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15日,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隊節節敗退,訊息傳到“功德林”(關押改造國民黨高階將領的管理所),裡面的原國軍高階將領是異常的興奮,很多人都開始預測美軍兵臨鴨綠江後會和中蘇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指日可待,屆時國軍會在美軍的支援下反攻大陸,而他們也會“重獲新生”。
不過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美軍還沒有打到鴨綠江,新中國就派出了志願軍,在國境線外向聯合國軍發動了進攻。訊息傳來,所以被關押的國軍將領無一不驚訝,當年大清也只是向8國聯軍宣戰,最後被打了一個屁滾尿流,中國共產黨是哪來的勇氣和16國宣戰的。
驚訝之後,很多人就更樂觀了,甚至開始幻想美軍佔領北京後,把他們接出功德林,再次謁見“蔣公”的情景。
“功德林”裡關押的國軍將領都是不一般的人物,大部分都是原國軍中央軍中德高望重的人,深受蔣介石的信賴,也對蔣介石相當忠心,思想改造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裡面很多人對解放戰爭的失敗相當不服氣,最典型的就是黃維,黃維認為解放軍不講武德,搞偷襲,打仗不夠君子,要是重新來過,雙方各退30公里,擺開架勢真刀真槍地幹一場,自己絕不會輸。
所以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本來死寂沉沉的戰犯管理所一下就興奮了起來。而且這些將領很多又接受過美軍的培訓,見過美軍打仗是什麼樣,對於美軍的認識事實上也要比當時的解放軍更詳細,於是整天都在想美軍會怎麼打,美軍多久會取勝,與其說是坐在一起聊天,不如說是一起吹美軍有強大。
當時管理所的管理員看這些俘虜這麼興奮,於是就給了俘虜們一個任務——預測戰爭結果。對於這個任務多數人也沒有排斥,其中一個叫文強的原國軍中將寫了一篇5000多字的文章,從各個方面來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美軍不可戰勝,就算是蘇聯也打不過!
但是這裡面卻有一個人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預測:志願軍可以戰勝美軍!這個人就是杜聿明。
對於前線的實際戰況,管理所得到上級指示後也沒有對這些俘虜隱瞞,戰場上的細節也都向他們公開,供他們研究、討論。
但是隨著第一次戰役的結束,原本熱鬧的管理所終於冷靜了下來,因為志願軍打贏了。
志願軍取得完勝的訊息,對這些俘虜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因為在他們看來,志願軍怎麼打都是不可能贏的,沒有全軍覆沒都算是奇蹟。
但是志願軍不僅打贏了,還是在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從正面擊敗的美軍,而且更令他們驚訝的是,參加作戰的部隊中很多都是原國軍投誠或起義的部隊,有的甚至都是原來他們手下的部隊。
這下很多以前在戰場上不服氣的國軍將領是徹底服氣了,連美軍都幹趴了,自己敗的不冤!畢竟中國百年來已經在戰場上受夠了屈辱,從鴉片戰爭開始一直是被外國人看不起,即使是抗日戰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在戰場上中國軍隊卻沒有一點優勢。
所以抗美援朝志願軍在戰場上勝利,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尤其是中國軍人來說,即便政治立場不同,那也是極為振奮人心的事情。而且這些國軍將領雖然後來可能被蔣介石的黃金紅酒所迷惑,但他們最初參軍的時候,哪個不是奔著救中國去的,哪個不是為了洗刷民族恥辱去的。
所以當前線捷報傳到“功德林”時,眾人震驚之餘的同時,不知覺之間多了幾分自豪,從開始的希望美軍來解救自己,幾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希望志願軍能再次大勝。
”功德林戰犯管理所”舊址
而杜聿明作為一開始就預測志願軍就能獲勝的“異類”,在眾人之中就更顯得受歡迎了。杜聿明在國軍時是深受蔣介石器重的,其手下的第五軍是當時中國唯一的機械化部隊,以前無論是美援還是蘇援,第五軍都是優選獲得補充,國軍中號稱最為精銳的第200師,也正是第五軍的主力。
在抗日戰爭中的著名大捷“崑崙關大捷”中,第五軍首次打出了空地聯合作戰,正面擊敗日軍號稱“鋼軍”的第五師團。在第一次遠征緬甸時,也是以第5軍為主力,進行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跨國作戰。
能指揮這樣一支軍隊的杜聿明自然也不簡單,當時的杜聿明是中國軍隊中作戰思想最接近於歐洲的,也對美軍頗有研究,加上他指揮的第五軍也算得上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支現代化軍隊,所以當時全中國要說誰最瞭解美軍,最瞭解現代化戰爭,杜聿明必須排在前列。
而這樣的一個受蔣介石器重,被俘時一度要自殺,對美軍又極為了解的人,是如何做出了“志願軍將獲勝”的預測呢?
