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地處湖北中部的荊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然也是一個特別有故事的地方。
尤其在荊門生活過後,你會發現老城區的街巷、道路名稱,雖然字面上淺顯直白,卻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掌故。一條街道、一段路,就是一部歷史書,記載著風雲際會、時代變幻、人物傳奇。那些至今沿用的街巷、道路名稱,無疑是紅色文化的傳承,是歷久彌新、讓人由衷致敬的紅色路標。
荊門城區哪裡最繁華、最熱鬧?熟悉荊門的人會脫口而出:中天街。然而細心的人會發現,路牌標註中天街的同時,還提示中天街有另一個名字——解放街。這條街見證了荊門解放的歷史。
史料記載,1949年2月2日,荊門戰役打響。解放軍集中兵力,經過激戰,於2月4日一舉打掉國民黨軍第79軍軍部,並活捉軍長方靖。當時,就是在解放街上,人們載歌載舞、歡天喜地,迎接解放軍進城,讓荊門自此換了人間。
夕陽西下,荊門市民最喜歡的去處之一,是龍泉公園的文明湖畔,或跑步健身,或休憩閒遊。然而無論男女老少,途經文明湖西側,都會禁不住停下腳步,向一尊靜默的石像致以敬意。那正是著名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的石像。
1938年冬,由於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荊門城遭到嚴重破壞,市民生活已是相當艱難。這時以曾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城內三里街辦起軍民合作飯店,為衣食無著的群眾提供免費食宿。而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第33集團軍參謀長張克俠,更是主動提出援助經費,並號召團以上軍官捐款,籌得一筆資金交給曾志,用於增添裝置、加派人員、擴大經營,一時傳為佳話。但地方豪紳與國民黨軍中的反動勢力,紛紛向張自忠告狀,說曾志是共產黨,應立即抓捕、嚴懲不貸。沒想到將軍不以為然,還對曾志等人的行動大加讚許,並選擇在軍民合作飯店設宴待客。新中國成立後,三里街更名“民主街”。張自忠將軍以民族大義為重的事蹟,也從此深深印入人們心中,人們視將軍為顧全大局的民族英雄。
而與解放街毗鄰的建設街,則見證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荊門人民戰天鬥地,將曾經肆虐的漳河改造成為潤澤一方的“幸福河”。在董必武、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自1958年起,先後有六十餘萬人次參與修建漳河水庫。在有限的條件下,建設者們團結一心,不畏艱險,一些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今水庫承雨面積兩千多平方公里,庫容超二十億立方米,水面一百多平方公里,從高空鳥瞰,簡直就是一顆晶瑩剔透的明珠,鑲嵌在一望無垠的荊楚大地上。
還有星火路,取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醒人們永遠不要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1928年初,為聲援秋收起義,中共荊門縣委先後領導城南、城西、城北地區的農民多次舉行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遭到殘酷鎮壓,主要領導之一靳吉祥被捕後遭受酷刑,最後壯烈犧牲。但毋庸置疑,此時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火種已經點燃。由荊門而至整個湖北,到處都是抗爭的吶喊、鬥爭的號角,可謂紅潮湧動,烽火遍燃……紅色路標在荊門城區俯拾即是,老市民對紅色掌故信手拈來,這無疑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屈指算來,我已在荊門生活近三十年。每逢週末,我就會騎一單車,城東城西、城南城北逡巡,只為再看一眼那些紅色路標,再聽附近老人講一講路標背後隱藏的故事。正是從這些路標中,我看到了荊門人民身上始終充盈著做中國人的志氣與骨氣,以及“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
今天的荊門,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經濟社會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在多個領域譜寫了新篇、鑄就了新績。譬如農業方面的“中國農谷”,航空業方面的AG600水陸兩棲飛機水上首飛,等等。而這一切的一切,追根溯源,是因為荊門人民傳承了紅色基因,賡續了紅色血脈。那些紅色路標背後的故事和精神,指引著一代代荊門人不畏艱險、開拓進取、追求卓越。我想,身為荊門人是幸福的,因為先輩先烈鍛造的紅色精神已成為這座城市無價的精神財富。
被列為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的荊門烈士陵園,正坐落於荊門市內的象山上。每每拾級而上,站在象山上四望,那一枚枚紅色路標早已鐫刻於心……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3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