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看了嗎?
都看了吧!
來來來,讓Sir統計一下。
有多少人,是通宵熬夜,一口氣連刷9集的。
又有多少人是看到最後,一邊捶大腿,一邊滿頭問號。
外加感嘆一句:
就這???
無論如何。
這年度第一爽劇,算拯救了整個9月的片荒。
並拯救了Sir選題荒。
必須認真寫寫
《魷魚遊戲》
오징어 게임
光看陣容,腎上腺素飆升。
奈飛出品。
請來韓國幾乎最會拍,最會演的四個男人:
《熔爐》導演黃東赫執導。
李政宰,李秉憲,孔劉,三大影帝同臺。
題材毫無疑問衝著爆款打造——懸疑、驚悚。
遊戲環節,設計大膽,分分鐘上演生死時速。
動作場面,生猛,血腥,暴力,毫不避諱。
好久沒有這麼一部利落的爽劇。
不僅韓國火爆。
國內恰好中秋假期,斬獲8億熱搜。
討論空前熱烈:
“年度第一爽劇!”
“好牛逼好刺激!”
“有人性有深度!”
“無聊”“陳舊”“爛尾”……
Sir眼看著豆瓣評分,從開播8.5,一路掉到7.8……
打住。
Sir很高興有這樣一部作品引起各種觀點碰撞——證明《魷魚遊戲》並非純粹譁眾取寵。
Sir也知道,你們刷完劇還有很多問題:
究竟算不算爛尾?
到底有哪些被忽略的隱喻?
究竟這裡的“人性”,是否真的經得起推敲?
解讀這些問題。
首先,得進入《魷魚遊戲》所搭建的三層世界。
01
遊樂場
故事不復雜。
概括起來就一句:
456名玩家為了456億韓元參賽,上演生死決鬥。
看這設定,Sir腦子裡飄過一串影視劇:
《大逃殺》《飢餓遊戲》《賭博默示錄》《彌留之國的愛麗絲》……
《魷魚遊戲》脫胎於以上IP,但又不是完全復刻。
最淺層的差別在遊戲關卡。
——夢幻的兒童世界。
這裡,顏色粉嫩,到處冒著粉紅泡泡。
像走進大型遊樂場。
這裡,充滿童趣,彷彿重返童年歲月。
操場上,立著個巨型大頭娃娃。
娃娃突然動了,背過身去,用手遮住眼睛。
公放遊戲規則:
對。
一,二,三……木頭人!
小時候都玩過,小兒科啦。
大頭娃娃唱起童謠,玩家向前飛奔。
娃娃猛地扭頭,衝在最前的黃毛小哥,剎不住閘,被偵測到。
好險,勉強站住了。
等等,這遊戲不對勁……
隨著一聲“淘汰”,槍聲響起,黃毛應聲倒地。
另一耳釘小哥,以為他故弄玄虛,移動向前,娃娃再次扭頭。
槍聲再次響起。
這次,直接飆血!
這哪是什麼兒童遊戲。
分明是送命遊戲!
童謠還在繼續,娃娃扭頭的頻率越來越快……
遊樂場,瞬間轉換人間煉獄。
以上只是第一關。
其它關卡,同樣是兒童小遊戲。
摳糖餅,10分鐘內不能取出完整圖案,則一槍爆頭;
拔河,輸的一隊,整隊十人從高處被斬斷繩子,掉下摔死。
設計不復雜,但越來越令人恐懼,殘酷性直線上升,原因無非一個:
輸了的人,會死。
遊戲一旦開始,不得中斷。
開始後想反悔的,也會死。
那來玩這“送命遊戲”的,是些什麼人?
456個玩家都是揹著鉅額債務,看不到出路的人。
而隨著遊戲進度,獎金會越來越多,存在一個巨型小豬存錢罐中。
最終贏下六項遊戲的人,將拿到456億(約2.5億人民幣)。
玩遊戲,贏錢,還債,重啟人生。
這便是所有人的目標。
但為什麼。
為什麼要把關卡設計成兒時的遊戲?
