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無解的鄉愁,古人曾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到深處,古人寫到:“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遠在邊塞,古人唱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人呢?
余光中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席慕蓉說:“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每當讀到類似句子的時候,鄉愁和回憶總是在不經意間湧上心頭,讓人不禁想到門前的老槐樹、阿婆的蛋炒飯、嬉鬧的小巷......時隔多年,許多記憶都已模糊,許多人的名字都已忘卻。而你是否又在苦苦追尋那些逝去的青春,忘卻的記憶呢?就像季羨林先生在《憶著煙村舊風景》中寫到:“故鄉的一切,很遠又很近”。季羨林先生用回憶的方式,根據自己的童年、少年、老年三個時期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向我們講述了他那些藏在心底,不為人知的百年鄉情。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循著季羨林先生的故事,去尋找我們共同逝去的記憶吧。
一、艱苦而幸運的童年
每個人的鄉愁都不得不從童年說起,季羨林先生的鄉愁也不例外,他說自己的童年是:“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季羨林先生出生在1911年,大多數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武昌打響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這一年,革命黨人宣佈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這一年,清廷宣佈解散內閣,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內閣大臣。
季羨林先生就是出生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刻,家鄉是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他們家是這個村最窮的,可想而知,在那個年代,他們連吃的都成問題,更不要說穿暖。雖說生活不易,但也玩的開心自在,整天浮水、打棗、捉知了、摸蝦,不見不散,也從不間斷。
大概在季羨林先生六歲的時候,他就離開了官莊,到了濟南,開啟學習之旅。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了白話文,也第一次學習了一篇在當時十分有趣的童話故事《阿拉伯的駱駝》。我想著大概就是童年的童真所在吧。看著課本里新奇的知識和別有趣味的動物,幻想著自己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此時的快樂是單純的,也是發自內心的。
時光一晃而過,轉眼之間曾經的孩童已成少年,少年的季羨林先生又是如何呢?
二、懷念初、高中時代
看著季羨林先生的初、高中,我在回想自己的初、高中時代,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之千里的地方。在我們的想象中,這個時代的他應該是勤奮學習,輟筆耕耘的時候。但實際上,他與我們一樣,在12-16歲那個年紀,也是調皮搗蛋,摸魚打蝦。對於學習,不是那麼在乎。
在我看來,他們那個年代,雖然沒有如今的高科技,連吃、穿都不能解決,但他們是幸運的。在讀到校長鞠思敏定於每週一,為全校師生講為人處世、愛國愛鄉等道理的時候。我在想我們的學生時代跟季羨林先生一比,就遜色的多。我們是新的一代,我們讀書不為治國、齊家,只為考試分數。
在季羨林先生那個年代的學生,還值得現在學生羨慕的一件事,就是全校的老師,基本都是飽學之士,在課餘,也可以去上一些名家開設的國學課,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興趣班。不像現在的學生,升學壓力巨大。可以靈活地握自己的時間,去學習一些自己覺得有用的課程。
到了1930年的夏天,季羨林先生的中學時代就結束了,當時他年僅19歲。文末,季羨林先生自嘲說了一句“說了等於白說,但白說也得說”的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三、青春作伴好還鄉
1982年的夏天,季羨林先生冒著溽暑,帶著哮喘,回到自己一別九年的家鄉。宋之問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而季羨林先生並沒有如此的感覺,他只是陽光之下,徜徉於家鄉的街頭巷尾,心中浮現總總。在這裡,他聞到了時光賦予事物變化的味道,閉上眼,靜靜聆聽街巷裡的你來我往和你儂我儂。
當他踏上回歸官村那條路時,往事幾許,漸浮心頭。看著眼前的老院子,像是看見一位久久不見的老故人,想起幾十年前他們的模樣和在此發生的一件又一件趣事。繼續坐上汽車,季羨林先生駛向自己魂牽夢繞的地方,那是母親所在的地方。站在墳頭,季羨林先生不禁愴然淚下,心中暗自說道:“娘啊!這恐怕是你兒子今生最後一次來給你掃墓了。將來我要睡在你的身旁!”
這一年季羨林先生已不再年少,已是暮年。為什麼說是青春作伴,我想大概是季羨林先生認為自己一回到家鄉,曾經的種種都會出現,而自己為什麼要說是暮年呢?明明這就是返老還童吧。
在《憶著煙村舊風景》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之感,並沒有近鄉情更怯的失落。我們能看到,儘管許多故人不再,許多事物變遷,但季羨林先生對離開幾十年的故土,擁有著難以言說的熱忱。如今的世界,可謂變化就在朝夕一瞬間,如若到我們垂暮之時,也能找回那顆童年之心,便也是最好的歸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