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地泉》是作家陽翰笙的文學代表作之一。上世紀30年代《地泉》再版之際,陽翰笙邀請作家茅盾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諱:《地泉》“缺乏對於社會現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認識”“缺乏感情地去影響讀者的藝術手腕”。為人作序,像茅盾這般不僅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辭如此犀利者,並不多見。在再版後的《地泉》一書中,陽翰笙不僅全文收入茅盾這篇序言,還收入了其它幾篇含有批評意見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書的讀者,都能從他們正確的批評中,得到些寶貴的教訓”。
焦菊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總導演,曾針對戲劇界過於看重明星效用現象提出批評。他認為,即使靠明星贏得了眼前的票房,但從戲劇藝術的長遠健康發展看,得不償失。所言理性中肯,並不怕薄了那些熟識的舞臺明星的情面,對當時一味追逐明星的舞臺傾向發出了清醒之聲。
這些例子都表明,文藝評論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今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湧現,文藝現象和文藝思潮層出不窮,尤為需要文藝評論增強朝氣銳氣,更好發揮激濁揚清、褒貶甄別的作用。增強文藝評論的朝氣和銳氣,是來自文藝現場的呼喚,也是推動文藝發展的必然要求。
增強文藝評論的朝氣銳氣,首先要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批評精神是文藝評論朝氣銳氣的主要來源。對文藝評論者來說,具備批評精神,意味著敢於實事求是地評價作品,好處說好、壞處說壞。不能礙於情面,避而不談,要客觀公正地從作品出發,對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斷與評價。具備批評精神,還意味著敢於對不良創作傾向和文藝現象表明態度,敢於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表明立場,及時糾偏扶正,有力激濁揚清,真正起到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作用。事實證明,那些不痛不癢、迴避問題的文藝評論,發揮不了應有作用,終將行之不遠。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對作家藝術家來說,具備批評精神的文藝評論能夠幫助自己客觀認識創作得失,提升藝術創作水準和思想認識水平。“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對讀者觀眾來說,透過批評性的意見,能更全面地認識文藝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藝現象。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有洞見的文藝銳評更能得到受眾的信賴珍視和自發傳播。倡導批評精神、強化褒貶甄別功能的文藝評論,還有助於營造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促進文藝生態健康有序地發展。
增強文藝評論的朝氣銳氣,要以紮實的專業素養為根基。敢於批評,不是以情緒化的表述代替理性思考,而是要提高專業性和說服力,以理立論、以理服人。評論者要能夠從思想、藝術等多個維度,對文藝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肯定優長,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推介給讀者觀眾。在20世紀戲曲藝術的現代轉化中,古老的戲曲藝術之所以能夠去蕪存菁、重獲新生,一些理論評論家的專業眼光和評論引導功不可沒。
增強文藝評論的朝氣銳氣,還要走出書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廣闊的文藝現場。只有深入文藝現場,文藝評論者才能逐步培養起對文藝作品、文藝現象、文藝思潮敏銳的感受力、精準的判斷力,才能管中窺豹,一葉知秋,及時捕捉到文藝創作、文藝生態與文藝思潮的新動向與新氣象。這樣寫出來的文藝評論,也就跳出了“自說自話”“隔靴搔癢”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機湧動,更容易和當下受眾產生連線、引發共鳴,讓文藝評論更接地氣、更有人氣。
新時代新徵程呼喚著文藝的繁榮發展。百花齊放的社會主義文藝事業,離不開強有力的文藝評論。增強朝氣和銳氣,新時代文藝評論必將大有可為。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