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
沃爾洪卡街建於14世紀末,是莫斯科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它位於俄羅斯莫斯科中央行政區,在當時是沿著連線克里姆林宮和附近公路修建而成的。如今,這條街道上坐落著俄羅斯聞名的畫廊、普希金博物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等知名建築。
近100年前,莫斯科中山大學便在這裡。這所以孫中山先生命名的學校,建校之初正值國共合作時期,因而成為國共兩黨的教學培訓中心。鄧小平、張聞天、王稼祥、烏蘭夫、伍修權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學習。
懷著對前輩的敬仰、帶著追尋前輩足跡的使命,我們來到了沃爾洪卡街。這條大街雖位於市中心,但卻並不是通向各大高校的必經之路,我們從地鐵站出來時感到環境既熟悉又陌生。左右環顧,很難不注意到基督救世主大教堂。這座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東正教教堂,白牆金頂是它的名片,在莫斯科絕大多數制高點上都能看到這座建築。
按照資料的記載,我們此行最重要的一站——莫斯科中山大學就位於沃爾洪卡街16號。同國內街道佈局相似,俄羅斯的房屋排列也是按照奇偶順序,交錯分佈於街道兩側。我們從這條街的6號開始尋找,沿街而行,8號、10號、12號依次出現,我們心中越來越興奮,距離革命前輩們奮鬥過的地方越來越近了……
又走出100米左右,我們看到了14號,緊隨其後的是一座蘇聯時期的加油站,然而,穿過加油站卻是18號。我們所要找尋的沃爾洪卡街16號彷彿消失了……
(二)
折回本應標註為16號建築的加油站,紅色底座、黃色牆面,這是一座典型的蘇聯風格建築。我們步入加油站四下尋找,並沒有看到工作人員,也沒有發現與莫斯科中山大學有關的印記。
一位路過的行人告訴我們,他並未聽說過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名字,不過,加油站後方的建築理論上就應該是沃爾洪卡街16號。我們聽從了他的建議,繞道而行轉到加油站後方。但無論怎樣走,後方建築都被高聳的圍牆和一道道鐵門相隔。那裡的保安雖然同樣不瞭解莫斯科中山大學,卻給我們出了個好主意:他建議我們前往隔壁一幢並不起眼的小樓,那裡曾經是蘇聯科學院語言研究中心,如今歸屬於俄羅斯科學院的一家出版社。
我們隱隱約約有種感覺:一直所找尋的目的地,在那裡可能會有答案。
站在樓前,只見門口掛著俄羅斯科學院的標牌,上面還印有曾經在這裡工作、學習過的名人紀念牌。走入小樓後我們得知,這座樓的大多數房間已經歸屬於普希金博物館使用,而為了擴大展廳範圍,這座建築正在進行翻修,叮叮噹噹的裝修聲在走廊上回蕩。接待我們的是辦公室副主任沃切斯拉夫·巴夫洛維奇先生。在與巴夫洛維奇先生的交談中,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前世今生逐漸顯現在我們的眼前。
(三)
莫斯科中山大學確實坐落於此,如果按照現在的街道佈局來看,沃爾洪卡街14號和18號兩棟建築,也幾乎都屬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校舍範圍。這裡最早是沙俄的一處皇室莊園,之後改建成莫斯科省立第一男子中學,再後來改建成為莫斯科中山大學。
當年的校舍雖然已變了模樣,但行走在沃爾洪卡街,歷史的印記彷彿未曾消失過,時光荏苒,草木皆是見證。
除了一幢黃牆白窗的四層小樓,據檔案記載和多方考證,當時的莫斯科中山大學不僅有花園,同時還建有籃球場、排球場、溜冰場等運動設施。
1925年3月,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逝世,蘇聯在中國失去了一位親密的朋友,蘇共高層領導很快作出決策,為紀念孫中山,蘇聯出資設立莫斯科中山大學,為中國培養革命人才。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幹部,培養中國革命的布林什維克幹部。
1926年初,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決定派遣鄧小平等一行十餘人離開巴黎,途經德國、波蘭等國,於1月中旬到達莫斯科,之後開始了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習。
這所大學裡的大部分老師、教授都來自蘇聯。其中就包括不少老布林什維克,例如卡爾·伯恩哈多維奇·拉狄克先生,他同時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在這裡學習的學生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擁有不同經歷,有的是著名的共產主義革命家或學者、有的是在共產主義運動中有著豐富經驗的實幹家……大學教務處根據他們受教育程度和經驗履歷將這些學生分為不同的班級。
在課程設定方面,莫斯科中山大學側重於教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同時有俄語、法語、英語、德語、社會形成進化史、中國革命運動史、俄國革命史、東方革命運動史、西方革命運動史、唯物論、經濟地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諸多課程。軍事課程在這裡也非常重要,不僅涉及理論教學,步槍、手雷等武器的使用、製作和分析軍事沙盤也是必修科目之一。學期設定為兩年,每週上6天課,每天8個小時。除了基礎課程之外,來自中國共產黨、蘇聯共產黨、共產國際的知名人士還會定期圍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進行演講。
(四)
1927年,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黨各級組織停止向莫斯科派遣留學生。次年,蘇聯政府將莫斯科中山大學與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部合併,更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該校1930年停辦。
拜訪瞭解蘇聯時期歷史的老教授、查閱俄羅斯共產主義史的相關資料,我們探尋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前世與今生,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對祖國、對黨的忠誠。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不懼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我們不能忘記,他們背井離鄉、遠渡重洋,只為學習先進的思想知識救國於危難;我們不能忘記,他們在黑暗中探尋中國革命道路,執著地追求真理。
離開莫斯科中山大學舊址,坐在沃爾洪卡街邊的長椅上,曾經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彷彿出現在我眼前。時空交錯,我的耳邊響起了《國際歌》的旋律,遠處浮現出革命先輩們忠於信仰、忠於革命的一幅幅歷史畫卷。
那畫卷中,隱約能看到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的模樣,那時的他們還是青年面龐;也隱約能看到,他們結伴走在沃爾洪卡街上,暢談未來之中國,未來之人民。莫斯科中山大學,這所對中國革命產生重要影響的“洋學府”,永遠記錄著曾經於這裡學習的、年輕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的信仰。
(作者系俄羅斯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