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首鋼園區的“西十筒倉”舊址,成為冬奧會組委會所在地。 人民圖片
觀眾在首鋼園舉行的冬博會上觀看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模型。 陳曉根攝
在首鋼工業園,有一塊醒目的標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磚紅色的大字凝結著氧化過的歲月痕跡,大字之下是一片本色的鋼板,鋼板上的鏽跡深深淺淺,從遠處看像一幅別具匠心的溪山行旅圖,昭示著首鋼的歷史和今天。
首鋼的整體搬遷,距今已有11個年頭了。首鋼人習慣用兩個詞來濃縮百年時光裡的巨大變遷——“從山到海”“從火到冰”。“從山到海”指的是首鋼從背靠燕山山脈到渤海之濱的曹妃甸;“從火到冰”指的是首鋼從熱火朝天的鍊鋼地,變成了冰凝雪融的冬奧會場館。
一個企業,以怎樣的面貌出現在一座城市的歲月裡,綿延百餘年?
“既然是首,就要帶頭”
首鋼的前身是1919年建立的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鍊鐵廠。
新中國成立後,在廢棄了30多年的舊鐵廠裡,工人們胼手胝足地建起了一座新的鋼鐵廠。1950年,破舊的一高爐被提上改造日程。首鋼幾十名工友連續33天沒回過家,24小時連軸轉,使得高爐的兩個主要指標全部達到了世界第一:利用係數突破2.5,超過了當時蘇聯的鋼廠;焦比降到336公斤,低於日本同級別的鋼鐵公司。
二號高爐改造,三四五號高爐,初軋廠,冷拔廠,電焊鋼管廠……一個接一個開工上馬的工廠,將首鋼廠區外一片片荒野和菜地變成了一座座嶄新的廠房。
隨著首鋼廠區逐漸擴大,從廠區到北京市區的沿線也逐漸繁華。上世紀60年代,北京修建新中國的第一條地鐵時,整個石景山地區還是鄉村,只是因為首鋼坐落於西郊,才會在地鐵里加入了需要通向首鋼家屬區的站點。
1970年6月8日,在接見全國重點鋼鐵企業代表時,周恩來總理對首鋼的代表說:“首鋼是首都的鋼廠,既然是首,就要帶頭!”
很長時間裡,首鋼人都是按照這句話,去理解和承擔自己在北京肩負的使命。在那段北京以建設現代化工業基地為最大目標的日子裡,整個北京的第二產業比重從1954年的44.1%,提高到1980年的71%,而首鋼的突飛猛進是其中最大一塊“壓艙石”。
工業改革看首鋼
1994年是首鋼歷史上的高光時刻。這一年,首鋼的鋼產量從1978年的179萬噸擴大到800多萬噸,名列全國第一。首鋼一家企業上繳的利稅達到全北京市稅收的23%。
這一切都要從1979年的改革說起。
1979年,首鋼成為國務院宣佈的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驗的8家試點單位之一。首鋼提出了“包死基數,確保上繳,超包全留,歉收自負”的承包方案——在每年上繳利稅遞增7%的前提下留成利潤。“承包制”給首鋼帶來的是跨越式的大發展:到1988年,首鋼鐵礦石產量1975萬噸、生鐵產量336萬噸、鋼產量357萬噸、成品鋼材產量314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175.9%、137%、199.4%、268.4%。
不僅如此,首鋼還開展了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等一系列突破性舉措。由此,全國有了“農業改革看鳳陽,工業改革看首鋼”之說。
留在企業裡的利潤,首鋼把其中六成拿來擴大再生產,兩成用作職工福利,還有兩成作為工資獎金。這樣一來,激增的不僅是首鋼的產量,還有工人們的收入和福利。首鋼“承包制”實行了15年,職工的工資福利按照年均16%的速度,也持續上漲了15年。
環保搬遷“從山到海”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對環境汙染越來越重視,首鋼不再是北京這個城市的寵兒。儘管從1995年開始,首鋼每年環保投入接近2億元,脫硫、去酚、過濾……所有環保裝置都不惜血本地用了全世界最好的。廠區漫天煙塵的情況減輕了,工人在鋼爐前工作一天還能做到臉上不髒,排放的煙氣最高能夠達到98%以上都是水蒸氣。
然而,鋼鐵業畢竟是耗能汙染大戶。
