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創稿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廣大人民要求抗日的怒潮席捲全國。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東北扶植成立偽“滿洲國”。在3月間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卻置全國人民的強烈抗日要求於不顧,把“攘外必先安內”確定為基本國策。同年,楊靖宇受黨中央委派,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率領東北軍民與日本侵略者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在東北三省積極組織並領導抗日武裝鬥爭。10月開始,東北各地相繼興起為數眾多的抗日義勇軍。11月,馬占山統率黑龍江駐軍在齊齊哈爾泰來縣進行的江橋抗戰,是一次較大規模的抵抗,打響了中國武裝抗日的第一槍,對東北抗日鬥爭產生重要影響。義勇軍的鬥爭揭開了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序幕。但這些義勇軍由於沒有統一的組織和指揮,領導人物成分複雜,意見分歧,只奮戰了一年有餘的時間。
除各種抗日義勇軍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依靠群眾,直接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極其艱苦的鬥爭。中共滿洲省委指示各地黨組織,加強與抗日義勇軍的聯絡,並組織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起,先後組織了由漢、滿、朝鮮、蒙古、回等民族的愛國志士參加的十多支抗日遊擊隊。這些抗日武裝主要在南滿、東滿和北滿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東北組織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策略。中共滿洲省委認真貫徹指示信精神,決定擴大黨獨立領導的抗日遊擊隊,執行統一戰線的策略,反對關門主義,改善黨領導的抗日遊擊隊同其他抗日武裝的關係。從1933年9月起,中共滿洲省委把黨領導的各抗日遊擊隊相繼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
1936年2月,直接領導東北黨組織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決定統一全東北抗日軍隊的名稱,建立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並以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周保中等人名義,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佈東北人民革命軍和各抗日遊擊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開闢了東南滿、北滿和吉東三大游擊區。活躍在東南滿地區的有第一軍和第二軍。1936年7月,第一軍和第二軍合編為第一路軍,由楊靖宇任總司令,王德泰任副總司令。活躍在北滿地區的有第三軍、第四軍和第六軍。活躍在吉東地區的是第五軍主力。1936年11月,以抗日聯軍第四軍第二師為基礎建立抗日聯軍第七軍。
除上述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聯七個軍外,到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前後,還建立了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軍。從1936年初到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已建立11個軍,共3萬多人,在南起長白山,北抵小興安嶺,東起烏蘇里江,西至遼河東岸的廣大地區內,開展游擊戰爭,同日、偽軍進行大小數千次戰鬥,粉碎了敵人多次“討伐”。他們的英勇鬥爭,有力打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牽制了大量日軍,支援和鼓舞了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在重點“掃蕩”華北,侵犯華中、華南的同時,在東北,他們對抗日聯軍進行持續殘酷的軍事“討伐”。1938年10月,冷雲等東北抗聯8名女戰士陷入敵人包圍後,捨身投入冰冷的烏斯渾河,英勇殉國。她們中最大的23歲,最小的只有13歲。1940年2月,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在濛江縣境內陷入日軍“討伐”隊重圍,最後隻身一人堅持戰鬥,直至壯烈犧牲。殘忍的敵人剖開他的腹部,發現他的胃裡竟沒有一粒糧食,有的只是枯草、樹皮和棉絮。這一幕,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
1940年冬起,抗日聯軍相繼轉移到蘇聯遠東地區進行野營整訓,並不時以小部隊越境回國,繼續給日、偽軍以打擊。
(注:本文系該書第十二章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