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冬,香港大嶼山島被侵華日軍團團包圍,島上的3萬多名居民和100多名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游擊隊員與外界失去了聯絡。
48天的“掃蕩”後,在游擊隊員和當地百姓的密切配合下,日軍竟一無所獲。日本指揮官頗感無奈,他在給時任游擊隊指導員陳亮明的信中寫道:“我海陸空包圍你們四十八天,一個也沒有捉到。真是佩服你陳亮明。”
這是即將出版的《東江縱隊口述史》一書中記載的一段真實歷史。東江縱隊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建立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
口述史的作者、中山大學教授李以莊在1978年至1983年間採訪了70多名東江縱隊老隊員。在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的協助下,她收集的60餘萬字訪談資料即將出版發行。
李以莊教授已退休多年。在她記憶中,東江縱隊在港抗戰的歷史印記始終難以忘卻。
1941年12月,日軍悍然侵入香港,10余天的猛攻後,駐港英軍投降,香港淪陷。戰鬥開始的次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前身——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進入香港組織抗戰,並於1942年成立港九大隊。
“當時的任務是開闢這一地區,完成中央交給的營救文化人、統戰物件的任務,另外想弄一點槍回來,還沒有很明確的意識要在這裡搞根據地。”時任港九大隊政委陳達明向李以莊口述時表示。
日軍掠奪式的進攻後,無力管理香港九龍、新界地區,當地出現了一段“真空”時期,土匪橫行、民不聊生。港九大隊在港活動打擊了侵略者和土匪,維護了當地治安,受到香港百姓擁戴。後來,在當地居民的配合下,港九大隊在香港建立了數個游擊區,吸納了一批當地子弟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
在新界出生的溫容生參加港九大隊時只有十三四歲。他回憶,最初並不能分辨出游擊隊員的身份,一度以為從山頂上下來的七八名游擊隊員是土匪。但這群“土匪”非但沒有進民宅、搶東西,還主動給老百姓治病送藥。
據李以莊記載,溫容生回憶時說:“自從那幾個人來過村子後,大家心裡都有個想法,覺得他們不是搶人的土匪,可能是‘老八’(即八路軍)。”
侵略者踢死了溫容生的父親,母親又得了重病,兩個弟弟還小。他加入游擊隊讓本就貧寒的家裡又少了個幫手,但“母親很能想得通”,支援他加入游擊隊,以報家仇國恨。
後來,在一場血戰中,溫容生的戰友楊平不幸犧牲。為了紀念這位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他改名叫“溫平”並一直沿用下來。
戰爭後期,在日本侵略者節節敗退、盟軍組織反攻之際,港九大隊還承擔了情報收集的工作,在黨的指揮下開展國際合作。原港九大隊上校袁庚在書稿中回憶,1945年3月,美軍計劃在中國華南地區登陸,日本陸軍的“王牌”波雷部隊悄悄調動數萬人部署在廣東附近,對美軍反攻構成很大威脅。
港九大隊配合盟軍作戰,將日軍部隊調動部署的情況、番號、佈防和工事情形一一梳理與美軍共享。“這些情報別人收集不了,只有靠我們的情報網,靠地下黨深入敵人後方。如果沒有游擊隊這樣的群眾關係是沒有辦法的。”袁庚向李以莊口述時說。
後來,港九大隊還向美軍提供了廣州、香港的日軍軍事設施情況,廣九線日軍部署情況,甚至包括日軍士氣等情報。
據李以莊記載,袁庚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我們的情報質量很高,主要是依靠廣大群眾還有地下黨員。美國人非常佩服,認為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做到。”
透過李以莊的書,讀者能進一步瞭解東江縱隊在香港聯絡群眾、組織抗日救亡的歷史。“我家裡就有20多位親戚參加過東江縱隊的活動,新中國成立前我也曾在香港參加過地下團工作。這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一個縮影,希望借我之筆,能將這段激昂歲月展現出來。”李以莊說。
(新華社廣州7月6日電記者洪澤華)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07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