最淺顯的理由,製造反差。
——遊戲越像“遊戲”,死亡帶來的衝擊便越超乎想象。
其次。
隨著劇情推進,你才發現。
圍繞這個夢幻的遊樂場,它還搭建了一個更廣闊的“主題樂園”。
02
修羅場
與以往這類智鬥遊戲不同。
《魷魚遊戲》不側重燒腦,更注重設計感。
小到每一關卡,大到整個故事。
劇中的道具、圖形、色彩,常以符號形式出現,並帶有顯而易見的現實隱喻。
這裡階級分明。
是一個把人變成符號的地方。
字面意義上的符號:
執行者皆不露臉,用面具上的圖形,區分等級。
○:勞工,等級最低,負責幹雜活。
△:士兵,殺人的工具人。
□:管理者,帶隊執行命令,坐在螢幕前監視所有玩家。
三角、正方形、圓形,這幾種圖形。
幾乎貫穿整部劇。
可見於這家神秘組織的logo,遊戲的佈景設計,甚至餐廳的整體構圖。
玩家沒有名字,只有編號。
主角成奇勳,廢柴中的廢柴。
47歲,無業遊民,揹著1億多的債。
目前離異,在家啃老,有個十歲的女兒。
進入遊戲後,奇勳是456號(最後一名)。
一個得絕症的老爺爺,則是001號。
兩人結伴,暗示遊戲的開始和結束。
而知道結局後,翻回去再看第四關開始前,老爺爺把自己的外套給了奇勳,這一幕顯得意味深長。
沒穿外套
別人會瞧不起你
就連觀看遊戲的VIP們,也化為符號。
戴著動物面具出現,他們全說英文。
有一個耽於享樂的(疑似)美國人,一個吟詩的(疑似)中國人……
韓國人作為主辦方,並沒有“上桌”。
只有這個程度,不算什麼。
符號還進一步被內化,用遊戲世界映照出現實的映象。
這裡崇尚金錢。
玩家有個共性,都身陷個人財務危機,他們簽訂放棄身體協議,同時失去個人意志,被要求去遵循這裡的規則。
盛放獎金的豬豬存錢罐,被吊在高處,不分晝夜地發光。
錢,太陽一樣的存在。
這裡資源有限,弱肉強食。
食物短缺,每人一天只能領到一瓶水和一根玉米,但混混可以帶著小弟們,二次插隊領食物。
有人多吃多佔,便有人捱餓。
當得知少一個人頭,獎金池裡就會多一億韓元。
休息區化身獵殺遊戲,互相殘殺。
競爭沒有所謂的“開始”按鈕,而是隨時正在進行。
還有最諷刺的:
這裡強調公平。
主辦方宣揚,所有參賽者都是平等的。
這場遊戲給了在外面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
他們宣告,只要半數以上玩家同意,即可終止遊戲。
看似公平吧。
可只要稍微挖一挖其它規則,就知道所謂的公平,不過取決於規則制定者的意願。
比如,玩家沒有知情權,參賽前並不知道存活機率是1/456。
比如,殺死誰,保護誰,並沒有明確的標準。
在彈珠關卡,沒組隊成功的韓美女,作為“邊緣人”享受直接晉級下一關的特權。
而能辨別鋼化玻璃的老伯,卻被認為開buff,關掉燈令他無法分辨,摔下橋慘死。
這公平嗎?
顯然不。
但仔細想想,宣稱公平,卻毫不掩飾競爭的殘酷和不公。
——這不正是濃縮的現實?
獎金池裡的錢,理論上可以分給更多的人。
可最終勝利者只有一位,全部的財富,集中到1/456人手上。
99.78%的人在連遊戲規則都不瞭解的情況下,便以各種理由被淘汰了。
——這不正是當下赤裸的貧富差距?
考驗力量、敏捷、才智的樂園之外,是考驗人性的修羅場。
正如第一集那個點題的運鏡。
拍得極妙
進入第一關場地,四周全是模擬背景板。
大家都慌亂地四處張望。
只有老爺爺,淡定地望向天空。
鏡頭隨著他視線:假的背景板和真的藍天,邊際難以辨別。
真與假難以區分,虛與實融為一體。
最最諷刺的是,人們趨之若鶩的“劇透”,不惜代價去提前獲知的遊戲內容。
就在局內。
玩家人數越來越少,多層床鋪被撤掉……
原來,遊戲內容就畫在牆上。
如果……
大家齊心協力搬開這些床找線索,而不是著急互相殘殺。
結局會不會更好?
