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讀完《相信,相信的力量——徐莉丹麥教育觀察手記》,我掩卷而思:從這本書裡獲得了什麼?僅僅是從文字中看到閒適、自由、玩樂的丹麥教育概貌嗎?還是藉由作者客觀又不乏省思的文字,燃起了對美好教育的憧憬?
“不教什麼,整天玩”。書的第一章便概括了丹麥教育的狀態。
丹麥的小學是“不教什麼”的。從時間上看,教師沒有過多時間操心學生的知識學習,因為“一年級只有上午四節課,午飯後就是在學校裡玩,沒有任何考試”;也沒有動力培優補差,“丹麥的孩子要讀到七年級才有考試”。
學生不學習,玩什麼呢?每天可以有至少2小時的室外自由活動時間;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到原始森林活動;如果不會任何一項運動,還可以申請專門的老師來輔導學習;當然也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
丹麥教師不教什麼,學生也不學什麼,沒有作業和各種考試、競賽,似乎簡單到了極點。但是,丹麥又實在是孩子的世界,從家庭到學校、社群、社會各類組織再到丹麥政府,達成了一個共識:營造積極的環境,給予指導性的知識,提供正確的選項,然後讓孩子自由自主地選擇和發展。
共識之下,丹麥教育擁有一個完整的支援性環境,處處都是教育之地——公園裡,沙土場地上有各種滑道、攀爬架,還有四面敞開的木屋,與幼兒園、小學有著完全一致的風格和元素;社群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或免費或低價,並專門設有規模大、功能全的兒童工作室。這些都讓我看到丹麥教育的主張:學習是遊戲的目的,遊戲是學習的主要方式。
此外,作者徐莉還展示了一種不試圖分辨對錯優劣的觀察者視角,即便她有意識地堅持不評判的視角寫作,行文中還是流露出自己的教育主張:兒童本位。
有時是在事件列舉後的反問——在我們的學校裡,“快靜齊”一直是管理的標準,有時一個孩子說話會牽連到全班孩子受罰。面對這種情況,作者寫道:“這個讓人吃驚的速度是否會讓我們這些堅持教育應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從業者感到不安?”
有時是不由自主地發出感慨——“對孩子有過多的期待,提出過高的標準,我們就會過度設計孩子的學習活動,將孩子的大部分行為看作是錯誤和不當,急於制止和矯正。成年人具有定義權,成年人要對關係的質量負有完全責任”。
人生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別人的事,自己的事。我無法改變“老天”和別人的事,但我從書中看到了自己能夠改變的事:無論對待孩子還是成人,儘可能地看到一個個,而非一群群,儘可能信任、支援每一個人,不想當然地“為你好”。
丹麥教育如同我從未抵達過的冰雪天地裡的古老壁爐,燃著熊熊的火。有一天,我們也能抵達教育理想之岸。
(作者單位系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1年09月29日第9版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