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家長日益嚴重的教育焦慮,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釋出“雙減”政策,進一步釐清了家校責任,也帶來後續政策配套的全域性問題。“雙減”政策要周全而到位,還需要做好五個“加法”。
加法一:改變家長(社會)的認識誤區與“劇場效應”的影響。造成家長焦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認識誤區不解決,焦慮就不能透過“雙減”真正緩解。例如,家庭投入較多時間、精力、財力和智力的強化性養育方式,是當前家庭教育的一個世界性趨勢。大量研究表明,強化性養育若與權威性養育方式相結合,是比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但不少家長過於追求極端的強化性養育,從“虎媽”到“直升機父母”再到“雞娃”,讓孩子不堪重負。
走向極端的強化性養育表現為:識字算數越早越好,考試分數越高越好,興趣特長越多越好,超前學習越快越好,節省時間爭分奪秒就好……這樣的家庭也許能培養出外表光鮮的“學霸”,但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相當大,自制力差、缺乏獨立性、自我迷失等問題可能伴隨終身。
據說,不想爭又不得不爭是因為別無選擇的“劇場效應”,但人生的成長舞臺何止一個“雞娃劇場”。如果有更多的家長認識到“雞娃劇場”對孩子的巨大副作用,而逐漸被更加健全的、非極端的養育方式所吸引,“劇場效應”就會隨之減退。所以“雙減”政策的第一個“加法”,應是政府、學校和社會透過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逐步糾正家長極端強化性養育的認識誤區。
加法二:轉變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模式。近年來校外培訓越做越大,不論是學科成績,還是音樂、藝術、體育技巧和達標過級、面試得分點,校外機構在提分方面可以做到極致,使得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得到不斷強化和升級,學校的素質教育更加舉步維艱。所以,要規範校外機構的健康發展,就要下大力氣扭轉這種教育模式。
加法三:家校共同開展個性化教學和素質教育。緩解家長焦慮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個方向性問題。方向就是使家庭和學校共同聚焦於兒童身體、認知、情感和社會等方面的健全發展,釋放潛能。
現代學校以集體學生為物件的教學形式包含著天然不足,課堂教學存在“個別化教學的收益拐點”和教師關注學生的“盲點”。所以素質教育提出的關鍵素養和能力不能僅靠學校課程來達成,還要靠家庭和家長的配合。
素質教育的“素質”,與人的基因、天賦和個性相聯絡。事實上,音、體、美、勞等方面的素質教育,大量都是家長在家庭中配合完成的,很多孩子的運動、藝術和動手方面的天賦以及興趣與特長,直接是由家長觀察、發現和培養的。
所以,要減輕家長的教育焦慮,就要把素質教育真正做起來,讓家長把注意力逐步轉到家校協同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尊,激發身體、認知、情感和人際交往協調發展的潛能上來。而評價“雙減”政策的效應,就要看是否有利於家校長期合作,是否有利於家校關係的改善,是否有利於建立調動家校雙方積極性的家校共育機制,是否有利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優勢互補。
加法四:系統解決專業教育力量延伸問題。“雙減”政策公佈後,家長似乎又有了新的焦慮:校外培訓時間和家庭作業時間大幅縮減後,家長原本花錢解放出來的“成人世界”時間,又面臨“兒童世界”的迴歸,“成人世界”要服務和服從於高強度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這個“兒童世界”,這對於不少家長和學生來說,無疑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情。
“雙減”背景下,如何幫助家長合理安排家庭生活,科學指導孩子的學習和課餘生活,如何透過社群和學校的活動豐富孩子的校外生活和經歷,是擺在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面前的一項緊迫課題。
加法五:從社會公平和社會治理的戰略全域性,擺脫依靠教育實現社會流動的束縛。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增大,強化性養育方式普遍流行,是一個明顯的世界性趨勢。研究表明,這個趨勢是由教育系統外在的經濟、社會、文化原因引發的,學校系統的原因只是中介。育兒競爭的激烈程度是由經濟不平等程度引發的。
比較研究指出,改變養育強度不斷攀升趨勢的根本,是建立一個不同職業在經濟上、地位上更為平等的社會。最近中央在研究共同富裕問題,減輕家長負擔與降低經濟不平等程度這兩條看似不相關的平行線,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歷史時刻交匯,進而根本改變家長的教育預期和養育方式,創造更好的教育生態。
(作者吳重涵系江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吳莉系南昌市實驗中學高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