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梓健
立秋時節,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上天高雲淡,兩座鋼筋鐵骨的大橋毗鄰而居,橋下滾滾江濤依舊,水面之上卻早已換了人間。71年前,大橋一側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首批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血戰上甘嶺。經過三年殊死搏鬥,中國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陳兵國門、進而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的圖謀,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
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講話指出,我們要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奮不顧身
1950年10月的一天,集結在丹東的志願軍戰士孫景坤所在部隊被命令迅速渡江,透過大橋時,他和戰友喊出誓言:“保衛家園,保衛勝利果實!”
炮火連天中,孫景坤身中數彈。回國治療後,傷未痊癒的孫景坤兩次奔赴戰場追趕部隊。三別故土、三渡江水,孫景坤心中保家衛國的信念之聲越發嘹亮。
1952年10月27日,孫景坤闖進357團3營指揮部請求參戰,營長當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時,陣地上的3營8連只剩下副連長和5名戰士,他們把爆破筒和手榴彈抱在懷裡,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就在這時,孫景坤帶領營部9名戰士,利用敵人火力死角衝上了161高地。
“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後只剩下我們4個人。”這場戰鬥,孫景坤和戰友們一連擊退敵人6次反撲;這場戰鬥,是志願軍發起的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重要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贏得的偉大勝利,同全國各族人民空前高漲的愛國主義精神密不可分。在黨和人民政府的號召下,全國開展了愛國捐獻和愛國增產節約運動。一年時間裡,各界人民為志願軍購買武器捐獻的資金就達5.56億元。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用巡迴義演所得捐獻了一架“常香玉號”戰鬥機。這場正義戰爭激發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偉大旗幟,成為創造戰爭奇蹟的力量之源。
2021年7月2日下午,代表父親孫景坤進京領取“七一勳章”的孫福貴回到丹東,將這一榮譽拿給正在住院的父親。由於病重,97歲的孫景坤已說不出話,但當孫福貴用手機播放《歌唱祖國》時,捧著勳章的孫景坤嘴角上揚、眼裡閃著淚光。
用血肉之軀寫就革命英雄主義
一部抗美援朝戰爭史,就是一部志願軍將士用血肉之軀寫就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史。志願軍將士揚長避短,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作戰,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
1950年11月,志願軍第9兵團的3個軍在東線長津湖地區迎擊美國兩支王牌軍。此時,戰區連降大雪,江河道路冰凍。儘管冬衣單薄、糧彈缺乏,志願軍將士前仆後繼、勇猛拼殺,犧牲時依然保持衝鋒隊形,凍僵後化作冰雕也矗立在戰壕之中。這場戰役,雙方僅凍死、凍傷人員就超過3萬人。美軍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感嘆:“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的人作戰。”
正是這種用熱血和生命鍛造出的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津湖戰役才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並將聯合國軍驅逐出朝鮮東北地區,扭轉了戰爭局勢。
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重要精神因素,也是我們戰勝一切敵人、克服一切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近6000個功臣集體和19.7萬餘名烈士,塑造出“最可愛的人”的偉岸形象,鑄就了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豐碑。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敵人給我們送來了節日禮花!”