第一點正是因為他了解美軍,所以知道一些美軍的弱點,美軍的優點無外乎就是武器好、後勤強,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戰術其實非常保守。
在歐洲戰場上可以明顯看出,美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一直是以平推的方式推進戰線,但即使是在各方面情況全面佔優的情況下推進速度也非常慢,後來還被德軍的“阿登反擊戰”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這個時候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戰鬥力非常有限。和東線戰場的機械化大縱深戰術比起來,美軍在戰術上的造詣真的不算高。
第二點,杜聿明在國內戰場上逐漸瞭解了人民軍隊,人民軍隊一直以來有一個特點就是裝備一直很差,卻一直在創造奇蹟,所以杜聿明能感覺到這支一直在創造奇蹟的部隊也能在朝鮮創造奇蹟。
另外還有一點,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使用的縱深穿插戰術和歐洲軍隊其實很像,相比美軍來說是很先進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幾乎沒有坦克和汽車。這種作戰方式是比較符合杜聿明的戰術思想的,而且解放軍戰士是真的不怕死,所以即使是從戰術角度和作戰意志上看,杜聿明是有理由相信志願軍能打贏的。
在抗美援朝前線節節勝利之時,“功德林”的戰俘們也沒有閒著,在思想的快速轉變之下,這些原來的國軍將領紛紛開始為志願軍出主意。雖然前線具體情況不清楚,訊息傳來也有延遲,不能貢獻攻城略地的計策,但是這些將領有一個優勢,就是他們接觸過真正的美軍,對於美式裝備和美軍戰術有過研究,甚至是美軍軍官的培訓,而這些還恰恰還是志願軍缺乏的重要情報。
於是大家紛紛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寫下來,編成了一本6萬多字的《關於美軍戰術之研究》,獲得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連毛主席都連連稱讚“對人民有功”,這本研究裡面貢獻最大的就是杜聿明。
除此之外,在得知志願軍前線將士缺乏物資,尤其是缺乏糧食的情況下,大家紛紛提出要求要為前線製作“炒麵”(志願軍的作戰口糧),每天凌晨都有一大車炒麵從“功德林”開出來,據說“功德林”的炒麵質量還是相當好的。
可以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功德林”戰犯思想轉變的一大關鍵點,很多人開始重新認識中
國共產黨以及新中國,雖然他們還是俘虜的身份,但實際上已經有了不錯的人生自由,經常被安排去參觀工廠,和普通農民工人一起進行勞動,這裡面杜聿明所受的震撼是非同小可的,尤其在參觀國產卡車的時候,一直愛不釋手摸著各個零件。
曾經年輕時建設祖國的熱血,再一次湧上了心頭。1959年,功德林迎來了第一批特赦戰犯,杜聿明也在其中。
杜聿明出來之後,在周總理的安排下先在某個生產隊當了農民,“不勞動者不得食”杜聿明已經非常明白這個道理了,所以幹得非常賣力。
有一天,生產隊突然接到一個從國務院打來的電話,還要杜聿明來接,杜聿明接過電話後才知道電話的另一邊是周總理。總理對他說,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華,說想要見杜聿明,周總理也邀請他來參加宴席,順便也能跟蒙哥馬利“敘敘舊”。
放下電話後,杜聿明並沒有感到高興,而是一臉嚴肅地回到了生產隊,同樣是在生產隊的楊伯濤看見他這副樣子有點不理解了,請你吃飯還不開心?而且在遠征緬甸時,杜聿明和蒙哥馬利還曾聯手作戰過,相當於老戰友,還是國際戰友,這你還不高興?
