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花鹿坪手記》:王單單著;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花鹿坪手記》是雲南詩人王單單新近出版的詩集,也是中國作家協會2020年重點扶持作品,在文學評論界和讀者中獲得許多好評。2018年3月,王單單被派往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布嘎鄉花鹿坪村,以扶貧隊員身份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為期兩年的扶貧實踐,對他來說,“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也有無數動人心魄的細節”。最終,他將這些經歷如實寫進了《花鹿坪手記》,留下一份可貴的文學記憶。
所謂“手記”,既強調了作品是基於作者參與扶貧工作的親身體驗,又點出整本詩集的敘事性。對照作者此前的作品,不難發現:敘事一直是其詩歌創作的重要標識。這個標識延續到《花鹿坪手記》裡,既保留了原來的基本特徵,又有了新的變奏。
作者的詩作多為短制。短詩是詩歌基本功的試金石。雖然比起短詩,長詩更利於敘事,但長詩創作需要寬闊的視野、嫻熟的結構布控力和持久平穩的氣息。作者沒有盲目追求長,堅持寫“經得起推敲的短詩”,常常使人眼前一亮。這些帶有敘事性的詩歌透著相似的構造方式:首先是感物,詩人敏銳地感知到詩意的觸發點,毫不猶豫地抓住它;其次是運思,經過精心構思,慢慢撬開這個點,釋放其中的詩意。在敘述中,作者常採取“側面繞行”的策略,不急於直抒胸臆,而是圍著看不見的詩意中心繞一段路。這種敘事模式成就了他的短詩,使其詩思緊密、力量充沛,充滿短跑般的爆發力。
感物與運思相結合的敘事模式,在《花鹿坪手記》中有了新的延展和深化。這首先體現在敘事焦點上。《花鹿坪手記》之前,作者寫詩雖然寫的是他人,聚焦的實際還是自我,是個性化的情感與精神表達。而在《花鹿坪手記》裡,作者書寫他人,也聚焦他人,深刻地體會、理解他人。在這一基礎上,作者不斷進行自我反思,不斷調校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讓詩意持續發酵。詩集的第一輯《花鹿坪群像圖》就先後聚焦瓦匠、易地搬遷戶、留守兒童、殘障人士、老黨員……在書寫過程中作者意識到,寫他們是認識父輩、認識鄉村的一種途徑。透過對花鹿坪的聚焦、對花鹿坪群像的描繪,以及對花鹿坪生活的持續體驗,作者拓寬了自己的詩歌視野,也讓詩作有了縱深的歷史感。
其次,《花鹿坪手記》還生動印證敘事與抒情的辯證關係。作者此前的詩作有明顯的敘事性,但限於篇幅短小、題材分散,這些詩只是敘事的“磚瓦”,而《花鹿坪手記》則搭起了一座敘事的“磚房”。整本詩集分為《花鹿坪群像圖》《花鹿坪風物譜》《花鹿坪扶貧記》《花鹿坪變遷帖》等輯和一個集外輯,整體編排充實、立體,有貫穿之感,有建築之美。這一結構落實到具體的詩歌裡,呈現為一條清晰的“由敘事抵達抒情”的路徑。作者在敘事過程中,對敘述物件始終懷有深情,對人的精神信念始終懷有敬重,字裡行間可見作者內心深處的明澈燦爛。有了這份深情與敬重,詩歌的敘事才能與抒情貼緊,從而具有餘音繞樑的感染力。
以感物和運思為基礎、將焦點從自我移至他人、辯證把握敘事與抒情關係,造就了這部獨特的《花鹿坪手記》。作者特別提到,扶貧工作中的場景和故事“有的甚至都不需要加工,說出即是好詩。作為詩人,我當然不會放過這種詩意來襲的感覺”。我們相信,是真情實感催生了好詩,各種敘事手法也本應建立在情感真實的基礎上。整部《花鹿坪手記》體現了詩對現實片段的吸納整合能力、對歷史的觀照意識,更彰顯了“詩貴真”的強大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0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