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大意是雖有智慧,也要善於觀大勢用大勢;雖有鋤頭,也要耐心等待天時。這裡的勢,指的是形勢、潮流;這裡的時,指的是時機、機遇。
勢,是客觀存在的,表示事物發展的形勢、態勢、趨勢,具有規律性。古人一直很重視對勢的研究。《孫子兵法》有言:“善戰者,求之於勢”。取勢就是合乎規律,順勢方能佔得先機。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基於對時勢的洞悉。當時,變法是各國大勢,秦國地處偏僻,土地、賦稅等改革滯後,導致國力衰微,秦孝公想要變法圖強;秦國的百姓不滿現狀,想要有飯吃、有地種,參軍立功、光大門楣……商鞅徙木立信,強調“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循名責實,信賞必罰”,滿足了現實需求,順應了時勢,排除舊貴族的種種阻力,變法功成,秦國一躍成為強國。
善弈者謀勢。只有觀大勢、明大勢,才能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認清形勢、感知態勢、洞悉趨勢,有利於把握大局,掌握時機建功立業。戰國末期,面對複雜多變的局面,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統六國,就是把握了歷史大勢,採取正確的政策策略,順應人心,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六王畢,四海一”,“器械同量,同書文字”,創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同理,秦朝末年,“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大勢變成了“天下苦秦久矣”。苛政之下,老百姓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反秦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陳勝、吳廣“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等到劉邦、項羽等豪傑並起,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瞭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中國共產黨強調“勢”、重視“勢”,善於立足現實、審時度勢、把握大勢。在百年奮鬥中,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從黨的誕生到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到實行改革開放,無不是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的結果。
察勢觀勢,應勢而動。主動順勢、乘勢是一種智慧,意味著尊重規律、順應人心。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性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無論是謀劃改革還是推動發展,都離不開對勢的認知。必須敏銳把握勢的發生發展,善於積勢蓄勢謀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我國經濟帶來明顯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出現有季度統計資料以來首次負增長。關鍵時刻,我們因時因勢,順勢而為,精準施策。隨著疫情形勢好轉,不失時機抓好復工復產,堅定不移幹好自己的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雖然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遵循歷史前進邏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古人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深刻體察世情國情黨情,觀大勢、想大勢、謀大勢,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深入理解黨中央決策部署並堅決貫徹落實,不斷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創造性、有效性,我們就一定能抓住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創造新的偉大奇蹟。(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