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律成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是延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創作大量音樂作品的著名作曲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曲作者。鄭律成也曾是朝鮮勞動黨黨員,是《朝鮮人民軍進行曲》的曲作者。對此,中國音樂評論家和作曲家唐訶評價道:“兩個國家的兩首軍隊進行曲,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這在世界音樂史上恐怕也是極為罕見的!”鄭律成畢生為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而不懈奮鬥,創作了近400首音樂作品,被譽為“軍歌之父”。
延安鑄就的革命作曲家
1914年鄭律成出生在朝鮮半島南部全羅南道光州(現在韓國的光州市)楊林町,原名富恩。當時,朝鮮半島已淪為日本殖民地。鄭律成的父親是位愛國主義者,在其影響和支援下,鄭律成的三位兄長參加了朝鮮和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大哥和二哥均是中共黨員,併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鄭律成19歲時跟隨三哥來到中國,當時朝鮮在華抗日團體開辦了“朝鮮革命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鄭律成進入該校學習。畢業後在南京鼓樓電話局做情報工作,監聽、蒐集日本人的情報。為更好地掩護身份,組織上資助他去上海學習音樂,其音樂才華開始嶄露頭角。
國破家亡的悲痛和中國的抗日烽火使鄭律成日趨成熟。他認為,日本帝國主義是中朝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中國革命的勝利即朝鮮人民的勝利。他痛恨國民黨實行不抵抗主義,將大好河山拱手讓與日本侵略者,同時敏銳地認識到只有延安能給中國帶來希望、光明和力量。他敬佩中國共產黨,敬佩毛澤東制定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認為這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創舉。他衷心擁護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稱讚黨的理論聯絡實際、密切聯絡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年輕的他決心到延安尋找中國共產黨,尋找真理。在著名愛國人士李公樸的資助下,鄭律成揹著小提琴和曼陀鈴,還有《世界藝術歌曲選》和《世界著名歌劇選》,奔赴延安——一個激發他創作熱情和成就音樂人生的地方。
1937年10月鄭律成抵達延安,先在陝北公學學習,後進入魯迅藝術學院。畢業後,他到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宣傳科擔任音樂指導。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1940年是他音樂創作的鼎盛時期,他認為其音樂作品系延安這一抗日聖地所造就。眾多有影響的作品問世於該時期,如《延安頌》《延水謠》《寄語阿郎》《生產謠》《黎明曲》《草原曲》等,描繪了艱苦樸素卻又生動活潑的延安生活。其中最富代表性、最受歡迎的是《延安頌》和《延水謠》。
不過,延安時期他更多創作的還是威武雄壯的進行曲。在鄭律成看來,若不全心全意地投入抗戰,不寫部隊,不用音樂來反映民族解放戰爭這一偉大時代,就會使音樂史留下一大空白。他創作了《保衛大武漢》《十月革命進行曲》《百團大戰進行曲》等,最著名的是《八路軍大合唱》。這部作品由《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等八首歌曲組成,又屬《八路軍進行曲》流傳最廣。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在1949年開國大典上,這首進行曲響徹天安門廣場上空。1988年7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正式確定該進行曲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為朝鮮革命和建設事業而創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延安頓時沸騰起來。在震耳欲聾的歌聲和口號聲中,鄭律成激動得熱淚盈眶。此時此刻,他的夫人丁雪松堅定地對他說:“你為我們中國的抗戰而戰鬥,現在該輪到我為朝鮮的獨立而戰了。”經中央批准,他們離開延安一起遠赴朝鮮。抵朝後,丁雪松歷任華僑聯合總會委員長、新華社駐平壤分社社長等職務。鄭律成的組織關係也從中共黨員轉為朝鮮勞動黨黨員,全身心地投入籌建人民軍協奏團。1945—1950年,鄭律成歷任人民軍協奏團團長、朝鮮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等。他以旺盛的創作激情,為朝鮮軍民譜寫了《朝鮮人民軍進行曲》《圖們江》大合唱等十餘部作品。他還改寫了在延安時寫就、未及演出的《抗日騎兵隊》大合唱,在平壤和朝鮮其他地方演出並廣播了200多場次。
其中,《朝鮮人民軍進行曲》就像《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一樣,成為了朝鮮人民軍軍歌。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正是這首激昂的《朝鮮人民軍進行曲》鼓舞著人民軍將士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並肩作戰,打敗美帝國主義。在前線炮火聲的伴奏下,鄭律成又為朝鮮軍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譜寫了《共和國的旗幟迎風飄揚》《戰士的誓言》《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曲》等。有一張鄭律成在前線坑道里創作音樂的照片,在照片背面,他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聽著響得很近的機槍聲,把寫好的曲子自己哼一遍。”
加入中國籍再創音樂輝煌
1949年10月中國與朝鮮建交。丁雪松透過中國駐朝使館給周恩來寫信,稱在朝工作5年,對國內情況已很生疏,希望回國學習;同時提出鄭律成與她一道回國、轉回他的黨籍以及加入中國國籍的要求。周總理在百忙之中很快作了批覆,並親筆致函金日成徵得同意。金日成十分大度地說,“中國共產黨給我們培養了那麼多幹部,現在要一個鄭律成,不成問題”。在兩國領導人關懷下,鄭律成恢復了中國共產黨黨籍,並加入中國國籍。
回中國後,鄭律成先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為尋找新的創作素材,他深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第一線,長期到農村、工廠、林區、營房體驗生活,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到1964年,鄭律成創作了200多首音樂作品,題材極其廣泛:有謳歌工人的《採伐歌》,讚美農民的《幸福的農莊》,也有歌頌解放軍的《強大的艦隊在海上行進》《前進,人民空軍》等;有寫給兒童的歡快明朗的歌曲《和平鴿》《快樂的童年》等,也有涉及國際風雲的樂章。
晚年,鄭律成又傾注全部熱忱,以十年辛勞,為當時已公開發表的《西江月·井岡山》《清平樂·六盤山》等數十首毛澤東詩詞譜曲。這些力作深切表達了鄭律成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這一宏大工程也是他取得的最後一個音樂藝術高峰。
1976年12月鄭律成病逝,享年62歲。他留下的寶貴音樂財富,今天仍然是激勵我們不斷奮勇前行的精神力量。2009年,哈爾濱人民音樂家鄭律成紀念館落成,在“軍歌嘹亮”展區的一面牆上寫著:他是不戴軍銜的戰士,是戰士衝鋒的號角。正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所唱:“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來源:《學習時報》、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