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口,辭職休學,兩個男孩(3歲和8歲),一輛SUV,400個日日夜夜,65000多公里,走了250多個市縣,150+博物館,40+非遺體驗,30+工廠車間,30+少數民族地區,自制27省旅行課件,一次以教育為宗旨的親子旅行課。
這是郎叔一家,在2018-2019年期間的一次旅行教育實踐。這一切,始於郎叔在多年前化療病床上的一次發願,而直接促成實現的則是為改變孩子所處負面環境的一次嘗試。
病床上的Dream list 與改變孩子的一次嘗試
2011年的春節,郎叔躺在北京腫瘤醫院的病房裡,胳膊、胸腔、鼻子、尿道都插著管子,化療的藥水,血紅的顏色,緩緩地進入他的身體,每天從早到晚,這樣的液體要輸8袋。“沒日沒夜的噁心嘔吐,還有打增白針帶來的高燒,使得手術創面和全身骨骼都疼痛難忍,如群蟻蝕骨,徹夜呻吟,輾轉難眠”,郎叔回憶說。
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郎叔萌發了要換一種生活的願望,於是擬了一個dream list,其中就有帶全家環遊中國和世界,這便是郎叔這次親子環中國旅行教育的緣起。
郎叔,應用心理學科班出身,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彼時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經做了9年的公務員。“過著焦慮和壓抑的日子”,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寶媽則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了十多年,每天都很忙,晚上少有22點之前到家的時候,孩子也幾乎照顧不上。
缺少父母陪伴的大寶喜多,當時年齡在班級裡也最小,學校生活適應較差,各種狀況頻出,常被批評,郎叔也常被叫去學校陪孩子認錯,“壓力很大,孩子的自我評價水平越來越低,缺乏自信,負面情緒多,沒有共情能力,亟需做一些調整和改變”,郎叔說。
與此同時,二寶喜寶的入園問題也難以解決。因為是搬遷到新居,所以著手準備較晚,孩子2歲時,周邊公立幼兒園已經排滿了。家門口有一傢俬立可以,但是每月7000多元的園費,讓郎叔猶豫了。“既然要花費這麼多,還不如花在路上。我們要讓這廣闊的中國大地,都是他的幼兒園”,郎叔說。
這麼想,郎叔和妻子便也這麼做了。郎叔提前半年辭職開始準備各地的旅行教育課件,寶媽則負責路上的吃穿住用等。
旅行計劃為期一年,實際用了400天,自駕一輛七座SUV,從北京出發,分北、東、西三線依次進行,途徑海南、臺灣、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旅行的主題是“親子旅行課”,本質上是一次實驗性教育,定位於“知識+體驗”的旅行課堂。
旅行前,郎叔的一篇公眾號文章獲得了10萬+的閱讀,因此也收穫了上千的群友在社群中圍觀他們的每一天。“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一些在旅途中給我們提供了當地的獨特教育資源和旅行幫助”,此外郎叔還與非遺平臺等機構建立了聯絡,正是這些準備幫助他們獨特的旅行教育課堂,具有了與傳統旅行不一樣的內容與體驗。
一次課堂在路上的通識課
與傳統旅遊不同,景點並不是郎叔一家的主要目的地,而是所有適合旅行教育的場所,包括工廠車間、實驗室、非遺作坊、博物場館、鄉間生活、民族村寨、菜市場等等。據介紹,僅下過的礦山就包括了煤礦、銅礦、汞礦、銀礦、金礦、鑽石礦等,也去過不少知名企業的工廠車間,如蒙牛、伊利、恆順、科沃斯、農夫山泉、可口可樂、茅臺、江西直升機製造公司等,“讓孩子知道,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以及背後的材料,都是怎麼來的”,郎叔說。
