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八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兩次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人物,這個人就是鄧小平。
1979年,《時代》週刊將鄧小平評為1978年的年度人物,意味著過去的一年中鄧小平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這一說法,源於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不僅打破常規,突破了中國發展的固有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
1986年,鄧小平再次作為年度人物登上《時代》週刊封面,標題也是簡潔明瞭:鄧小平。這一次刊登的文章對鄧小平高度評價,將中國的鉅變客觀巧妙地與鄧小平的貢獻聯絡起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對自己的評價卻是:“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不同於偉人的自謙,國內外的其他領導人,對鄧小平同志的評價都是非常之高的:毛主席說鄧小平“是一把好手”,小布什認為鄧小平“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希拉剋則說“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偉人”,而英國兩任首相也是對他讚不絕口。
那麼,各國領導人對於鄧小平的評價僅限於此?這些政要們都是如何評價鄧小平的?
毛主席:“一把好手”
在西南主持政局的時日註定了是鄧小平輝煌一生中的不朽篇章,這也是他走上中央領導崗位的重要起點。
正是鄧小平在這一時間段內所展現出來的治國興國的雄才大略以及他那卓越不凡的政治智慧,才會讓我們毛主席讚道:“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土改運動中,鄧小平就很受重視,他所提供的材料和建議曾多次被採用,而看他的報告則是讓領導人覺得“就像吃冰糖葫蘆”一樣。
從鄧小平的報告中來看,他的治國雄才其實已經有所體現,他的報告主題,不僅有軍事上的諸多安排事項彙報,還有日常工作中涉及到效率以及改進工作作風等內容,內外事項皆十分上心,可謂是能御外也能安內。
前面提到西南在鄧小平的政治生涯中地位非同一般,可怎麼個不一般?
在中央看來,鄧小平領導下的西南政局所開展的各項工作,在多方面已經是全國各地的榜樣,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引領和表率作用。
西南局能取得不菲成就,與鄧小平的領導方法和工作作風是分不開的。
早在革命戰爭的年代,鄧小平優越的工作辦事能力就給領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戰爭年代還能顧及創造和總結經驗,這些經驗後來發揮作用,所取得的戰績和所開拓的工作局面,就曾多次受到領導人的讚賞。
另外,鄧小平敢想敢做、勇於開拓、敢為人先的膽識,也是讓他在政局工作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西南可以說是全國各地方政局的“領頭羊”,西南局的工作經驗,以及鄧小平的領導思路對全國工作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回顧上述所說,也難怪毛主席評價鄧小平說,論文論武他都是一把好手。
卡塔:“令人愉快的談判對手”
1979年的1月,《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發表之後不久,為進一步推動發展中美關係,鄧小平應邀飛往美國訪問。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正式訪美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訪問受到了美國總統卡特以及美國人民的隆重歡迎。
鄧小平在華盛頓與卡特共進行了三次會談,算上兩人一起出席的白宮的歡迎儀式以及美國國宴,彼此正式會面交談的時間其實不算很長。但即使是這樣,鄧小平的一舉一動也給卡特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在卡特個人看來,鄧小平是一位極其令人愉快的談判對手。卡特覺得在這一位身材很矮小但體格卻十分健壯的中國領導人身上,和諧完美地展現出了豪爽、機智、風度、自信和友善這些美好的品質。
第一次會談結束,等待已久的記者一擁而上,紛紛詢問鄧小平與卡特都談論了什麼問題。鄧小平語氣詼諧又不失幽默地說:“我們無所不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鄧小平在美國接待他的國宴上,同樣應對自如,談笑風生。當有人表示對鄧小平的曲折經歷很感興趣時,鄧小平大方詼諧地說道,若是對在政治上東山再起的人設一項奧林匹克獎的話,那他信心十足能拿到該獎項的金牌。
此外,在鄧小平訪美期間,還有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一位美國記者曾經向鄧小平提問:“中美兩國之間繼續這種愉快的蜜月時期會有什麼主要危險呢?”對此鄧小平毫不猶豫地作答:“我看不到危險。蜜月將繼續存在。”
卡特非常喜歡鄧小平這種開朗坦率的性格,他十分欣賞鄧小平的直言不諱。
“一國兩制”——最圓滿的結果
曾任英國首相的愛德華·希思,他對這位中國的友人是這樣認為的,首先他評價了改革開放,認為這一政策讓世界各國明白了原來中國還可以如此管理,同時也讓世界看清了中國的貢獻潛力。其次他評價了“一國兩制”,他說這是“最圓滿的結果”。
愛德華·希思
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是鄧小平所結識的一位在中英關係方面有著重要突出貢獻的英國友人。
希思在1974年第一次訪華之後,又陸續在中英兩國之間奔波,次數多達27次。在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艱難談判的1983年,希思就使盡渾身解數,周旋於兩國之間。