杜聿明卻依舊一臉嚴肅地說,要不是周總理親自來邀請,誰想去見他啊,當年在緬甸英軍可沒少坑國軍,經常招呼都不打就擅自撤離陣地,把國軍側面暴露給日軍。要不是英國人臨陣脫逃,遠征軍在第一次遠征中也不會敗的這麼慘……這舊賬一翻,杜聿明的表情就更不好看了。
楊伯濤卻沒管杜聿明抱怨,轉身從自己的箱子底找出一套西裝,這是他曾經當上國軍18軍(中央軍著名的王牌軍)軍長時定製的一套西裝。
楊伯濤將西裝交給杜聿明,說:
“你看你這樣子,粗布棉襖的,怎麼進的了人民大會堂?雖然在咱們中國農民有地位,但人家英國來的高貴元帥可不會這麼想,你進去可千萬不能讓他看不起我們!”
說完,還幫杜聿明把西服穿好。雖然衣服有些舊,也不是很合杜聿明的身,但看上去還像那麼會事兒,不過總的來說杜聿明也不像將軍了,他更像是一名普通的中國人。
為蒙哥馬利接風的晚宴開始後,周總理見杜聿明不怎麼說話,便又把他邀請過來,重新向大家介紹了杜聿明:
“三大戰役的國民黨最高指揮官,就是這位杜聿明先生,他先後可指揮過百萬大軍。”
可沒想到蒙哥馬利這時插了一嘴,他突然轉過頭問杜聿明:“你的百萬大軍到哪裡去了?”
杜聿明好不尷尬,又笑了笑指著一旁的陳毅元帥說:“都送給他了。”
沒想到陳毅又回了一句:“你才沒有那麼大方呢,你這百萬大軍還不是我們一口一口吃掉的。”
這下氣氛就更尷尬了,敗軍之將,自然是慚愧難當,杜聿明一時之間不知道說什麼好,還好周總理連忙過來打圓場:
“不以成敗論英雄嘛,杜聿明先生從反動派到新中國的公民,也是有壯士斷腕的氣概,這可是難得可貴的。”
解了圍的杜聿明自然是輕鬆了許多,接下來的聊天自然也沒有尷尬了,在聊到新中國的發展成就時,見證過整個過程的杜聿明也是毫不猶豫地說:
“我終於明白了,我的全軍覆沒,縮短了民族苦難的歷史”
當宴席結束,杜聿明回到住處後,還把宴席期間的談話告訴了楊伯濤,他還說:“雖然知道都是玩笑話,但是陳毅說的我只同意一半,部隊內部的派系鬥爭你我都是清楚的,國民黨失敗的另一半原因還是國民黨自己造成的。”
楊伯濤非常贊同杜聿明的話,於是又說到:“總理不是想讓我們寫文史嗎,我覺得我們完全可以把國民黨內部的鬥爭反應出來,這很重要……”
於是杜聿明就拿自己的親身經歷,花了5個晚上寫了一篇2萬多字的《蔣介石解決龍雲的經過》(蔣介石是如何將愛國將領龍雲撤職的,目的是為了控制雲南)
第二年,杜聿明結束生產隊的工作,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文史專員”,他的工作態度非常積極,為新中國文史編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晚年時,他也積極投身於兩岸和平統一的事業,還親自寫信給臺灣的老戰友、老同學,希望他們能為祖國和和平統一做出貢獻。
1981年杜聿明因器官衰竭去世,享年77歲,在其立下的遺囑中,仍然是希望後人早日促成祖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