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室如何引領班主任專業化發展走向?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劉靜帶領工作室成員以“學生之問——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為切入點,展開了為期一年的學習與研修,對學科協同育人進行了嘗試與探索,積極回應學生的問題,師生共同走過了一次精神、思想的成長之旅。
——————————————————
一天晚自習,王博來到辦公室找我講作文,可是作文講完後他沒有走,好像還有話說,我問:“還有別的事嗎?”“老師,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王博問。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我有點發懵,但很快就找到了我以為的答案,升入高三學習強度大了,學生自然會有些心理壓力。我反問道:“是不是最近學習壓力大,覺得很累?”王博很灑脫地說:“老師,現在的功課我都能搞定,我只是不明白,每天都在這裡做題、考試,週而復始,學習真的就是為了考試嗎?學習到底為了什麼?”
畢業約定,直面學生之問
王博的追問令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可以告訴他學習使人明理、強大、充實,學習是為了將來的生活更好等大道理,但我覺得這樣的回答停留在表面,有些蒼白。於是我說:“王博,你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我們都需要認真思考,尋找答案。但在答案不明朗,或者答案不能讓自己信服時,我們要跟上這群人,跟上這支隊……”王博很狡黠地回應我:“老師,您放心,我知道高考的重要性,如果學習只是個短期目標,我知道該怎麼做,只是……”我接過他的話:“我明白你的意思,關於學習的意義,畢業後我們好好聊一次。”王博滿意地走了。但是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對於這樣一個學霸級的學生,考試和成績對他來說不是問題,但這也恰恰是一個大問題,學了一肚子知識,卻“拔劍四顧心茫然”,作為教師該如何面對“學生之問”?
成長覆盤,探索協同育人
作為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我正在嘗試把工作室成員凝聚成一個教育共同體,實現學科協同育人,“學生之問”正當其時。
我第一時間召開了工作室成員研討會,王博的班主任張老師和其他幾位學科教師都是工作室成員。張老師笑著說:“王博有點哲學家氣質,他也問過我類似的問題。”生物老師和化學老師也回憶起王博跟他們交流過類似的問題。我說:“王博提出的問題,不是一個表面的現實訴求,而是一個發人深省的追問,甚至可以說直指教育的本質,我們要和學生一起尋找答案。”
我們都打開了話匣子,回憶自己艱苦又彌足珍貴的高中歲月。我們六位老師來自五湖四海,都畢業於名校。我們順著“學生之問”覆盤自己的“學習初心”,決定開展系列研修,並約定在畢業典禮時,做一次主題演講,回應學生,也回應自己。因為這不是一個給“藥方”的命題,而是一個關乎學生成長的命題,是“立德樹人”落地的契機。
研討會之後,我們開展了“成長與發展的故事”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世界,從不同層面理解“學習”的意義。
高三學生很難抽出時間完完整整讀一本書,工作室成員在集體閱讀《人類簡史》《我們人類的宇宙》《我們人類的基因》《我們人類的進化》《美的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所思所悟以及學科教學,開展讀書分享活動,由此開啟學生的視野,引領學生深刻思考“學習到底為了什麼”這一命題。
持久對話,未完待續的思考
畢業典禮上,“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主題演講如期舉行,每位學生和老師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與思考。王博在演講中說,有人說人生是二次函式,學生時代是它的幸福頂點。走出校園,進入社會,我們遇到的問題會比現在更復雜,遇到的困境會比現在更艱難,最初我問劉老師“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茫然與不安。今天我想說,這一年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地球和宇宙的演化史,我忽然感到人類如此渺小又如此偉大,也漸漸明白學習不僅是為了考試,學習是一個不斷開啟認知邊界、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
該我演講了,我順著王博的話說,經過一年的學習,同學們能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視角思考學習的意義很了不起。我記得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說過一段話,大意是說,作為總統,我不得不研究政治和軍事,因此我的下一代才能夠有足夠的自由、精力學習數學和哲學。他們潛心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他們的下一代才有可能順應天性地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織物和瓷器。
這段話如醍醐灌頂,讓我明白了學習的使命不僅是成就自我,也是成就他人,更是促進全社會、全人類的進步與發展。我想,這就是學習更高層面的意義,所以,我們不僅要活在當下,還要創造未來。
同學們,今天你們高中畢業了,但你們超越自己、成就他人、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路才剛剛開始,希望你們都能在人生之旅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回顧這一年,透過對“學生之問”的思考、學習、反饋,工作室成員在尋找答案的研修過程中也經歷了一次精神洗禮,我們沒有停留在形而上的思考中,也沒有迴避問題,我們以問題為出發點,深挖育人本質,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未來,這樣的問題還會層出不窮,這樣的班主任育人研究還在路上。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深圳市高階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07月07日第10版
作者:劉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