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全詞如下: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和柔奴的對話。柔奴是王鞏的侍妾,而王鞏是蘇軾的摯友。當年王鞏因為受“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只有柔奴隨他前往。
柔奴本是洛陽城中大戶人家的女兒,後來家道中落淪為歌女,被王鞏納為小妾,王鞏待她很好,沒有讓她受過苦。
王鞏落難時,她毅然隨行。北宋元豐六年(1083),王鞏歸來,在相聚的酒宴中,蘇軾見到了這對患難夫妻。蘇軾乍見柔 奴,覺得她愈發美麗,嶺南五年的溼熱與風霜不但沒有憔悴柔奴的容顏,反而讓她更顯嫵媚清麗。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為讀者描繪了柔奴的美,長相俊秀,美麗動人。“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的口中唱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變為清涼之鄉,使蘇軾苦悶煩躁的心變得恬靜安適。這句讚揚了柔奴高超的歌技,也讚美了她美好的心靈。
“萬里歸來年愈少”寫出了柔奴對嶺南艱苦生活的豁達,歸來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後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讚美了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文她的答話做了鋪墊。
嶺南的生活顯然很艱苦,那麼柔奴為何還能保持她美麗的容顏和恬淡的微笑呢?於是蘇軾問柔奴,在嶺南生活一定很艱苦 吧?柔奴笑著淡淡地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聽後,大為感動,作此詞來讚美柔奴。
白居易曾在《初出城留別》中寫過“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在《種桃杏》中白居易也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詞人的個性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
這首詞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 好,透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的曠達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