希思回國後就向英國政府傳遞了在中國與鄧小平的談話內容,對此他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希思對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認真解釋,將他所瞭解到的中國政府的態度以及這之間的利害關係全數說給撒切爾夫人聽,想以此說服她和英國政府改變“無理”立場。
當時正是撒切爾在北京談判失利,憤而回國之時。回國後,撒切爾企圖透過舉行全民公投的方式迫使香港成為第二個新加坡。
希思聞言,趕緊以鄧小平和中國政府對待英方的態度相勸,並且告知撒切爾,中國的全國人大在不久之後就會單方面釋出對香港的措施,也正是因為這些才使得撒切爾沒有把她原本的公投計劃繼續下去。
並且在仔細地思考斟酌之後,撒切爾決定讓步,開始放棄在談判中提及要與中國政府共同管制香港的想法。
希思長久以來的努力終於看到了效果,英方也是終於意識到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中國負責香港問題的領導人鄧小平和中國政府有充分的信心能夠收復香港。
對於香港問題,鄧小平高瞻遠矚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後列為國家基本方針之一,並在香港問題上積極踐行,最後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效果。
希思對此有一高度評價:“(一國兩制)這無論對中國、英國、香港本身,還是對世界,都是最圓滿的結果。”
這是希思對“一國兩制”的高度肯定,也是變相對鄧小平的高度肯定。
正因為鄧小平的敏銳的政治嗅覺、不讓分毫的政治立場以及敢想敢做的性格,才讓他在中英兩國就香港問題時如水火的時候精準地提出了“一國兩制”這一偉大構想,並很有行動力的在之後將之付諸實踐。
回顧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的交流,鄧小平數次以二兩撥千斤,言語間將不留神就可能到來的干戈化為玉帛。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方針,經過了實踐的檢驗,經過了時間的洗禮,最終由構想變成現實。
這不僅是對新中國一直以來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為國際上其他想要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國家地區做了示範,這一點在後來處理臺灣問題上又再一次得到論證。
直到鄧小平1997年去世,當時擔任英國首相一職的約翰·梅傑仍舊認為“一國兩制”這一構想“充滿想象力”。
約翰·梅傑
世界緬懷
鄧小平一生功績無數,最耀眼最矚目的無異於“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
改革開放讓世界各國各地區明白了原來中國還可以這樣發展,中國原來還可以走這樣不同的一條道路。同時,改革開放的中國也頭一次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發展潛力,並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可以給世界帶來多大貢獻,這讓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漸漸多了起來。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為中國發展所建立的耀眼豐碑,是他眼光獨到,並堅定而鮮明地指出,若是不開放,不改革,中國就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在鄧小平的主導下,中國逐步改掉了僵硬單一的計劃經濟模式,開闢了通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同時還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地、平等地去競爭,為市場創造活力,使得各種所有制經濟互相促進,共同繁榮。
是鄧小平提出一部人可以先富起來,讓先富帶動後富的主張,以此達到讓全國人民比較快地富裕起來的目的,這一主張極大地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此外,對於“開放”,鄧小平倡導創辦了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開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造就了全方位開放的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寬了道路。
“一國兩制”的提出,在今天看來,透過香港在迴歸中國後仍舊保持繁榮穩定的實踐向世界證明,“一國兩制”這一條路是絕對可行的,這一偉大創舉是中國是對世界和平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為國際社會解決類似問題給出的全新思路。
眾所周知,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以其過人的膽識和超前的眼光,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這一構想最終使得中英兩國透過外交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了在歷史上遺留了上百年的香港問題。
鄧小平1997年2月逝世,享年93歲。在鄧小平去世後,中國政府收到了全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發來的唁電,同時,聯合國降半旗。在此期間,所有的國際重大會議上,與會人員都會為他默哀,放眼世界歷史,這是極少發生的。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在一項宣告中說道:“鄧小平在中國這個朝氣蓬勃的時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得知鄧小平逝世的訊息時是在一家餐廳就餐,得知此事後,他沉默了,開口之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鄧小平是過去20年裡世界舞臺上的傑出人物。”
這個小個子,用他的一生,贏得了人民的無上愛戴和世界由衷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