旅行的過程,也如同上學一樣,郎叔作為“老師”不僅有提前半年自制主要省份的旅行教育課件,融匯了語文、歷史、科學、自然、手工等各方面知識和技能,而且孩子也要像上學一樣,完成每天目的地主題內容的“預習”,包括與目的地主題相關的文字詞語的學習、科學知識的瞭解、歷史文化故事的講解、繪本動畫片紀錄片的觀看等等,從而讓孩子激發興趣,帶著知識結構和問題去目的地。
在旅行過程中,努力避免只是做一個看客,秉持“動手、動眼、動嘴、動腦”的“多感官沉浸式體驗”原則,以及“與當地人建立連線”的原則,注重帶動孩子參與到當地的人文活動、民俗節日,手工製作、地理探索、科學實驗等,讓感受更深刻、更全面。
在當地的旅行結束後,遵循“費曼學習法”,還會透過旅行日記、主題閱讀、親子討論和講解等方式來“複習”,加深孩子對相關主題的記憶和理解。
不過,旅行的趣味也並未因此降低。“儘管我們進行了精心的規劃,但是也不拘泥於課程般的設計,因為未知和偶遇永遠是旅行的驚喜,我們的腳步隨時因為路邊的發現而停下,並加入進去。拾花生、曬糧食、做冬柿子、挖藕、採香菇、處理艾草......我所稱之的“路邊的課堂”,孩子也非常喜歡,是不亞於景區的旅行寶藏”,郎叔說。
利用旅行路上的一切場景進行教育
除了旅行日常的主題學習外,郎叔還利用一切路上的場景,對孩子進行相關教育。
長途自駕的路上時間漫長,如何利用起來?郎叔的安排主要有四:一是給孩子買了很多英文動畫片在車上看,娛樂的同時也是磨耳朵的過程;二是設計了很多車上親子小遊戲,比如成語接龍、“猜窗外”、“是不是”等,可以在玩樂的過程中把目的地主題知識也蘊含其中;三是每到一個城市給孩子買幾本書在車上看,尤其是和所去目的地有關的繪本、青少讀物等,400天下來也讀了150多本;四是親子溝通時間,郎叔會與孩子就目的地主題進行對話、討論,講有關的故事給孩子聽。
在旅行中的一些基本生活事項,也是郎叔用來鍛鍊孩子的時機。比如用思維導圖教導孩子如何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再讓孩子帶路領著父母去當日的目的地。類似的還包括旅途中的就醫看病、做飯洗衣、洗車修車、地圖識認、野外生存等等,在實踐中學習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為了讓旅行中的圖片能夠拍的更好,郎叔還教導孩子學習攝影、打光、佈景、操作無人機等,旅途中儼然已成為一名合格的攝影助手。
最為特別的一個場景則是旅行意外。郎叔認為,旅行意外是最考驗旅行者應對能力的時刻,雖然往往都是令人沮喪的事,但如果能夠化消極面對為積極解決的行動,則是培養孩子應對能力、意志品質的好時機。因此,“化困境為教育契機”也成為郎叔路上秉持的一項重要原則,無論是錢包證件手機的丟失、車輛爆胎損壞等這類多次發生的小事,還是遭遇地震、塌方、掉河、毒蟲侵襲等這些危險,郎叔都鎮定從容應對,並引導孩子和父親一起去最終解決面對的問題,擺脫困境。
比如,當孩子失手將石油小瓶打碎染黑民宿整個牆面時,郎叔會從物理、化學等多種方法教導孩子如何去汙,最終透過瓦工的方式自己動手將牆面翻新復原;當孩子將手機遺失在出租車上後,郎叔會教導孩子從手裡僅有的票據找到計程車公司的名字和電話、透過一些數字推匯出乘坐車輛的號牌、再聯絡到計程車司機尋回手機等;當孩子不小心掉落池塘,郎叔也會在把孩子“打撈”上來後,趁機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在各種環境下落水的自救、以及救後處理。
“在遇到突發狀況時,人們可能會沮喪無助甚至放棄,但我們也完全可以選擇換一種應對模式,用積極的心態和孩子共同面對、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只要努力去改變和爭取,困境也會有轉機,更會帶來成長”,郎叔說。
旅行教育結束後孩子的變化
既然是一次實驗性教育,結束後很多人都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有什麼變化?
