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26日,全國工業、交通運輸、基本建設和財貿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同志親切接見了大會代表。在代表大會上,劉少奇同志握著時傳祥結滿厚繭的手說:“你掏大糞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時傳祥15歲逃荒到北京城郊,在舊社會掏了20年大糞,受盡了欺凌。新中國成立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時傳祥無冬無夏,挨家挨戶為首都群眾掏糞掃汙,提出“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淨”的口號,時傳祥以苦為樂、以苦為榮,任勞任怨、滿腔熱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說:“我還要再幹它30年、60年!黨需要我幹到什麼時候,我就幹到什麼時候!”
所謂苦樂觀,就是對待苦與樂的基本觀點和態度。我們黨一直倡導共產黨人要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共產黨人從來提倡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即使再苦也是快樂而光榮的。
回顧黨的百年曆史,不怕吃苦、樂於吃苦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鄧中夏同志曾說:“為大多數人謀利益,解放全人類,道路崎嶇,困難甚多,革命者必須有吃盡苦中苦的決心,才有勝利和希望,才會為革命做出貢獻。”這種苦,是楊靖宇帶領隊伍打游擊時,餓了就吃野菜樹皮,困了就在地上鋪層高粱稈和衣而臥;是張思德不怕苦、不怕累,每次出炭時都爭先進窯中作業;是焦裕祿身患嚴重疾病,卻依舊在風雨中查風口、探流沙;是王繼才在面積不足20畝的小島上,一守就是30多年……正是因為不怕吃苦、敢於吃苦,一代代共產黨人才能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以弱勝強,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
黨章明確要求共產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也強調,共產黨員要“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甘於奉獻”。這是共產黨員高於常人、嚴於常人的政治標準。彭德懷曾坦言:“我彭德懷參加共產黨,黨給我唯一的‘特權’,就是帶頭吃苦。”蕭克在回憶錄中也說到這種“特權”:“戰爭年代,誰是不是共產黨員,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那些作戰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準是黨員。”歷史表明,視吃苦為“特權”的人,無不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無不是苦在自己,甜在人民,利在國家,這無疑是當下黨員幹部應有的情操和境界。
對於黨員幹部而言,以苦為樂、以苦為榮須不貪圖物質享受,不被世俗所羈絆,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時刻以清貧砥礪青雲之志。錢學森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住在老舊樓房裡,卻幾次將鉅額科研獎金捐獻出去。他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導彈司令”楊業功日常生活節儉,住房10多年從未裝修過,傢俱多是“老古董”。他一生廉潔自律,一身浩然正氣,一心矢志打贏,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光輝典範。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員幹部都不能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關係顛倒,不能把以吃苦為樂、以奉獻為榮的精神淡化,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始終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遠大的志向抱負。
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苦樂觀,一方面應把困難、壓力當財富,把吃苦當“進補”,勇於到艱苦地方、複雜環境、吃勁崗位摔打磨鍊,不斷積累經驗、錘鍊本事、砥礪品格;另一方面還應把吃苦當作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擔當,不僅要想在前、走在前、幹在前,更要艱苦奮鬥在前、奉獻擔當在前,為工作盡心盡力、為人民努力奉獻。不論前進道路多麼坎坷,困難矛盾多麼複雜,只要我們不畏艱苦、不言辛苦、不怕清苦,就一定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來源:2021年8月3日《解放軍報》,作者:王忠波 張歌昊楠)
監製/李小標 責編/劉文韜 編輯/陳蓉 製作/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