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俄國和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日俄戰爭。
為何兩個侵略者會在清政府的地界上大打出手,而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俄國,又為何敗給了剛剛走上資本主義的日本呢?
今天帶大家走近這場狗咬狗的戰爭,剖析一下日俄的開戰緣由及戰場走勢。
俄國和日本結下的樑子
這場戰爭的淵源,得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開始說起了。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除了賠償2億兩的白銀以外,還割讓了遼東半島給日本,並且承認朝鮮是日本的勢力範圍。
這下俄國不幹了,彼時俄國一直在蠶食中國的領土,按照他的強盜邏輯,整個東北甚至包括遼東半島,早晚是自己的,只是現在沒到時候而已,結果半路殺出來個小日本,把遼東半島給搶了,這哪行?
於是俄國拉上自己歐洲的盟友——德國和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逼迫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清政府。
日本掂量了一下自己,又瞅了瞅歐洲列強,不得不接受了他們的“友善”,將遼東半島還給了清政府。
這便是“三國干涉還遼”。
雖然日本為此勒索了清政府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但日本總為這事感到屈辱,日本和俄國之間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1900年,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由,攻入北京城。俄國利藉此一邊派兵去北京城打劫,一邊以保護東三省鐵路為由,出動十幾萬軍隊佔領了東北全境。
《辛丑條約》簽訂後,列強們陸續撤走,俄國人卻賴在東北不走了。
這下輪到日本不願意了,其實不單是日本,英國、美國、包括俄國在歐洲的盟友德國和法國也看不下去了:我們大動干戈,從清政府手裡撈好處,你倒好,直接給東北全佔了,合著我們喝湯你吃肉?
於是乎,日本立刻聯合了英美兩國出面干涉,要求俄國從東北撤兵。
俄國掂量了一下自己,又看了看日英美三國以及自己不大高興的盟友,覺得同時得罪這麼多人划不來,就於1902年和清政府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規定,俄國將陸續從東北撤軍。
這下俄國也開始恨日本了,樑子又結下了一道。
但兩國都不恨清政府,就好比是兩個人互相決鬥,誰會去恨戰利品呢?
而清政府在整個日俄戰爭中的表現可以總結為——“中立看戲”,甚至清政府還恬不知恥地說日俄兩國“均系友邦”,放任兩個強盜在自家地盤上大打出手。
一山難容二虎
日俄矛盾的根源還是在於雙方的國家政策和利益衝突,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發展成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
資本主義要發展,必然要掠奪財富。財富要麼從海外的殖民地掠奪,沒有的話就透過戰爭侵略別國進行掠奪,還不行的話就巧立名目掠奪自己的國民。
日本崛起時,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得差不多了,於是日本便走上了發動侵略戰爭的帝國主義道路。
但日本畢竟小國寡民,走的是類似於“窮”帝國主義的道路,沒有雄厚的財富積累就去侵略別國,風險還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能看到日本動不動就賭國運。贏了就“以戰養戰”,輸了就全民重開,而日本經常搞偷襲的習慣,跟它喜歡“賭國運”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人的運氣倒是非常好,遇上了大清這塊肥肉。按理說在甲午海戰前,清朝的實力是強於日本的,可一邊是清政府腐朽沒落,海軍軍費全拿去給老佛爺修園林,一邊是日本天皇帶頭捐款,節衣縮食給海軍買軍艦。甲午海戰的結果看似偶然,好像又在情理之中。
清政府賠償的白銀,緩和了日本國內窮得即將崩潰的經濟,也讓日本嚐到了擴張的甜頭,更加確定了自己向中國和朝鮮進行武力擴張,稱霸亞洲的“大陸政策”。
而俄國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早就對自己鄰居清政府家的這片好地垂涎三尺,特別是東三省的土地和遼東半島的優良港口。
