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報道 我國廣袤的國土上遍佈著眾多形態各異、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它們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合理確定村莊佈局分類,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加強分類指導。
2012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啟動傳統村落的全面調查,截至目前,已有681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即日起,假日生活版推出“走進傳統村落”系列報道,讓曾經“散落民間人不識”的古樸村落,重新迴歸我們的視線。
永豐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地處“黃山—太平湖—九華山”黃金旅遊線腹地。村內保留了完整的青山塔、希賢橋、三畏堂、和會橋、希範堂、蘇氏宗祠、海寧學舍等古建築。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皖南多山,多水,多美景。
其中,有的久負盛名。歸來不必看五嶽的黃山;青山綠水引詩賦,墨瓦白牆牽畫魂的宏村;縱深千尺,不及汪倫送別之情的桃花潭……那是一幅幅橫亙在皖南大地上的畫卷。
有的,則猶如深巷之中的一罈醇酒,待你走近幾步,斟上一杯,芳香自會撲鼻。永豐,便是如此。
曲徑通幽處永豐花木深
驅車而往,一路蜿蜒曲折,直至曲徑通幽之處,豁然開朗。
永豐村三面環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洙溪河蜿蜒穿村而過。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東南的底地依次而建,錯落有致。整個村落古宅群村西多而集中,村東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為青紅兩種石板鋪成,紛繁而又有序,由南向北緩緩上升,臺階、石欄依山而建,依勢而構,獨具匠心。
這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東晉太和年間,漢相曹參十九世孫曹沛辭官歸隱於此。南宋建炎年間,蘇轍玄孫蘇繼芳遷居於此。明朝洪武年間,杜荀鶴後裔遷居於此。於是,此處聚居了曹、蘇、杜三大姓氏家族。永豐村的歷史多半便是三大家族的歷史,如今村民的祖先,也多是三大家族中人。
這裡鍾靈毓秀,英才輩出。別看村子小,卻曾孕育出一些風雲人物。元代廣東肅政廉訪司副使杜國賢、近代鎮海戰役中功勳卓著的民族英雄杜冠英、徽商巨擘蘇成美、知名學者蘇繼廎、杜草甬等名人大家,都來自永豐。
這裡也是革命老區。1934年12月,中共秧溪區委書記曹祥麟在這一帶成功組織領導了打擊土豪劣紳、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史稱“杜家村暴動”。
想不到吧,這處處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的村落,也曾風雲激盪,洶湧澎湃。
小巷裡的石板路,輕輕踩上去,彷彿能夠感受到石縫間苔蘚的呼吸。巷子窄窄的,僅能容一人透過,只怕那時的情侶也羞於並肩同行。路邊的溝渠裡是緩緩流過的溪水,還有魚兒時不時撲騰一下。斑駁的牆上舊時的痕跡依稀可見,滿是記憶。
你不禁會猜,幾百年前的此刻,是否也曾有人如自己一般,一步步走過這些石階,不經意間,觸碰過牆上的粉漆。那時,他會想什麼,又會懷著怎樣的心情。
時光啊,就像在路上堵了車,便也搖下車窗,悠然欣賞起這裡的風景來。昨天和今天,這麼近。
忠義炳千秋今古共悠悠
永豐村,於2008年由原卓村、嶺下村合併組建而成。
村北側,是嶺下古村落。
村口,坐落著永豐古牌坊群。
牌坊群共有5座,均為清朝時期當地蘇氏門人所建,因此被稱為嶺下蘇村牌坊群。
從牌坊的建制格局和規模來看,嶺下蘇村牌坊群僅次棠樾牌坊群,是皖南地區屈指可數的牌坊建築藝術代表作,也是安徽省第二大古牌坊建築群。
5座牌坊的建築風格大體相似。牌坊主要構件採用當地的白麻石製作,其中龍門枋、題字牌、聖旨牌、花板均採用青石製作,質地堅硬,光滑細膩。粗大的立柱上平琢渾磨,不加雕飾,全部刻有對稱的陽文楹聯。額枋和月樑上勾勒了簡單的雲紋圖案,雀替、匾額和簷角均飾有花紋圖案。整個牌坊群看上去古樸典雅,端莊厚重,歷史的滄桑氣息撲面而來。
其中歷史意義最大的是忠義坊,系清光緒年間立,為表彰嶺下“蘇百萬”蘇成美。據蘇氏族譜記載:“光緒三年,晉省旱,(蘇成美)首先捐賑(白銀千二百兩),經前皖撫長白中丞裕祿奏請建坊,旌表樂善好施。”額枋上的橫批是“光爭日月”,兩根立柱的楹聯是“畢生清操瑤池雪,垂世高名海岳雲”。