雖然是海淀家長,但郎叔表示自己和妻子並不“雞娃”,所以對待這次旅行教育的結果並沒有過高的期待。“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不斷積累、效果逐漸顯現的過程。旅行,也並不是靈丹妙藥,可以手到病除”。但是經歷過這樣一個教育過程,孩子的變化還是可見的。
郎叔表示,大寶喜多最明顯的是知識層面的提升,因為旅行中接觸各方面知識量很大,也做了大量閱讀;經常寫旅行日記,文字表述能力有提高;非遺手工體驗、鄉村生活,以及旅途中的家務等,讓孩子動手能力增強,走之前很少從事手工活動,回來後開始喜歡樂高、摺紙、木工等;深入思考的能力有所增強,讀書或者寫文章時,開始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面臨一些問題也有解決的思路;性格上樂於探索外部世界,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不過我最看重的是他有了自己樹立的人生目標——做一名將軍”,郎叔說。“雖然在這樣的年齡,這樣的人生目標或許並不實際。但我是希望他早立志的。有了目標,才會有主動去努力提高自己、管控自己的內驅力”。
回來至今,喜多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愛好廣泛,尤其是軍事、讀書、籃球,也在學習木工、微控制器和口琴。雖然孩子從未上過學科培訓班,郎叔對成績也並不苛求,但讓郎叔意外驚喜的是,回來的兩年裡成績卻在穩步提高。
至於二寶喜寶,郎叔表示,走時歲數還小,性格敏感,明顯怕生,對陌生環境緊張,不敢和人說話,易哭鬧,學會說話很晚且表達費力。待到旅途結束時,已經成為社交小達人,可以和任何路上遇到的人主動攀談,共情能力很強,善於觀察,注重細節,樂觀開朗。今年剛剛邁入小學一年級,對學校生活非常喜歡,迅速收穫了很多來自不同班級的“好朋友”。
郎叔將自己的教育方法描述為“精心的散養”。所謂精心,在於培養方法上的務實、用心思考和設計,體現在適度的權威,以保證基本的教育效果。但又秉持著“散養”的作風,即在瞭解、接納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允許孩子做些貌似“出格”的事、做些自己選擇的喜歡的事,不會把他的時間用學科培訓班塞滿。
比如喜多喜歡軍事和閱讀,郎叔家裡一整面牆的書架專門有幾層都是給孩子購買的各種戰爭史、戰略、武器等方面的書籍,甚至暑假裡還給孩子電腦安裝了郎叔那個時代的經典即時戰略遊戲《星際爭霸》,“雖然是遊戲,但對鍛鍊軍事戰略思維有好處”,郎叔說。
“我並不期待孩子也能考上名校。子若強於我,只有考上世界名校,但即便如此,也不見得就能活得幸福有價值,人生不是隻有讀書考試,也不是隻有一種活法,他完全可以去追求他想要的不同於我,也不同於大眾的生活”,郎叔說。
“打個比方,如果孩子擅長做飯,我可以送他去烹飪學校;如果擅長挖掘機,就送他去藍翔。我不期望他一定走考大學的傳統路線,孩子如果不是研究型的,走職業教育也未必就會差,這個社會人生成功的方式已經多元化,拼成績拼高考與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也沒有必然關係。只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都會有美好的未來。”
“當然,我對他仍是有期望的:1.做一個善良的人;2.不要過度去追逐物質,而要去做有意義的事;3.找到那個自己可以熱愛一生的事業,並努力堅持做下去”,郎叔說。
一本給父母的家庭旅行教育實用指導書
一直以來,國內雖然旅遊書籍眾多,但大多集中在攻略和遊記方面,且主要是在成人化的旅行層面上的表達。而郎叔這部《走,去上旅行課》從字面意義就可知,這不是一部遊記,而是一本給父母看的旅行教育指導書、參考書。書中既有旅行教育的系統理念、方法,也有郎叔的教育實踐,還有主要省份親子旅行規劃和輔助教育參考手冊,可謂集思想性與實用性為一體。
事實上,在滿足了傳統的旅行玩樂這一基本需求後,人們的旅遊文化生活必然會升級到對“遊有所學”的更高層面的需求。尤其是在“雙減”落地的當下,遊學研學這種體驗式學習,勢必將更多地出現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而這本書的出現,依託於郎叔的心理學專業背景、遊學行業從業經驗,以及400天的系統旅行教育實踐,適時地為此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指導參考,回答了父母們長久以來的關於旅行教育的一些問題:
親子旅行教育去哪裡更適合?
如何在旅行中對孩子進行教育?
怎樣做才能讓旅行教育更具效果?
去XX目的地旅行有哪些可提前瞭解的圖書繪本、影片等資料?
......
郎叔表示,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為以上種種問題提供一種專業思路、一套方法論、一部參考手冊,讓家庭親子旅行可以有所啟發和思考,改變傳統的成人化的走走走、玩玩玩、買買買的旅行模式,同時也可以按書索驥去進行教育實操,從而實現更好的親子旅行教育效果。
圖書甫一上市,便受到了讀者好評。有讀者評價說,“最全情投入精益求精做教育的人,往往是父母,一般的旅遊機構或者教育機構寫不出這樣有深度、思想、既包羅永珍又寓教於樂的親子旅行指導書”,“為所有熱愛旅行的親子家庭,呈現一條更具教育意義的旅行之路”。更被媒體人士評價為 “教育尋路的實踐者”。新書上市兩週,便衝上親子教育類新書排行榜第五名的成績。
關於未來的打算,郎叔已建立了自己的遊學機構“童遊學社”,並基於這本書的旅行教育系統框架,嘗試將相關理念和方法運用到實際的研學遊學中去,致力於讓更多熱愛旅行的親子家庭,可以真正地“遊而學之,學有所獲”。
從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到換一種人生重新來過,郎叔的經歷令人慨嘆。夫妻辭職休學帶娃環中國旅行教育,摒棄雞娃之路和傳統教育之法,敢為人先,郎叔夫婦的魄力令人欽佩。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生活可以是另外一個樣子,教育也可以有另外一種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