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晚報
●家長在教孩子做事或講道理時,是否會特別留意組織自己的語言呢?用自己看不慣的家庭其他成員的言行當“反面教材”來告誡或教育孩子,真的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嗎?
講述:教育孩子總拿對方當“反面教材”
小艾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平時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所以家裡人總少不了隨時給她一些建議。可最近,小艾在聽家裡人的建議時經常會感覺不知所措。
小艾說,“很小的時候,都是家裡人跟我說什麼要求,我就照著去做。可現在,我總感覺爸爸媽媽有時說話是互相看不起的,讓我左右為難。比如,我爸讓我千萬別學我媽,做個家務都慢慢吞吞的,於是當著我爸的面兒,我總是匆匆忙忙把手裡的事情幹完,省得他連我和媽媽一起數落。而我媽,動不動就提醒我,千萬別跟我爸似的脾氣暴躁,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先發脾氣。雖然我知道他們都是為我好,但為了教育好我,就要貶低對方嗎?現在我很怕他倆把對方當‘反面教材’教育我,做事情儘量迎合他們。”
建議:家庭教育講求愛的歸屬感
天津市第一百中學心理中心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李雪雲老師表示,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原生家庭帶給的習慣方式,組成新家庭後需要相互磨合和包容,但作為成年人,應該把這種磨合圈定在兩人之中,不能把對對方的不滿,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宣洩出來。如果當著孩子的面貶低對方,會讓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降低,漸漸地讓孩子質疑父母的話,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李雪雲老師表示,在家庭之中,應該是情感大於道理,特別是生活習慣、脾氣秉性方面的不同,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因此家長在孩子面前完全不必以批判對方的習慣、個性,來跟孩子擺明自己的觀點,否則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採取逃避、迎合的方式來躲避家長的說教。建議家長在教育子女時要保持一致性,就事論事,明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而不要以批判對方而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想法,偏離了教育孩子的初衷。一個溫馨的家庭教育環境,應該是爸爸好好疼愛媽媽、媽媽不斷推崇爸爸,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都在肯定、欣賞對方,才能真正聽進父母的話,在父母的引導下成長進步。
文 賈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