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清晨7時,金秋的陽光灑向北京站,整點報時鐘聲響起,又是一天繁忙熱火的客運景象。
在很多人記憶裡,北京站是北京的地標之一,北京站的鐘樓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北京時間”。1959年9月14日,人民日報第六版刊發訊息《我國最大客運車站建成》,並在同一版面配發通訊《首都的大門——北京車站》。
“對!對!這就是北京站建成時的樣子。”看到記者手裡的人民日報老報樣,當年北京站建設總指揮李嶽林之子安建武一眼就發現了版面上的照片,“剛開始,‘北京站’三個字在玻璃幕牆上。後來,毛主席親筆題字‘北京站’,被製成新的金色大字,掛在車站大樓最上面的兩座鐘樓之間,一直保持到現在。”
據安建武介紹,作為新中國成立10週年獻禮工程,北京站不僅有毛澤東題寫的站名,建設中還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特別關心。審查設計方案時,周恩來提議,在車站大樓主體兩側增加兩座角樓,由此形成了今天莊重雄偉又具民族風格的北京站主體建築。周恩來還叮囑,將塔鐘的分針向內彎折一個角度,以便人們從廣場仰望時減少視覺誤差。
自1959年1月20日動工,至1959年9月10日竣工,8000名建設者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建成了當時國內水平最高、功能最完善的客運火車站,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令人稱奇。北京站也成為當年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
從建成之日起,北京站就是熱門“打卡”地。“以前車站不需要持票進入,好多市民茶餘飯後都喜歡來北京站遛遛,體驗一下乘電梯、吹空調。”在北京站站史館,講解員丁然告訴記者。
翻開珍藏的相簿,安建武如數家珍:一樓候車大廳的4架自動扶梯,是當時全北京“獨一份”;中央大廳上方約1225平方米的雙曲扁殼穹頂,既方便採光又節省材料,是國內首創;進站大廳東西兩側及候車室的自動電話,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十分罕見;還有候車廳的名家畫作、實木包邊的座椅和餐廳裡的銀質餐具……一個現代、先進、溫馨的“新京門”躍然眼前。
談起如今的北京站,安建武興奮地說,自己每次來這裡,都會感受到一個“熟悉又更加新鮮”的北京站。
說“熟悉”,是因為60多年來北京站主體建築基本沒變。2019年10月,北京站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作人員開始“在文物裡運營一座車站”。在北京站,“一磚一瓦一盞燈都是經典,一桌一椅一幅畫都是文化”。
說“新鮮”,則是北京站為適應不斷升級的交通需求,持續改造更新:1983年北京站將站臺“東擴西延”,1984年增建兩座進站天橋,1995年首次採用微機售票,1999年使用LED客運引導系統,2016年啟動自助驗票系統提供“刷臉”進站,2019年首次開行“復興號”……
記者遇見來自黑龍江的寧先生一家三口,他們出站後,樂呵呵地擺好姿勢跟北京站合影。“我第一次認識北京站是小時候,家裡有父親在北京站拍的老照片。2008年我來北京看奧運會,是第一次到北京站,就在這兒跟福娃合了影。”寧先生說,“出行越來越方便啦。今天送女兒來京上學,我們全家在北京站拍張紀念照!”
變化中的北京站,見證著全國鐵路系統的歷史性跨越。
在首都,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現代化車站相繼建成,鐵路出行網路越來越四通八達。現在的北京站主要承擔東北及華東線路旅客列車的始發終到任務,還有開往平壤、烏蘭巴托、莫斯科的國際聯運旅客列車。
在全國,“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成型。到2020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4.63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3.79萬公里。今年6月,川藏鐵路拉林段開通運營,復興號動車組實現了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到202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17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含城際鐵路)5萬公里。
“今年1月22日,京哈高鐵全線開通運營,作為始發站的北京朝陽站,由北京站負責運營管理,北京站踏上時速350公里高鐵時代新起點,中國鐵路將續寫‘金名片’的輝煌。”北京站黨委書記徐剛說。
記者走出北京站時,又逢鐘聲響起,伴著新中國幾代人熟悉的《東方紅》樂曲。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就鐫刻在那一列列疾馳的火車上,也映照在北京站來往旅客的笑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