日俄都想要東三省,這樣一來矛盾便不可調和,早晚必有一戰。雙方對此也是心知肚明,開始拉攏盟友,整軍備戰,準備大打出手。
我的西方盟友
英國一直把俄國當成競爭對手,它擔心俄國佔領東三省後,會南下同自己爭奪長江流域,於是便與日本結成同盟,企圖透過支援日本來組織俄國的擴張。
美國在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的政策,企圖插手東三省撈點油水,都被俄國拒之門外。所以美國也站在了英日的一邊,給予了日本大量的援助,希望借日本之手打破俄國在東北的壟斷。
而法國和德國在東三省問題上,則都是站在俄國這邊的。那為什麼勢同水火的兩國會同時支援俄國呢?其實是兩國各懷鬼胎。
法國想與俄國保持友好關係,讓世仇德國一直處在兩線作戰的狀態。而德國則是希望透過支援俄國,讓俄國在遠東和日本大幹一場,這樣一來俄國肯定會把在歐洲的大量軍隊調往遠東,德國的東部邊境壓力將會大大減輕,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法國。
在後來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調往遠東的時候,德國人還表示願意為艦隊加煤,合縱連橫玩的一套一套的。
這下局勢基本上變成了日英美對抗俄德法。當然,在戰場上,決定勝負的主要還是交戰雙方的實力。
就硬拖
戰爭前夕,俄國有1.4億的總人口,常備軍105萬人,後備役370多萬人。
但俄國大部分的兵力都部署在了西部的歐洲地區,在遠東地區一共只保有10多萬人的部隊,太平洋艦隊有各類作戰艦艇60艘,總噸位約19.2萬噸。
在後勤和戰術思想方面,俄軍師以下的單位沒有加裝電報電話,只能依靠騎馬來傳遞訊息。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貝加爾湖段還沒有修通,從歐洲運送部隊到遠東需要花費一個半月的時間,後勤保障更是混亂不堪。同時,對俄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旅順要塞工程也沒有完工。
而且,俄國東北戰場的陸軍統帥庫羅帕特金是一個軍事官僚,缺乏指揮作戰的經驗,而派去支援的波羅的海艦隊統帥 羅日傑斯特溫斯基 的作戰經驗,也還停留在帆船時代.....
總之就是挺拖拉的.....
日本方面,日本此時總共有4400萬人口,陸軍總兵力只有37.5萬人,除去保衛本土的部隊,海外作戰的兵力大概有25萬人,雖遠不及俄國的軍隊數量,但在遠東地區也形成了區域性的優勢。日本海軍有戰艦80多艘,很多還是英國產的新型艦船,總噸位約26萬噸。
而且日本的很多軍官曾在德國留學,軍隊中也聘請了很多德國教官,因此在指揮上,日本方面顯然要比俄國方面高明一些。再加上離後方近,後勤補給更加容易,日本的優勢已十分明顯。
在此背景下,俄國人希望戰爭拖得越晚越好,拖到自己調集好軍隊,拖到自己的要塞建設完工。
日本當然也明白:“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會增強俄國取勝的機會”。
圍困旅順
俄國按照《交收東三省條約》,完成了第一期的撤兵。但到了約定的第二期撤兵時間,俄國人卻遲遲不走,甚至重新回頭佔領了瀋陽。日本在英美的支援下同俄國交涉,俄國仍然拒不撤軍。
1904年2月8日夜,日軍艦隊使用魚雷偷襲了俄國海軍駐紮在旅順外港的艦船,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旅順港是一座堅固的要塞,由艦隊駐紮的內外港口和陸地上的各種堡壘、防禦工事、外圍陣地組成,易守難攻。
被攻擊後,俄軍在旅順的守將馬卡洛夫立刻作出反應,他積極改善防禦,修復被日軍偷襲重創的艦船,派艦隊出海活動,同時還命令海參崴艦隊襲擾日軍以分散日軍的注意力。
但在4月13日,馬卡洛夫乘軍艦回港時觸雷斃命,新任的守將威特赫夫選擇不再採取積極行動,開始在港口龜縮不出。
4月中旬,日本陸軍第1軍3萬餘人抵達了鴨綠江左岸,並透過猛烈的炮火壓制了俄軍的反擊,俄軍守將擔心被包圍,下令部隊向遼陽撤退,東北門戶洞開。
4月下旬,日本第2軍4萬餘人從遼東半島東南登陸,一路攻下金州和大連,自此旅順港的陸上交通已被切斷,俄國派出南下增援旅順的部隊也被日軍打回。
但此時旅順港依然在俄國手中,俄國的艦隊隨時可以威脅登陸日軍的海上交通線。因此對於日本而言,不攻下旅順,日軍就始終有後顧之憂,無法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陸軍作戰。
此時的旅順要塞有4萬守軍、646門大炮、62挺機槍和各類艦船38艘,唯獨物資儲備不是很充足。
而包圍旅順的日軍有6萬人,由乃木希典指揮,還配備了400門大炮和72挺機槍。緊接著,日本海軍以52艘艦船封鎖了港口。
