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出自納蘭容若的《於中好·握手西風淚不幹》。全詞如下:
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
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這首《於中好·握手西風淚不幹》是納蘭容若寫給顧貞觀的。顧貞觀是清代文學家,原名華文,字遠平、華峰,亦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的母親因病去世,顧貞觀不得已離開京城,納蘭容若依依不捨地送別了友人。納蘭容若想到平時和顧貞觀聚少離多,此番又將長別,更加難捨難分,於是為好友寫了詩詞相贈。
在這首詞中,納蘭容若寫到,在秋風中送顧貞觀南歸,戀戀不捨,想到一年來與好友多次分別,不由得淚流滿面。遙想顧貞觀在家鄉獨坐燈前,聽著窗外淅瀝的秋雨,無人可以相伴;轉念一想,他們曾經同在雪後看山,也可稍解別後獨處的寂寥。
但願好友保重身體,不因離別而瘦損。他們約定,等到明年桂花開時顧貞觀再回來。顧貞觀的畫像在沉香的縷縷輕煙中清晰可見,但是他內心的悲傷是無法描畫出來的。
說起納蘭容若和顧貞觀的友誼,還得從他們的第一次見面說起。康熙十五年(1676),懷才不遇的顧貞觀認識了納蘭容若。一次,納蘭容若讀了顧貞觀所寫的《金縷曲》,心中的悵然之情一掃而過,只餘歡喜自在。顧貞觀見納蘭容若謙遜有禮,也非常尊崇他。
納蘭容若與顧貞觀對詩詞的追求頗為相似。在當時的人看 來,詞是閒適時的消遣方式,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納蘭容若與顧貞觀對詞有相同的見解和追求,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心中無限暢快。
在顧貞觀眼裡,納蘭容若家境優越,才華橫溢,仕途順暢, 似乎自己才是失敗的人。納蘭容若得知好友的憤懣,專門寫了一首《金縷曲》送給顧貞觀,讓他不要在意身外之物,要敢於保持本心。顧貞觀被納蘭容若的真情話語深深地打動了。
除此之外他們二人精心營救吳江文士吳兆騫一事,也讓他們的感情更加深厚。
吳兆騫是清初詩人,字漢槎,號季子,吳江松陵鎮(今屬江蘇蘇州)人。顧貞觀和吳兆騫在沒認識納蘭容若前就已是好友。
順治十五年(1658),吳兆騫本來已經中了舉人,就在他以為自己可以進入仕途時,科場舞弊案發生了,而吳兆騫也因為仇人的陷害受到了牽連,儘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可是最終他依舊被判刑流放到了寧古塔。
顧貞觀看到昔日好友蒙受冤屈,一直想要將他營救出來,可是對於這件事皇帝卻沒有平反的意思,顧貞觀看到吳兆騫寫來的信中描述的悲苦生活,十分心痛和焦急。
為了營救吳兆騫,顧貞觀一直費心奔走,他知道自己的好友已經不能再受這種苦難了,於是向納蘭容若等朋友求助,希望這些人可以看在往日情分上將他救出。
當時納蘭容若求助高居相位的父親納蘭明珠營救,並承諾顧貞觀,一定會把吳兆騫救出,請他放心。
在納蘭父子不遺餘力的幫助下,康熙二十年七月,吳兆騫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京城,當年的青澀少年郎,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吳兆騫心中懷著無限感激之情到相府拜謝納蘭父子的營救之恩。
他在納蘭容若居室的牆壁上看到一行字:“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是顧貞觀坦露的對好友平安歸來的欣慰。納蘭容若看著眼前的顧貞觀和吳兆騫,心中湧起無限感慨,世間真情不過如此!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僅三十歲的納蘭容若去世。納蘭容若去世的第二年,顧貞觀回到家鄉過上了隱居生活。在對好友的緬懷中,顧貞觀將納蘭容若所寫的文稿,整理成《側帽集》, 這本著作一直流傳至今。
在整首詞中,納蘭容若透過描寫最平常的情感交流,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自己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