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很簡單,不要擔心世界不懂自己,要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環境。
想起上學時,每一次考試結束,老師都會教育我們這些資質平庸的學生:“不要管別人考多少分,你要知道自己會做哪些題,不會做哪些題”。難道自己上學時的那個民辦代教也懂《論語》?這句話似乎是別人抱怨之後,回覆的話語。就如同恰同學少年,年少的我們,大學剛畢業,天真地認為自己上馬能打仗、下馬能賦詩。自己才華橫溢,卻沒人瞭解。這時會有一位長者,對自己說,不要擔心世界不懂自己,要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環境。
其實,這句看似平庸的話,卻也深合孔聖人的主張。要“人不知而不慍”,在安貧中樂道,學會在寂寞中做好自己的事。這也符合儒家積極入世的主張,對剛入世的小青年來說,來自社會的打擊是巨大的。如果太在乎別人的態度,那還怎麼入世?能做的只有,不在乎別人,走好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努力做好自己,在做好自己的過程中,讓別人瞭解自己;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時,打造自己的品牌。
中國文化是同源的,諸子百家是互通的。這種不管世事如何變遷,這種“我自暗地發奮圖強”的心態在中國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中是相通的。就連《倚天屠龍記》中《九陽真經》也有“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的心法口訣,這種心境不也是一樣的嗎?《孔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更是直接證明了先秦諸子百家感悟人生、思考人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相同的,我們可以將《論語》和《孫子兵法》中的這兩句話連起來,就如同一部完整電影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那我們應該怎麼辦?——“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多麼的完美!
中國文化是相通的,那中國文化的根源在哪裡?我想可以從幾個方面追溯。
一是典籍方面。我們偉大的祖國,好像有許多誰說不清,或者說很難說清來歷的典籍。比如被稱為上古三大奇書的《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等等。於是很多《易經》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根源,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如果往上追溯,似乎都從《易經》中獲得過靈感和營養。
二是宗教方面。先稱為宗教吧,因為,中國的“教”概念與西方的“宗教”概念,有著很大很大的差別。人們的三教九流中的三教,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根。關於“三教”,現在指的是儒、釋、道;而在更早的先秦時期,三教一般指的是儒、墨、道。釋家是隨著墨家的消亡而加入“三教”的。那就是說,從宗教方面講,文化的根有四家,即:是儒、墨、道、釋。那再往細追溯,又是哪家?釋家由古天竺傳入的,中國化的釋家,是宋代之後的事了。所以,可以將釋家排除在外了。墨家已經消亡,沒有了傳承,也可以將之排除。但關於墨家,我還想多聊聊。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說,可見墨家在當時的實力是相當強大的。如果將墨子放到歐洲,是不違和的,從表面上看可以將墨子學說與現代歐洲看成一個完整的傳承,因為墨子首先就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其次墨家的“兼愛”與基督教“博愛”是多麼相似啊。有點跑“題”了,我們再回來,接下來說儒家。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至少能說明儒家曾借鑑於道家的學說。顯然道家要早於儒家。最後說道家,老子有時被稱為道家之祖,但我們知道道家學說也被稱為黃老學說,那就是說,黃帝與老子的學說是一脈相承的了。道家學說從老子追溯到黃帝了,黃帝也被我們稱為人文初祖。難道黃帝是道家的源頭?好像不是,因為《莊子》中有“黃帝問道廣成子”的記載。《封神演義》中,廣成子是十二金仙之一。可見,道家或者說道家學說,在中國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