8月7日,日軍攻佔了旅順外圍的大孤山和小孤山。19日,日軍對旅順要塞發起強攻,雙方激戰了5個晝夜。最終日軍只佔領了一些前沿工事,卻為此付出了2萬人的傷亡,佔總兵力的1/3,而俄軍僅損失了3500人。
日軍計程車氣變得低落,也放棄了迅速攻佔旅順的想法,開始大量增兵打攻堅戰。
東北戰爭
戰爭爆發後,俄國快速向遠東增兵,並由波羅的海艦隊為主體組建了一支艦隊,去遠東支援太平洋艦隊。但英國拒絕俄國船隻透過蘇伊士運河,因此這支艦隊只得繞道好望角。
在圍困旅順、確定港內俄軍不會出擊的情況下,日軍於8月24日發起了遼陽會戰。
日軍在遼陽地區投入的兵力遠沒有守城的俄軍多,但俄軍打得卻出奇的保守,每次作戰都要留一半的預備隊。日本這邊則是一點預備隊都不留,全力進攻,這樣一來日軍反而在區域性戰場上形成了兵力優勢。
最後俄軍先撐不住了,撤離了遼陽。
隨後,日俄兩軍又在遼陽和奉天(今瀋陽)之間的沙河陷入對峙,時間拖得越久對日軍越不利,在確定沙河和奉天的俄軍不會出擊的情況下,日軍將全部的後備力量投入到了對旅順港的進攻上。同時換下了乃木希典,將部隊交給熟練運用炮兵的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指揮。
10月30日,日軍經過戰略調整,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攻佔了至關重要的203高地,日軍在高地上架設岸防炮,可以直接轟擊到內港的俄國艦隊。
大勢已去的俄國旅順守軍於1905年1月2日向日軍投降,日本完全掌握了制海權。
1905年2月中旬,日俄雙方在陸地上爆發了最後的決戰——奉天會戰。
增兵後的日軍,拿出25萬的兵力對戰俄國的37萬守軍,而俄軍則因非常保守的戰法和一系列的指揮失誤,最終不敵日軍,撤出了奉天。
日軍經過這場決戰奠定了在整個東北戰場上的勝勢,但同樣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甚至已經無力追擊被包圍的俄軍。
對馬海戰
1905年5月,被俄國寄予厚望的波羅的海艦隊,經過220天的時間遠航3萬公里,終於抵達了遠東海域。一場經典的海軍大戰——“對馬海戰”拉開了帷幕。
此時的俄軍旅順港已經失陷,海參崴港的艦隊被包圍,不敢出擊。陸軍也基本被日本擊潰,撤出了東三省。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判斷,俄國艦隊必將透過對馬海峽前往海參崴,於是他早在5月20日就下令艦隊進入戰鬥位置,等待俄艦的到來。
不出所料,5月25日從臺灣出發的俄國艦隊,於27日清晨進入了對馬海峽,扎進了日本艦隊的包圍圈。
雙方艦隊進行了試探性的交火,俄國艦隊司令羅傑斯特文斯基下令改變陣型,但由於命令一二分隊加速。而沒有命令其他分隊減速,艦隊變陣時陷入了混亂。
為了使日本艦隊進入一個有利的攻擊位置,東鄉平八郎立刻命令整個艦隊進行一個U型轉彎,這也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敵前大回頭”。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動作,轉向中的艦船無法開炮,面對俄軍的炮火是沒有還手之力的,但當時海面上起了一層薄霧,同時俄軍因為隊形混亂,所以對日軍的炮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成效。
短短的5分鐘過後,日軍艦隊已經擺成了最有利於進攻的"T"字陣型,所有橫向的日本軍艦都可以用側面的艦炮打擊俄軍。而“一”字縱向的俄國軍艦隻有排頭的軍艦,才有使用正面艦炮還手的能力。
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5月29日清晨,日軍最終以損失3艘魚雷艇為代價,擊沉俘虜了共28艘俄艦,幾乎全殲了俄軍艦隊,打出了近代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對馬海戰的失利,也就意味著俄國在這場日俄戰爭中的徹底失敗。
索賠?
日本是傾全國之力打贏的這場戰爭,還借了10億日元的外債。於是在戰爭結束的和談中,奉行“以戰養戰”的日本,向俄國開出了30億日元的天價索賠。
俄國給出的回應是:“一分錢都不會給,如果不服,我可以把歐洲的軍隊調過來,咱們接著打”。
可日本還打得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天皇都窮得當褲子了,根本打不下去。俄國的強硬態度,也使日本只能無奈放棄了對俄國的索賠。
對比一下清政府在面對西方列強時割地賠款的軟弱表現,就能看出,妥協非但不能帶來和平,反而只會助長侵略者的野心和囂張氣焰。“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