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旅遊和旅行到底有啥區別?
反正對我來說,區別就在於——我老想把這個黃V所標註的“優質旅遊領域創作者”改一個字,變成“優質旅行領域創作者”。
那麼,這一個字的區別,真的很大嗎?
1,來看三組大資料
在說旅遊和旅行的區別之前,我們來看三組文旅發展統計公告中的大資料。
2018年,歲月靜好,全年國內旅遊人次達到了驚人的55.39億。
2019年,也就是疫情橫掃全球的前一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次第一次突破了60億。
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年國內旅遊人次為28.79億。
這些數字有多驚人呢?
這麼說吧,作為人口大國中的中國人,可能沒覺得有啥大不了的,畢竟咱們就算是玩一次春運,全國所有的交通系統加一塊,2020年的資料也是足足搬運了30億人次!
但是,假如你是韓國人,面對這個數字就有點暈了。
你得這麼跟他說:一次春運呢,相當於把你們全國所有人打包合一塊兒,搬60次!(韓國人口不算少了,5200萬)。
假如你是500萬人口歐洲小國的公民,面對這個數字不但很暈,而且可能直接超出了認知範圍。
你得這麼跟他說:50億的旅遊人次呢,相當於把你們全國所有人打包合一塊兒,旅遊100次!
話雖如此,咱們中國人這個龐大的旅遊人次,大部分真的是屬於旅遊,而不是旅行。
2,旅遊和旅行的區別
有時候,我們常把旅遊和旅行混為一談,但其實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旅遊的核心是“遊”這個字——遊玩、遊樂、遊山玩水……
旅行的核心是“行”這個字——行走、獨行、騎行、自由行……
旅遊是一種消遣和消費的過程,花錢享受目的地的風光、風情、美食和服務。
既然花錢買的是享受,所以一旦趕上飛機誤點、旅館髒亂差、景區擁擠或者是颳風下雨、購物挨宰等等,便會怒氣衝衝,怨天尤人,覺得十分掃興。
旅行是一種體驗和感悟的過程——更強調的是體驗目的地的風土人情,體驗目的地的生活方式。
既然是體驗,那麼目的地既有的讓旅遊者不適應的東西,對旅行者而言其包容性就會大很多;旅行者不懼怕遭遇雨雪風霜和艱難險阻,把行走中遭遇的這一切都視為人生的一種經歷,一種體驗,所以相對可以隨遇而安,始終保持著平和的心態,這就是旅行。
旅遊如同吃一頓快餐。
旅行如同品一杯美酒。
同一個目的地,儘管旅遊者和旅行者也常常狹路相逢,但從外表、裝束、音容相貌到精神氣質,心理和心態的差別都很大,各自的味道可以說是一目瞭然。
甚至可以對標一下古人,你可以這麼說:
六下江南的乾隆,是個旅遊者。
寫出60萬字《徐霞客遊記》的徐霞客,是個旅行者。
3,旅行和旅遊的區別,主要在價效比
單純從消費角度而言,旅行和旅遊並無多大的分別——反正都是需要花錢的;並且同一個目的地,有時候跟團遊的旅遊者更省錢,有時候自由行的旅行者更省錢。
二者都是花錢買時間——買你在某個目的地所停留的時間。
但是,如果考慮到旅行深度意義上的本質——“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那麼旅行的價效比就會高於旅遊。
畢竟旅遊者的走馬觀花和旅行者的深度體驗,不在同一個維度和廣度上。
比如人們經常會這麼調侃跟團遊的旅遊者——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排隊拍照,回家一問啥都不知道。
果真如此的話,那你花錢所買的時間,豈不是買了一個寂寞?
方式上的差別,先天就決定了價效比的不同。
4,為什麼說會有旅遊到旅行的升級?
不要忘了,我們中國人的日子紅火起來,其實並沒有多少年。
早年間人們餓著肚子,或者剛剛能吃飽飯的時候,對待旅遊大多會是這麼一個評價:不務正業!
為什麼?
因為當肚子還沒被填飽時,一切不以“填飽肚子”為出發點的事情,在老百姓看來都是“不務正業”。
所以,旅遊人次的逐年提升,對應的情況就是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可自由支配的財富越來越多。
國家經濟飛速發展,才會對應旅遊資料的大幅提升。
這個現象可不僅僅存在於旅遊業。
比如說:現在婚喪嫁娶的儀式,花樣比之前要多很多。
沒錢的時候,人們不講究——扯個證拍個照,就算是結婚了;但現在不但要有婚禮,還要有車隊,還要有禮炮,還要有伴郎和伴娘,還要有婚鬧……
另外一個層面的現象是:玩旅行的人越來越多。
既然玩旅遊和玩旅行,不見得哪一個會更省錢,為什麼玩旅行的人會越來越多呢?
原因很簡單:當人們完成吃飽肚子的第一要務之後,自然就會開始追求文化生活,追求“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旅遊這個方式,佔比更大的是偏物質的享受。
旅行這種方式,佔比更大的是偏精神的薰陶。
對大部分老百姓而言,物質追求滿足之後,自然會走向更講究的精神追求。
都不用說年輕人了,即便是退休之後玩自駕遊的老年旅行者,路上也會越來越多地遇見。
同樣的,這個現象也不僅僅存在於旅遊業。
比如說:亂世黃金,盛世古董,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這個道理雖然首先根植於保值和便利的經濟層面,但也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只有在盛世,古董才會有更大的收藏價值,更高的售價空間。
所以,隨著中國人生活越來越好,對精神文化層面的追求也會越來越高。
這就是玩旅行的人會越來越多的原因。
5,順便再說說旅居
所謂旅居,就是以在某個目的地居住一段時間,作為旅行方式。
某種意義上說,旅居是比旅行更高一個層級的存在,因為這個“居”所對應的,要麼是你在目的地長期租住一所房子,要麼是你在目的地給自己或家人置辦了一個第二居所。
同時這個“居”所對應的體驗方式也更徹底——在旅居的這個時間段,你幾乎會變成一個當地人。
以前我們中國人曾經羨慕過——比如說國外有不少富人,在旅遊勝地、療養勝地會有自己的一所房子,平時沒人居住,就那麼閒置著;而到了旅行的最佳季節,要麼拖家帶口,要麼帶上小情人,去那裡悠閒地居住上一段日子。
現在,第二居所對中國人來說,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你身邊總會有一些朋友,要麼在某個旅遊勝地買了房,要麼在某個地方自己玩起了民宿或者院子。
這個現象所對應的,既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精神追求的升級。
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居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結語:
在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時期,旅遊會被看成是“不務正業”。
在中國經濟實現騰飛之後,黃金週開車旅遊時的爆堵、某個知名景區的人山人海,早已變成了常態。
與之相伴的是:玩旅行的人越來越多,玩自駕遊的人越來越多;玩旅居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個現象,也佐證了那句話——厲害了,我的國!
#旅行##旅遊#
關注@老非2020,分享旅行。
文字原創,未經本人允許拒絕任何轉載!
圖片來自網路,僅作示意參考;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