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選擇把自己的腳印留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十年間,他們走遍大江南北,發掘出超500個洞窟。他們是來自四川洞穴探險隊的探洞者,一群嚮往“地心”的人。(攝影:新華網張可凡 文字:新華網吳曉)
80後成都人晉浩,圈內人稱“瞌睡叔叔”,是四川洞穴探險隊的隊長。晉浩的地心之旅始於十幾年前,一個全長只有百米、30分鐘就能“通關”的洞穴裡。一步邁出去,就走到了現在。圖為拼版照片,晉浩(上圖右一,下圖中)和隊員們在做探洞前的準備工作。
400多年前,“中國第一旅遊博主”徐霞客便開始尋找不為人知的奇險瑰麗之觀,考察了300多個洞穴,並在《徐霞客遊記》中詳細描述。
近幾年,洞穴探險在國內逐漸興起。現代洞穴探險涵蓋了水文、地質、動植物、人文等多方面知識,必須經過專業培訓並攜帶專業裝置,同時還需要縝密默契的團隊協作。圖為拼版照片,上圖: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隊員正在訓練。下圖:探洞時用到的部分工具。
在晉浩看來,洞穴探險是一項特殊的戶外運動,同時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在不少洞穴中會有礦石、地下水脈,甚至還保留著遠古動物以及人類的活動痕跡。圖為晉浩帶領四川洞穴探險隊的隊員向洞內進發。
四川洞穴探險隊的隊員們使用SRT單繩技術在進行索降(四川洞穴探險隊供圖)。繩索,是通往洞穴的“安全保障”。所謂單繩技術,就是憑藉一根繩子到達想去的垂直領域。
迄今為止,在地表之下,人類探及的深度與範圍依然有限。每一個洞穴的地質構造、溫度、溼度、岩溶景觀成分等都不相同,這是洞穴的科研價值所在,但這也意味著許多不可預料的風險。圖為探險隊的隊員在觀察洞口情況。
黑暗、迷路、暗河、落石……在通往“地心”的路上,永遠面臨著未知的風險。為了應對這些風險,頭盔、頭燈、探洞服、SRT單繩技術裝備等,都是洞穴探險隊員的基本裝置。圖為四川洞穴探險隊的隊員們在洞中探索。
據瞭解,四川洞穴探險隊分為先鋒組、測繪組、運輸組、攝影組等不同組別。晉浩所在的先鋒組主要負責洞穴探險的開路、佈線工作。洞穴探險時你永遠不知道前方會遇到什麼情況,先鋒便需要及時、正確地做出判斷。在巖壁上打入膨脹釘看似簡單,背後卻涉及力學、幾何學等專業知識。每一顆小小的螺釘都關乎隊員安全。圖為晉浩使用SRT單繩技術進行上升。
中國有個成語叫“別有洞天”,洞中確實另有一番天地。洞外是30℃的豔陽天,數百米之外的地下,或許就是溫度零下的冰雪之地。離開地面之後,地下世界全靠手電光源,腳下暗流密佈,到處都可能暗藏著湍急水流,在一些狹窄的路段,一人側身透過都顯困難。窄縫之後,可能山窮水盡,也有可能豁然開朗。圖為探險隊的隊員們在觀察洞中環境。
晉浩(左一)在和隊員討論洞中情況。
四川洞穴探險隊創立於2010年,成員已經從最初的4名發展到目前的60多名。他們來自成都各行各業:地質礦產研究院工程師、大學教授、職業攝影師等。隊員也在一次次的“上天入地”中,逐漸從“小白”成長為行業領域專家。圖為探險隊的隊員在洞中休息整頓,準備向洞的更深處進發。
測繪組負責對洞窟進行測量。隊員們從最開始連洞穴測繪是什麼都不清楚,到後來一步步攻克技術難點,學習洞穴探險技術、洞穴無紙化測繪,再到自主研發3D掃描器,實現最終的洞穴掃描。圖為探險隊隊員在觀察洞中環境。
而生物調查組到目前為止已經發表了多篇新物種發現的科研論文,豐富了中國西南地區甲蟲研究及洞穴地貌知識。圖為四川洞穴探險隊的隊員們在觀察洞中的地穴生物。
這是在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周邊的一處洞穴中發現的動物頭骨。
探險隊發展至今,洞穴探險之於晉浩已經從單純的追求感官刺激轉變為追求更為廣闊的社會價值。
“我們現在想做的就是讓大家對洞穴探險這項運動有更深入的瞭解,把洞穴裡的面貌展現給世人。同時,在洞穴裡收集到的一些資訊,可以供專家、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晉浩說,洞穴內的地質景觀、動物化石,洞穴活體生物等,能為地質、生物研究提供具有價值的資料和依據。圖為四川洞穴探險隊的隊員們使用SRT單繩技術向上進行攀爬。
2017年,探險隊協助科研人員在烏蒙山區從事水文地質調查、水文試驗、水質分析、洞穴探測及鑽探取水等工作,解決雲南昭通等地缺水群眾的生活用水問題;也透過洞穴勘探,幫助雲南大關縣、彝良縣發展鄉村旅遊,助力當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圖為晉浩在進行索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