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區偉昊
稽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陳楚雄
水痘屬於出疹性傳染病,多在冬春兩季流行,好發於2~9歲,但也可發生於成人。醫學上引起水痘的病毒叫做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可透過呼吸道傳染或直接接觸患者皰液而傳染。
那為何叫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這是因為人類初次感染這種病毒時被稱為水痘,其中一部分人在痊癒之後,機體免疫力降低,潛伏在機體內的少量病毒經過重新活化後再次發病,再發疾病稱為帶狀皰疹。
水痘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在出疹前1天至皮疹完全結痂時均有傳染性。因此,水痘病人應自我隔離,隔離時間為出疹後7天以上。
一、水痘的臨床表現
1、潛伏期:一般約12~21天,平均14天。
2、前驅期:嬰幼兒常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年長兒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現前可有發熱、頭痛、腹瀉、食慾不振、腹痛等前驅症狀。
3、出疹期:皮疹呈向心性分佈,伴癢感。先出現軀幹及頭部,逐漸延及面部、肩,最後達到四肢各個部位。期初為紅色斑疹,數小時後變為丘疹,再數小時後發展為皰疹。皰疹約綠豆大小,初呈清澈的水珠狀,皰壁薄,繞以紅暈,典型水皰可見臍窩狀凹陷。1~2天后皰疹中心開始乾枯,結痂,周圍紅暈消失。7天左右後痂皮脫落,大多不留瘢痕。
4、併發症:少見,偶出現繼發性面板細菌感染、水痘腦炎、橫斷性脊髓炎、瑞氏綜合徵等症狀。
二、水痘的治療方法
該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至預防面板繼發感染,保持清潔避免瘙癢,積極隔離,防止傳染,隔離至皮疹完全結痂乾燥為止。治療方法如下:
1、一般治療:加強護理,勤換衣服,保持面板清潔,勿抓破皮疹以防繼發細菌感染。區域性塗5%碳酸氫鈉或擦爐甘石洗劑(破潰處不宜使用),如有破潰可塗百多邦軟膏或新黴素軟膏。
2、藥物治療:
①抗病毒治療:阿昔洛韋作為首選藥,早期服用,療效更好;嚴重者可用阿昔洛韋注射劑靜脈滴注,療程5~7天;對於年老患者或腎功能不全者,阿昔洛韋應適當減量。其他可選的抗病毒藥物有雙嘧達莫、利巴韋林、a-干擾素、阿糖胞苷等。
②出現繼發細菌感染可給予抗生素治療。輕度細菌感染者可外用紅黴素軟膏、環丙沙星軟膏、百多邦軟膏等。嚴重感染時,可以系統使用抗生素。
③若伴有瘙癢,可口服抗組胺藥物,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④中醫治療:水痘的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溼為基本原則,常見的中成藥有板藍根顆粒、連花清瘟顆粒、雙黃連口服液、銀翹解毒丸、清開靈顆粒、防風通聖丸等。也可用洗浴療法,如用蒲公英、黃芩、黃連、黃柏等水煎外洗。
3、用藥注意
水痘伴發熱患者兒禁止使用水楊酸製劑。
水痘患者忌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長期使用皮質激素患者一旦接觸水痘應短期內減至維持量,待水痘全部痊癒後再恢復至原劑量。
對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水痘肺炎、腦炎等嚴重病例,應及早採取抗病毒藥物治療,防止病毒擴散,促進皮損癒合,加快病情恢復。
如有呼吸困難及高熱、頭痛、嘔吐、抽搐等情況時,宜及時轉送上級醫院。
三、出痘期間的飲食
以清淡食物為主,如粥類,豆製品等。如果有發熱症狀,導致大便乾燥,需要多飲水,多食用瓜果蔬菜,因為果蔬含有大量的粗纖維,具有通便的功效。出痘期間禁止食用生冷油膩、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因蛋白質極易產生過敏原,加重病情。
四、水痘的預防
1、及時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
2、加強傳染源的管理,對患病患者,特別是出疹前至皮疹結痂時進行隔離。
3、室內要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對患者接觸的物品消毒。
4、水痘多發病區域,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五、水痘的護理措施
1、切斷傳染源:因為水痘具有強傳染性,一旦發現,立即對患者進行隔離,隔離期為出疹後7天,接觸過患者和其用品後必須做好手消毒。
2、面板護理:保持面板清潔,換上寬鬆柔軟的衣服以減低癢感。若患者是兒童,應勤剪指甲並用紗布把手包裹起來或帶上專用手套,避免抓破面板,防止感染後出現瘢痕。
3、降溫護理:大多數患者中低度發熱,此時不須用藥,臥床休息多喝水。萬一發高燒,可物理降溫或服用適量退燒藥,同時保證機體足夠的營養。
4、情緒護理:成人臨床症狀表現較重,容易引發併發症,患者常出現焦慮、急躁情緒,要用友好的態度向患者講解病因、發病特點、治療原則及愈後情況,減輕恐懼心理。兒童臨床表現主要是皮膚髮癢,此時要多陪伴,分散注意力如講故事,玩小遊戲等,減輕面板癢感。
5、病情觀察:注意觀察患者的精神、體溫及食慾,觀察皮疹分佈及變化形態,有無出現繼發細菌感染,若發現嚴重併發症如呼吸急促,黃疸,皮疹化膿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就醫。
加強水痘防病宣傳,增強防病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其實水痘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正確的治療和護理。
參考文獻:
[1]趙辨. 臨床面板病學[M] . 第3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99-300.
[2]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16th Edition. Volume 1. Harcount Asia: W B Saunders,20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