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今年4月份時,網路上有訊息說繼上海、深圳、香港之後,我國計劃再設一個證券交易所,也就是中國第四家證券交易所。
但當時的選址成迷。
就在9月2日,最終花落北京。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注意,剛好在五年前的9月2號,就有相關討論了,真相是,這次並不意外。
北京作為全國的金融管理中心、資訊中心、一行三會的總部,金融機構的總部佔盡優勢,但之前卻沒有一個正式定名的證券交易所,因此缺乏金融生態關鍵的一塊基石。
”北京證券交易所“是新三板的升級、延伸、擴容。那麼原來北京的新三板在哪?其實就在金融街,北京八中的隔壁,地鐵19號線旁。
我們再來看現狀的新三板,容量有多大?
簡而言之,66家精選層公司、1250家創新層公司、5988家基礎層公司。
嚴格意義上說它可以算股權交易所,但它的投資者適當性的准入門檻,此外,去年公募基金才開放,只能參與精選層公司(僅有66家)交易。
所以你買的基金與新三板很難發生共振。不具備證券交易所的流動性,因此新三板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易所。
過去的新三板流動性實在是太差了。以XX證券為例,可憐的三板業務團隊當年窮到獎金都發不出來。
流動性不足的原因之一,無疑是國內北方民間金融不夠發達、活躍。
南北方經濟體量的差距,按任澤平測算,2012-2019年北方經濟佔全國比重從43%下降至35%,人均GDP差距從0.97增至1.30。
錯位發展也是“北交所”的重要定位之一,來看下大陸的深交所和廣交所的區別。
從上市公司情況看,地域優勢非常明顯,深交所,兩廣、海南的企業主要受益,而上交所則讓江浙滬(包郵區)近水樓臺先得月。
而北方的二線城市,天津、鄭州、石家莊、太原,經濟活力和房價並不樂觀,北交所的設立,也是發揮北方金融龍頭的作用。
所以北交所的作用第一,是透過建立資本高地,挽回“北方創新困局”。
升格為“北京證券交易所”,各方面的投資的資金預計會不斷注入,流動性充沛後,符合國家優質產業導向的中小企業,更快實現做大做強,成為行業小巨人乃至隱形冠軍。
最直接最快享受到政策利好的,大機率是新三板精選層企業,將不用再透過轉板上市,就可以直接升級為上市公司了,可享受到與A股上市公司一樣的待遇。
第二,對於北京這座城市來說,除了疏解舊產業,還要發展新引擎。北交所的落地,無疑利好二環沿線的金融街、麗澤商務區。
麗澤的寫字樓還有比較大的承載空間,也符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定位。
第三,居民家庭的財富構成,股權其實是隱形的潛力區。除了房子,錢要有一個蓄水池。優質的股權投資,無疑有這個作用。
拆哥認為,設立於橫琴新區的以人民幣計價的“澳門證券交易所”,將是北交所的下一步。
北交所成功落地後,致力於平衡東西部差距、盛傳的西部金融龍頭“重慶證券交易所”,雖然這次沒有搶到,但在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預期之下,最終大機率也不會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