可惜,這裡的人根本沒時間去思考。
因為《魷魚遊戲》最驚悚,也最獨特的一層設計在於。
它無時無刻。
不斷把人推向:
03
懸崖之上
劇集優缺點基本都很明顯。
優點,節奏爽,細節紮實,敘事張弛有度。
缺點也大多被點出來。
某程度上,的確“爛尾”。
(以下內容涉及嚴重劇透,酌情取用)
所謂“魷魚遊戲”
竟然是在最後關卡,純體力互搏,讓前面的鋪墊瞬間洩氣。
以及男二曹尚佑,突然灌起雞湯。
作為曾經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絕對擁護者,他在遊戲中背叛、欺騙、隱瞞,以獲得最終勝利,並全程振振有詞。
結尾呢?
Sir想都不敢想……
這人不但開始追憶倆人童年,還主動自裁。
結局一關算是全垮。
人物線也有部分收束匆忙。
姜曉,始終神秘的女主,死得兒戲。
德秀,劇中最純粹的“反派”。
最後發現他就是個推進劇情,讓配角死得快些,並持續給主角出難題的“工具人”。
連他身邊的“韓美女”,都因最後的同歸於盡而塑造得更立體。
以上缺點,Sir基本認同。
唯獨一點——“男主聖母”。
具體體現在:能力差,全躺贏,還喜歡展現內心的善良。
男主人設太差了
窩囊又無能,基本全躺贏
還總想著做最善良的救世主
以上都對。
但這就是“聖母”?
Sir覺得,他一點不“聖”。
——他身上的善與惡,並沒有蓋過角色。
這是一個什麼角色?
成奇勳,其實是最接近現實中普通人的角色。
比起其他人,他幾乎沒有任何特別的性格。
不如德秀討厭,不如曹尚佑冷血,不如阿里善良,不如韓美女市儈……
還有,他從頭到尾重複的一句口頭禪:
“我是住在雙門洞的成奇勳!”
與同樣出身雙門洞,卻嫌棄雙門洞的曹尚佑形成鮮明對比。
成奇勳就是這樣一個胸無大志,隨波逐流,心裡卻保留著一絲無厘頭的小驕傲的人物。
他的經歷與成年人相似
曾幻想過理想主義,最終被現實擊潰;曾參加過罷工,最終目睹同事死在眼前;曾組建過家庭,卻無法抵禦世事無常。
他的成功,與大部分底層逆襲相似——離不開幸運。
不過,如果只把他的成功歸結於善良與運氣,又陷入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別忘了。
他是被挑選的參與者。
他的成功,實際上是被馴化的結果。
這才是《魷魚遊戲》真正的細思極恐:
看一個普通人,如何被馴化成為階級鬥爭的幫兇。
成奇勳被推上一個又一個懸崖。
先是人性的懸崖。
彈珠關卡,奇勳靠欺騙老爺爺,贏了遊戲。
人的矛盾性暴露。
我們肉眼可見,奇勳作為一個本性並不壞的人,陷入兩難掙扎。
顫抖、迴避、流淚。
老爺爺看在眼裡。
於是最後時刻,獻出最後一顆彈珠,把他從人性之惡的懸崖邊,拉回來一點點。
但此刻,奇勳真的還是善良的嗎?
留意關卡結束後的一個資訊:
當初未配對成功的韓美女,安然無事。
即——如果奇勳當時沒有“大發善心”與老爺爺配對,老爺爺很可能不用死。
此刻,善惡的邊界徹底模糊。
奇勳已然動搖了:
最後關卡,他痛斥尚佑無情殺死姜曉,並以此為名對好友下手。
這又是一個善惡的懸崖。
同情,還是善舉嗎?
以善良為名的復仇和追殺呢?
故事沒完。
大結局,他再次拿起電話,聽到遊戲邀請。
這次,他要在自我與自我背叛中做抉擇。
繼續承載著同伴逝去的悲痛過活,還是再次妥協於人性的巴普洛夫效應,重新體驗底層逆襲的快感?
馴化究竟是否成功?
劇集沒有給出答案。
《魷魚遊戲》就好在這:
它呈現出極端情況下,無私與自私,強悍與軟弱,殘忍與不忍,可以集中在同一人身上,且不急於判斷對錯。
好人必贏,壞人必死?
這並非優秀影視作品的必要條件。
甚至。
好的作品,有時能撬動一些固化的價值觀。
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
我總是期盼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時,對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能成為他們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機。
——是枝裕和《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魷魚遊戲》撬動的是什麼?
是人性。
是善惡。
也是自我。
更是這些概念的曖昧:
可怕的不是成為惡人。
而是當你成為惡人,卻還以為自己擁有良知。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