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眼下正是高校招生季,針對形形色色的高考志願填報“避坑建議”——如生化環材(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被認為是“天坑專業”——武漢大學鄧紅兵教授公開發文呼籲,“高等教育不是教我們謀生,而是教我們創造生活”。武漢大學官方微博轉發了鄧紅兵教授這封《致廣大考生和家長的一封信》,並點評:“家國情懷、個人興趣、誠實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態……想必更為重要。因為在熱愛與責任面前,所有選擇都不應被辜負。”然而,一些網友質疑鄧教授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並說“只有掉進坑裡的人才知在坑裡的苦。”
所謂的“天坑專業”之爭,反映的是學生選擇專業的不同態度。如果按照一些網友的意見,學生不選擇這些專業,那麼,相關的專業人才怎麼培養?這些專業領域又怎麼會出現傑出人才?不得不說,這是以一種功利的視角對待大學專業,也是強把自己的觀念灌輸給他人,而這恰恰導致部分考生、家長盲目追逐所謂的熱門專業。
記得去年,也是在填報志願期間,高考考出676分的湖南女孩鍾芳蓉選擇讀北大考古系,也曾引起網友熱議。一些網友勸她不要選考古專業,要選擇一些能儘快賺錢的專業,例如經管專業。我國很多高分學生都報考經管專業,可是,從現實的供求關係看,經管專業已屬於人才培養供給超過社會需求的專業。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反而會掉進“冷門”的坑裡。
填報志願、選擇專業,首先要看考生的興趣,以興趣為線索選擇學校和專業,會促進學生在大學裡學好自身專業。可遺憾的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不少學校並不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在高考填報志願時,能夠明確說出自己的專業興趣的學生很少。在這個時候,一些學生和家長就會問他人哪些專業好,哪些專業不行。然而,別人認為不行的專業就真的不行嗎?別人認為好的專業就適合自己嗎?盲目輕信他人建議,是我國考生填報志願的主要問題之一。
還存在另一種情況,高考志願填報,考生和家長更在意“被錄取”,而不在意上大學的學習成長,缺乏長遠的學業發展規劃。家長和考生都認為只要被“好專業”錄取,就成功了大半。可是,上大學更重要的是大學期間的學習,不管被哪個專業錄取,都必須刻苦、努力。任何專業都會使努力的學生有“熱就業”。說句有些狠的話:對於那些上大學後不努力學習的學生,任何專業也許都是坑。不培養學生對基礎學科、專業的興趣,以及部分學生對一些學科、專業的認識是“又累又窮”,擔心進入大學之後的學習會很苦,這是必須扭轉的問題。
當然,在過去20年時間的擴招中,我國有的高校為追求辦學規模,沒有結合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嚴密論證應開設哪些專業,如何保障人才培養質量,這也導致有的專業,不能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在選擇專業時,學生和家長更要認真分析這所學校這一專業的師資、課程、培養模式,不能望文生義。理性對比分析不同學校的不同專業,也會促進大學辦出專業特色,從而以教學質量吸引學生報考。(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