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偉(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所所長、研究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融合了儒、釋、道等多種不同文化形態在內,由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和共同發展的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中華傳統文化不是純思辨重玄想,而是偏重於經世致用,切實地面向社會人生,從社會人生中生髮出文化理論,又以不斷成熟的理論指導社會人生。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變革劇烈,人們的生活也相應發生新的變化,固有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方式受到很大的衝擊。一方面,我們應著眼於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觀照當下的人生,用傳統文化的豐厚養分來滋養和指導,做到古為今用;另一方面,我們應從日常生活出發,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深入地發掘和闡釋優秀傳統文化,更加有效地繼承和弘揚,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中華傳統文化裡,無論是待人還是處世,“內聖外王”都是重要的價值標準。“內聖外王”強調一方面要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古代聖賢對自身品格修行的依據,也是他們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思想指導。秦漢以後,儒家文化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主流地位,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強調在個人的道德和人格修養的基礎上,重視事功的創立和人生價值的實現,“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張揚“王道”,反對霸道,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接受。“人心不同,若其面焉”,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這是客觀事實。但中華傳統文化並不要求別人完全等同於自己,而是希望透過增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感染他人,並得到其認同,“君子修德以懷遠,而非怨與天尤與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一旦走上“霸道”,禍患極可能將在其身邊伴生,起於蕭牆之內。兩千多年來,在修身、治家、處世、創業和休暇等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積累,從先秦典籍到近代哲人,對此都有著深刻的闡述,無數廣為流傳的經典範例更是為這些文化精華做了生動的註腳。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需要修身養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他人交往,要有正確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有適應社會發展的處世之道;在家庭內部要相親相愛,和諧相處。在此基礎上,努力奮發,去拼搏創業,達到“平天下”的目標,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有作就有休,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之外,正確的休閒之道也是必需的,這也是展示中華傳統文化豐富性的重要方面。修身、治家、處世、創業、休暇這五個方面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絡和鮮明的遞進邏輯關係,涵蓋了人生最重要的五個方面。
中國哲人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把修身養性作為一切學問的根本。中國古代那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仁人志士,透過艱苦的修身養性磨練,達到非常高的境界,輝耀千古,成為我們今天學習的典範。今天,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給我國傳統文化帶來挑戰,一些醜惡現象隨著某些慾望的膨脹而沉渣泛起,嚴重侵蝕著社會肌體。我國倫理道德領域面臨著一場嚴峻的鬥爭,許多人放棄了修身,或是不知道如何修身。因此,要深入發掘傳統文化中的誠心、奉公、儉恭等成功的修身之道,透過古人修身的具體事例或典故,重溫歷史上的修養理論和經驗,進行總體觀照,從中華元典中理析出中國精神的內蘊,重現元典精神,就個體道德和行為實踐等人生的不同斷面,以現代的科學的眼光審視論析,使其發揚光大,讓人們的人生之舟永遠朝向真善美的境界行駛。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的治理是影響社會治理的重要一環。在我國古代,人們將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緊緊聯絡在一起,足見人們對治家的重視以及治家的重要意義。歷代儒者、名人的諸多著述和言論,眾多家族的家訓、家規、治家格言,都有著豐富的治家之道,修身與治家、治國與治家、尊禮與治家、家規與治家、婚配之道、夫妻之道、兄弟之道、教子之道、鄰里之道等等,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明傳統和歷史文化遺產。植根歷史,從中國古代成熟的治家理論和實踐中提取精華,汲取寶貴經驗,讓它們隨著經典的代代相傳和文化思想的逐步深入浸潤人心,為我國數億家庭的文明建設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鑑。
處世之道是作為個體的人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活動中所使用的言行準則與道德規範。要獲得事業的成功,要有博愛天下的胸懷和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也要有交往和處世的智慧與策略。人們為了生存,戰勝醜惡,維護正義,要獲得成功,就必須學會處世之道。我國曆史上的志士仁人,或目光遠大,或胸懷寬廣,或清正廉明,或知難而進,或嫉惡如仇,或善識時務,這些思想品格和處世之道,陶鑄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形成了民族的優良傳統,值得我們珍惜、借鑑、繼承、發揚。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處世之道有著時代特色,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處世之道。以嶄新的眼光來關照古人的言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教導和啟迪。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創業之道雖老生常談,但其深邃奧義,難覓精要。人生事業的成功和社會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志向的確立,離不開精審的眼光和審時度勢的智慧,離不開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離不開與他人的協作。創業不能缺少才幹和智慧,更要有邁出第一步的勇氣。誠信、判斷力、團隊、個人魅力等都是影響創業的關鍵要素,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理想與創業、才智與創業、用人與創業、德行與創業、逆境與創業的案例,既有宏觀、抽象的大智慧,又有微觀、具體的玲瓏小技巧。靈活地看待並明晰其中的關竅,能夠在有限的典籍裡得到放射狀的理解,在更對等、更隨和的心理氛圍之下獲取對所需智慧的把握和認可。
中華傳統文化固然強調自強不息、建功立業,但並非沒有休暇方面的思想資源。事實上,中國古人對休閒之道有著豐富深刻的思索,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創造並實踐了豐富多彩、有滋有味的休閒方式。當人們處在物質生活貧乏的狀態時,勞作便成了生命的第一要義;當生活的物質基礎一旦滿足甚至大大超出了人們的基本需求時,從休暇娛樂活動中尋求和享受生活的快樂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從道家老莊和魏晉玄學中,我們可以解析古人終生不仕、順其自然、抱朴守真、致虛守靜、坦蕩向善、避世逍遙等休閒觀念;透過觀察古代隱士、道士和名士等的休閒生活,可以解讀他們為人類創造的審美正規化和山水詩情、琴樂知音、棋枰閒趣、翰墨傳神、丹青寫意等文化藝術;從古代的祭祀、節日、婚禮、飲酒、茶道、美食、居住、遊戲等休暇習俗中,可以關照現代的審美意義和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遠,包容豐厚浩繁。特別是經過了上下五千年的選擇、更變、補充和完善,已經漸次發展成相對周密完整的系統,並因為其深沉的理論啟示與明晰的實踐性,依然活躍在現代人的生活空間裡,顯露出強大的生命力。正如北宋文豪蘇軾饒有深意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美妙的琴聲既來自於琴,也來自於演奏者精湛的彈奏技巧,是琴與演奏者的有機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好比是一架色彩斑斕的古琴,在正確的操引方法下,可以奏出悅人耳目的華章。因此,參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文獻中的記載,以現代觀念重新進行審視,讀懂傳統文化中蘊涵的豐富人生哲理,並予以科學、客觀的論析,使其精華髮揚光大,必將在新時代煥發更為奪目的光彩,能夠潤物無聲地引人向善、予人力量。
來源: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