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申辦,給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某種意義上更是把首鋼搬遷的決定向前推了一大步。終於,2005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決定首鋼逐年減產,同時進行搬遷,離開北京。
幾十年間,親手建立起來了那麼多“全國第一”,又要親手把它拆掉,這是在自己的心窩子上動刀子。即使拋開感情不談,把800萬噸產能的特大鋼鐵企業東遷250公里,也堪稱中國工業化程序中史無前例的計劃。
但首鋼人就這樣再一次從無到有地幹起來了。
距京城200多公里之外的河北曹妃甸小島很快崛起一片新鋼城。一年後,首鋼新址一期工程,11.95平方公里全部吹填完畢。3年時間,錯落有致的現代化廠房,自動化的生產裝置,花園式的廠區,簇新的宿舍樓、餐廳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雙向四車道的便利交通全部建成。
在海灘上,首鋼人實現了二次創業,也完成了產品的升級換代。從造船的寬厚板,到汽車用板、家電外殼用板,再到小飲料罐用的鍍錫板,從油氣管線到電子器件,31個鋼種、280多個牌號的產品全部屬於高精尖品類。“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動機、國慶閱兵檢閱車輛,都用上了首鋼的鋼。
2010年底,首鋼在京的最後一座高爐停產。停產當天,最後一爐鐵水從提樑上滑過,倒進儲藏罐時,鋼花四下飛濺、絢麗一如煙火。現場的媒體和工人們不斷按下快門。事實上,當代的鋼鐵冶煉早已經完全沒有鋼花四濺的火熱場面,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感受到這最後一爐鋼的絢爛,首鋼的工程師專門在電腦裡手動改了幾個資料,造出了美麗的視覺效果供大家紀念。
“從火到冰”實現美麗跨越
停產後的首鋼不再火熱。
隨著北京城市面積的擴大,首鋼早已不再偏僻。坐落在長安街西延線上,交通四通八達,生活配套一應俱全。在節節攀升的房價之下,總計8.63平方公里的廠區如果用來開發房地產,絕對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但這是被首鋼率先否定的方案。
首鋼人一直像看護眼珠子一樣看護著這片已經停產的廠區。2006年,首鋼旗下的首建投公司聯合清華大學劉伯英團隊,對現存建、構築物的現狀、歷史、文化、藝術、技術、經濟等各個方面逐一進行綜合考察,確定了36項強制保留、42項建議保留以及124項重要工業資源。
2015年7月31日,托馬斯·巴赫宣佈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是北京,一項世界罕見的改造專案開始了。幾年時間裡,首鋼園區將自己打造成了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的新地標。
現在的冬奧組委和冬殘奧組委辦公地,是6個改造過的筒倉,過去用於儲存和運輸高爐鍊鐵原料。筒倉外觀統一保持混凝土工業建築的本色,乾淨清新。筒壁上被切割出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視窗,筒倉之間用觀光電梯相連。主辦公樓大落地窗外通向空中的皮帶通廊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框架,還被重新噴塗上了生產時期的首鋼藍。不遠處,小火車靜靜地躺在軌道上。沿著冬奧組委首鋼辦公區向南,原本用作晾水冷卻池的秀池波光瀲灩,一群群肥大的錦鯉在水裡游來游去。秀池原本水深5米,改造後被壓縮到了1.2米,深處的空間被改成地下車庫和水下藝術展廳,陳列展覽著首鋼輝煌的百年廠史。
單板大跳臺場館、精煤車間、1號高爐……無人駕駛電動車在園區裡穿梭,給充滿陽剛氣息的鋼鐵遺存帶來了幾分科幻感。
2018年6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城市更新服務合作伙伴簽約儀式在首鋼園區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舉行。這一天,首鋼憑藉自己的成績讓奧運會最高級別贊助商的名單上首次出現了“城市更新服務商”這個新類別。
曾經給北京帶來榮光和財富的首鋼,幾經變遷而始終與北京緊密相連。火熱的鋼鐵生產場面或許不可復得,但時光裡凝聚的那些來自集體和歲月的力量,是時間無法消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