珍惜,堅守好我們各自的崗位,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以慰那些英烈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