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談的僅僅是手機的外觀工業設計,不牽涉系統能力、元器件自研等科技能力。
先亮明的觀點:手機外觀工業設計應該是功能性、結構強度、握持手感、審美、充分利用供應鏈材料5者之間的相容性整體協調。每個手機商基於自家的技術實力、營銷思想、企業文化、供應鏈整合能力、設計師的美學水平等諸因素,會偏向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會呈現給消費者外觀差異化的手機。
自功能性手機時代結束,以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國內山寨和準山寨手機商的功能機、半智慧機轟然倒塌、隨著微軟wph的式微,以iOS和安卓為代表的開源、極度定製封閉的兩個智慧系統的壟斷市場,手機進入了大屏觸控時代。這十幾年來手機商們之間的鬥法,競爭搞的熱熱鬧鬧,但產品外觀同化嚴重,抄襲、模仿、copy成了家常便飯,但手機工業設計似乎走進了誤區(無趣),外觀設計再不遵循基本原則,變成被營銷綁架了的噱頭。
一、手機的功能性對外觀設計的影響
這裡的功能性特指操作的便利、安全性,涉及到的元器件是:指望識別的形態、觸屏的反應靈敏性、面部識別功能(這個問題往往是前置攝像頭組直接相關,在討論攝像頭組時描述,此處不再贅述)。
1、指紋識別模組
隨著電阻屏被電容屏取代、隨著螢幕操作手勢的完善,前置指紋(mback)基本被拋棄,現在的物理指紋只剩下後置指紋和側邊指紋(電源鍵附)。但後置指紋被側邊指紋逐漸取代,這是第一個因強調美觀因素(影響後背板美觀)而被打敗了的實用功能性元器件,犧牲了最方便、最符合人體工學、盲操作最準確。這是我第一個疑問!
屏下指紋技術和物理指紋(側邊、後置)之間的PK,物理指紋落敗。
又一次以美觀的名義犧牲了消費者對操作靈敏的體驗,這是我的第二個疑問!
在指紋方案的取捨上,反思這兩個疑問:是為了追求美觀而犧牲了消費者的體驗(屏下指紋的盲操作、靈敏度比物理指紋差遠了)呢?還是手機商以美觀的名義堆高手機的成本的而謀取更大利益的噱頭呢?我的結論是因為利益:它們可以堂而皇之的用嬌貴的oled替代便宜的LCD屏了,略貴的屏下指紋也是一個小幫兇。
2、觸屏的靈敏度問題,不用質疑,電容屏淘汰了電阻屏是必然,這一點手機商和消費者是站在一起的——更好的體驗。
但在LCD和oled屏的選擇上,卻是另一種景象:我們知道,LCD屏便宜即使最好的LCD屏價格上限也較低,而oled屏較貴且其價格上限極高。在色準、視力保護、色彩表現的連貫性方面LCD也是優於oled。但事實上,手機商們這次以“追求輕薄手感、節能”的名義替消費者做主,替我們選擇了oled屏,LCD屏只在低檔入門機裡露臉了這是我的第三個疑問:到底是因為堆高成本多賺利潤呢?還是oled有足夠的先進性去淘汰LCD呢?
二、面板、背殼材質的探討
其實,這兩個東西首要的考慮因素是手機的整體強度,其它的因素應該為之讓位。硬度、剛性、力學結構穩定性的材料應該是首要因素。金屬、塑膠、玻璃、素皮……
在外殼的進化上,玻璃材質逐漸成了主流,這是典型的其它要求讓位於美觀的事實。
因為玻璃這種東西,它的特性最容易表現出色彩、光線方面的美學感知,因此手機商們玩了命的把玻璃玩的花樣翻新!然而,我們的手機越來越易碎、越來越不耐劃,於是,無論多美的手機,我們都不得不給它穿上工作服(貼膜、戴套),這時候,美輪美奐的玻璃還存在嗎?它當然存在,只是美成了幻覺,因為你的視覺、觸覺只剩下了塑膠。我們因為美付出了金錢、強度降低的代價,但我們只是收穫了塑膠的感覺和玻璃的容重,僅此而已,手機發佈會上帶給你的視覺衝擊只是夢,現實是你恨不得給手機包裹上海綿和防滾落架!
既然你獲得的是塑膠的手感,那為啥塑膠手機殼就低廉呢?我想,在某些手機商的宗教式營銷下,消費者對塑膠的認知只剩下用再生塑膠做成的盆盆桶桶的了,而自動遮蔽了塑膠這個高分子家族的千姿百態!
金屬外殼也以訊號遮蔽問題不好解決為託詞放棄了。
而素皮這種東西又粉墨登場,它和塑膠有區別嗎?還真有,一種是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一種是人工蛋白高分子材料,手感和質感再一次的戰勝了理智。
我的疑問之四,這裡麵包含了什麼玄機:塑膠家族的高階材料太貴了!金屬材質的外殼需要更高的科技投入去解決!好吧,玻璃和素皮不用多用腦子還不貴,就它了!