進村不遠,便能遇到蘇氏宗祠。
蘇氏宗祠又名六甲祠、顯榮公祠,是當地蘇氏子孫為祭祀自己的祖先而建的祠堂。蘇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咸豐年間毀於兵火,後於清同治年間重修。
蘇氏宗祠和其他祠堂有兩個不同之處:一是祠堂大門朝北,二是門上方頂端有一堵雲中龍的馬頭牆。
該祠為三進五開間建築形制,總建築面積550平方米;原大門口豎立石獅一對,高約2米;祠內描金繪彩與古徽州祠堂質樸大方的風格迥然不同。祠堂第三進(寢殿)樓上左右兩邊各伸出一耳房,這也是古徽州祠堂格局中所沒有的。
其中,寢殿前有石獅欄杆,嵌有青石浮雕7塊,刻有飛禽走獸,姿態各異、活靈活現,立體感很強。在樑上軒下和斜撐雕刻有雙獅戲球、人物故事,為皖南地區僅見。
不過,在嶺下古村落裡,最大的古建築群,是杜冠英故居——希範堂。
杜冠英,字芸生,號徵三。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三月,法國人孤拔率遠東艦隊進犯鎮海,杜冠英指揮擊沉兩艘軍艦,孤拔的座艦中彈多發,孤拔身受重傷,狼狽逃竄,後死於澎湖島。
希範堂是杜冠英的故居,是黃山區現存僅有的一幢清代官員住宅。建於光緒年間,三進開間,左右有多間廂房的四水歸堂的清代磚木結構建築。前進為門廳,二進為堂廳,後進是兩層走馬樓。斗拱、雀替、梁託均系木雕龍鳳,木雕花門窗儲存完好。堂廳內懸掛有“希範堂”三字匾額一塊。整個建築精緻,屋內雕刻精美,飾有各種人物花卉,珍禽異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堂廳和房內擺設各式傢俱均用紫檀、紅木等名貴木材製作。大門前條石鋪設,後園假山水池、竹木花卉,錯落有致。
除此之外,永豐村還儲存著五福會、龍燈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每道文化大餐,都是滿滿的皖南風味。
流水人家繞未減舊時顏
2015年,閆峰放棄了在上海從事多年的設計工作,來到了永豐村。
後來,他在永豐村建設了融合民宿、染坊、釀酒、陶藝等功能的“山裡研工社傳統手藝研習基地”。
閆峰說,我們的農民不僅僅生產糧食,也生產智慧,這裡有設計的源泉。
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永豐村有一種潛藏的美麗,這裡的文化底蘊、淳樸民風、山水風光都深深吸引著我。”閆峰笑著說。
為了保護永豐村的歷史文化,近年來,當地成立了覆蓋全鄉的文物保護工作領導組,設專人管理該鄉的各類文物單位,重點是永豐村的古村落保護工作。
當地精心編制鄉域總體規劃、古村落保護規劃和人文旅遊規劃,並使之與集鎮規劃、村莊規劃、農業結構調整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等相銜接、相呼應。按照先急後緩、先布點再連片,實行有序有效的保護,節點式聯動式的開發。
近3年來,永豐村所在的永豐鄉政府加大投入,投資1000餘萬元,完善了古村落基礎設施建設,恢復古青石板道路、半月塘、攔河壩、宗祠廣場和原有的村莊排水系統,建設了洙溪河兩岸的田園風光帶,啟動綠化、亮化、硬化,建設生態停車場、仿古公共衛生廁所等基礎設施。
黃山區文物事務中心投入了130萬元,維修蘇氏宗祠、希範堂、五福廟以及瀕臨倒塌的蘇家私塾海寧學舍等重點文物。
目前,永豐村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遷移;古村落的功能分割槽與建設控制帶已經劃定,古建築中心區域不得建新房。
如此一來,永豐村古宅、古河、古道、古橋相映成趣,渾然天成,可謂處處小橋流水人家。
漫步村中,風中滿是淡淡的花香。各種各樣的鳥鳴,伴著潺潺的流水聲,總會讓人覺得,如果在這裡生活的話,那就是自帶背景音樂的人生,一定很享受。
如果在路邊看到一片花海,請不要徑直邁步進入,不然,總會驚起群群飛鳥。
天一黑,路上的行人就漸漸少了,燈光漸漸熄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星光和蛙聲一片。
伴著潺潺水聲,穩穩睡上一覺,直到太陽高升。永豐之美,美在這份自然與愜意。
遊覽貼士
到達永豐村後,可沿洙溪河自東南向西北,逆流而上進行遊覽。
洙溪河下游,為原卓村界。依次經過希賢橋、沿河步道、花門樓原址、闞睦裡古巷道。途中有農家樂和民宿可供休息。
再往北去,途經嶺下蘇村牌坊群,進入嶺下古村落界。繼續沿洙溪河行走,一路可經過蘇氏宗祠、半月塘、育才小學遺址、海寧學舍和杜冠英故居。
如此往返一遭,徐徐而行,需大半日時間。
要是累了,就返程。當年的新茶,時令的蔬菜、瓜果和菌菇,正宗的徽州土菜,都等待著你。
若是喜歡親近自然,可在村中尋一向導,村外的青山,便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