這是1951年除夕夜志願軍戰士對敵機投下的照明彈的幽默比喻,背後折射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鮮明特色。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主要作戰對手是工業產值佔全球40%、具有一流技術裝備的美國侵略者。它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而當時中國90%的國民經濟還停留在近代農業經濟水平,志願軍在戰爭初期既無海軍,又無空軍,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戰。
面對懸殊的敵我力量,志願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磨礪和發揚,他們“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最多時敵人一晝夜發射30萬發炮彈、飛機投擲500多枚重磅炸彈,致使山頭高度被削低近兩米。
即便如此,堅守上甘嶺坑道的指戰員在給祖國親人的信中寫道:“我們的心情永遠都是愉快的,絲毫沒有因被敵人封鎖和破壞坑道口而感到恐懼,因為我們知道任務的重大,明確戰鬥的意義,堅信我們一定勝利。”志願軍戰士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最終使上甘嶺成了侵略者的“傷心嶺”。
意志的力量戰勝了鋼鐵,靠的就是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正是靠著敢於向強敵“亮劍”的自信,中國人民志願軍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忠誠於祖國和人民,甘願奉獻一切
“尋戰鬥英雄柴雲振!”1984年9月,《四川日報》刊登一則尋人啟事。啟事不足百字,卻將這名消失30餘年“活著的黃繼光”從鄉村拉回到人們視野。
1951年,柴雲振隨部隊在時任15軍軍長秦基偉的率領下誓師出征。5月,這支英雄部隊打響了慘烈的樸達峰阻擊戰。
5月30日拂曉,美軍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向樸達峰發起進攻。敵人連續攻擊多日,我軍卻半步不退。第六天,見收效甚微,美軍軍官趕著士兵向沒有路的山樑進攻。
危急時刻,柴雲振挺身而出。
“時任8連7班班長的柴雲振,將全班四人分成兩組,從兩側撲上第一個山頭,打得敵人狼狽回逃。柴雲振乘勢直追,出敵不意,又奪回第二個山頭,殲敵一個班……”秦基偉曾親筆記下柴雲振的赫赫戰功。樸達峰一戰,柴雲振24處負傷,昏倒在地,他為後續部隊爭得了時間,對鞏固全營陣地起了關鍵作用。
以身許國,他無所畏懼。硝煙散去,他深藏功名。
戰後,柴雲振被送到醫院治療,與原部隊失去聯絡。1952年4月,柴雲振傷殘復員回鄉,從不提及自己的功績,踏踏實實當起了農民。
“我是替犧牲的戰友們活著的,要幫人民多做事。”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後來,他被增補為嶽池縣政協常委、四川省政協委員,並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多方奔走調研,先後提交200多份議案提案,解決了大量民生問題,為黨和人民默默奉獻了一輩子。
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將士面對生死考驗,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始終堅守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彰顯出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
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
橫跨鴨綠江面的兩座大橋,其中一座曾載著凱旋的志願軍將士榮歸祖國,由此稱為“中朝友誼橋”;另一座殘橋在抗美援朝期間被美軍炸斷,橋體上留下彈孔無數,被稱作“鴨綠江斷橋”。
大橋無言,卻見證了那場保衛和平、維護和平、促進和平、反抗侵略,高揚國際主義精神的正義之戰。
抗美援朝是為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戰,是一場“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的戰爭。在這場正義戰爭中,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形成了血肉相連、魚水情深的軍民關係,結下了牢不可破的戰鬥友誼。志願軍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處處關心和愛護朝鮮人民利益,尊重民情風俗,不拿一針一線,不損一草一木。
志願軍為和平和正義而來,朝鮮人民便把志願軍看成是自己的親人。被譽為“志願軍媽媽”的朝鮮大娘鹹在福,曾鑿開冰層,在刺骨的河水中為志願軍傷員洗了700多件染血的衣服;擔架員方元根為掩護志願軍傷員而犧牲,他的父親方興福趕到後,沒有先料理兒子後事,卻先抬起擔架說“我的兒子沒有完成任務就犧牲了,我要替他完成任務,替他報仇”;朝鮮姑娘石吉榮被炮火炸斷一條腿後,不顧傷殘病痛,在公路上設立茶水站,晝夜照顧過往的志願軍傷員。朝鮮軍民以實際行動真誠歡迎並積極支援志願軍,就是對抗美援朝戰爭正義性的最好印證。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永載史冊,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不過時。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對抗美援朝戰爭最好的紀念就是開創無愧於老一輩革命家、無愧於人民的新事業,對抗美援朝精神最好的傳承就是要繼續雄赳赳、氣昂昂,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接續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