要臉的、拿消費者當回事的手機商還願意花大價錢讓設計師好好安排一下,某些手機商乾脆走捷徑:copy、模仿、亦步亦趨的不管香臭的剽竊,不過還好,它們還知道重新命名,當然,它們的命名是那樣的狗屁不通。
三、最影響外觀的附加功能元器件:攝像頭
不管你嘴上怎麼逼逼,手機的拍照、影片錄製越來越稱為消費者離不開的重要功能。手機的童話功能越來越不重要了,而閱讀、照片與影片、社交軟體成為前三個必備。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攝像頭只能是越堆越多,鏡頭模組只能是越做越大,這很現實、很無可奈何。
後置攝像頭模組這一塊,大家都在堆料,無非是誰做的更協調、更美觀、更有辨識度。和外殼一樣,有的聘設計師,有的聘複製貼上、剽竊者。
前置攝像頭模組走了兩條路,一條就是前置攝像頭模組,另一條是搞金融支付級人臉識別模組(蘋果、華為)+前置攝像頭模組,這裡先不說美醜,至少,蘋果和華為帶給了我們又一種科技體驗,友商們以“3D結構光”無用完美的避開了自己做不了這種東西。
至於前置攝像頭模組,隨著消費者對自拍小影片和照片越來越熱衷,前置攝像頭模組會越來越複雜、感測器也會附加更多,怎麼引導和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判斷這個時間點很重要!華為系先行一步,於是藥丸孔成了華為系奉獻的被吐槽的主要選項之一,這裡我不禁要問,當消費者對自拍有更多的要求並形成主流後、前置攝像頭需要2個乃至多個時友商們有什麼高招嗎?你帶節奏罵華為後,不做膠囊難道準備搞大坑或開槽嗎?
噢,差點忘了,中興和小米率先吃螃蟹,引入了屏下攝像頭技術,我很讚賞這種勇於探索的行為,但我對其無視技術是否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的行為表示嚴重的鄙視!僅僅為了美觀,屏下塞一個1600w的攝像頭,拍攝效果拉稀,順帶著把螢幕搞的像打了補丁,不要忘記,現在的前置攝像頭主流是3200w了!而且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高,怎麼解決拍攝質量、怎麼塞進去多個攝像頭?再加上螢幕指紋,這螢幕還能看嗎!?請不要把消費者當實驗物件好嗎!市場的冷淡說明了一切。不管你的形態如何的新,你不能以降低消費者的體驗為代價。
四、前面板的設計問題
前面的美與強度、元器件怎麼協調結合,現在看來已成為手機商們的難題。
從全面屏這個概念被作為營銷的噱頭開始,劉海屏、兔牙屏、水滴屏、挖孔屏……請問哪種異形屏帶給我們全面屏了?全面屏就是為了消滅手機的額頭嗎?屏佔比這是個什麼東西?為了屏佔比和全面屏這種噱頭放棄了一切嗎?
大家知道,不管是oled還是LCD屏,其封裝方式決定了,現階段不管怎麼折騰,手機的下巴是無法避免的,不管技術多先進,不管是為哪種封裝形式花大價錢,但下巴它是沒法消除的。
可以說,下巴是手機前面板設計的一個標誌性尺寸。怎麼設計的更美觀、更協調,其實取決於其它尺寸與下巴寬度的比例!
現在的下巴做到4mm左右寬貌似已經到了極限,這種極限會驟增大量的成本,但消費者對這種成本的驟增真的是感知不強。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重新審視“傳統”的上下額頭呢?
每一款手機它的價格定位裡,螢幕形態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既然如此,我們不管是什麼價格的手機定位,我認為做個額頭和下巴等寬的對稱挺符合我們的審美的。
這樣做的好處還有:
手機的強度會大大提高
前置攝像頭(未來也許會有多個)和感測器也很容易安排位置
採取上下等額頭的方式會大幅度降低前面板和考慮手機強度的成本。這樣低端手機可以進一步下探售價。
有了上額頭的存在,內部空間相對更寬裕,可以塞進去更大容量的電池增加續航
高階手機儘量去縮減額頭、下巴的寬度,去追求更精緻
左右邊框其實也一樣,隨著平屏、微曲屏、大麴率屏這三種形態的呈現,儘可以做足文章。收窄寬度也是區分手機價格檔位的重要因素。
總之,我認為,手機發展到現在,手機商們應該考慮“返祖”了,請不要為追求噱頭堆成本並轉移給消費者承擔了。
一個簡單的對稱的,窄邊框、上下儘量做窄的同寬額頭、下巴是消費者樂意接受的。請手機商們把精力和財力放在手機的內涵(科技含量、軟體適配、自研元器件)上吧,別再外殼上瞎折騰了,這種外殼的雷同化成不了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