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剛下課,黃老師就行色匆匆地來找我:“劉老師,小輝在體育課上全程不參與活動,情緒特別低落。我跟他談話的時候,發現他的左手臂上竟然寫著‘我想死’三個字,我幫他把字擦洗掉了。小輝不讓我告訴您這件事,但事關重大,還是要讓您知曉。在小輝面前您就裝作不知道吧!”
在此之前,我已經與小輝媽媽在電話裡溝透過兩次,及時向家長反饋了孩子近段時間在校的“反常”表現:參加美術社團活動時他一動不動,老師問他為何不畫畫,小輝說自己不喜歡畫畫,是媽媽逼他參加的;排練“六一”會演節目時,小輝蹲在角落裡一聲不響,老師問他為何不參與?小輝說自己不喜歡跳舞,是媽媽硬要給他報名;競選小組長時小輝眼都不抬,老師問他為何不參與?小輝說自己不願意競選組長,可媽媽不同意。
每次聽完我的反饋,小輝媽媽都認為這是孩子在耍小性子,她回家勸導一下就沒事了。
我萬萬沒想到,小輝居然在手背上寫下這樣過激的話。媽媽“強勢的愛”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用自己的方式發洩內心的不滿情緒,以示反抗。
我又一次撥通了小輝媽媽的電話,如實告知了這件事。電話那頭,小輝媽媽先是很吃驚,隨後陷入沉默。同樣身為母親,我知道她的內心一定很複雜,有害怕,有難過,有後悔,還有自責。
“小輝媽媽,我完全理解你的初衷,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愛好,我們要順勢而為……”
“我錯了,我沒想到孩子會這樣痛苦,我總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是為孩子好,從來沒有問過孩子的想法……”她哽咽著。
是呀,誰也不會想到一個陽光開朗的8歲孩子會做出這般舉動來。生活中,低學齡兒童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長忽視。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思想,需要被理解、被尊重。關係到孩子的事情,家長作決定前,是不是應該問問孩子願意嗎?
家長想通了,小輝的心結解開了嗎?想到這裡,我決定當晚去家訪。
小輝一見到我就迎了上來,嘴角掛著淺淺笑意。我讀懂了小傢伙的微表情,他在歡迎我!小輝拉起我的手,將我帶到客廳,挨著我坐下。
我說:“小輝,比起畫畫和跳舞,你更喜歡閱讀和書法,對不對?”
“您怎麼知道?”小輝開始放鬆了下來。
“因為我經常看到你閱讀、練字呀!我也知道你不願意競選組長,是想等自己的實力更強一些再參與,我沒說錯吧?”
“是的!”小輝認真地點點頭。
“以後遇到不開心的事,不要悶在心裡,記得來辦公室找我說悄悄話。”看到孩子的心結已被開啟,媽媽把話接了過去。
“孩子,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你會原諒媽媽嗎?”
“會!”小輝大聲說,一臉笑容。這笑容裡蘊含著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的幸福。
愛說愛笑的小輝又回到了我面前。小輝在手上寫“我想死”的事情,我沒找他談過,他一直以為我不知情。
教師與家長唯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態、理解孩子的行為,孩子才能信任並接受我們的教育。
(作者單位系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建寧實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09月29日第11版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