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起中國當前醫療水平最高或說最好的醫院是哪一家,北京協和醫院肯定是在備選名單中,而且很有可能名列第一。對於許多身患重病的病人來說,不遠萬里來到北京,整夜排隊也只是為了能拿到一個協和專家門診的號碼,或等到一個床位。
下面就說說協和醫院的歷史和曾經的故事。
協和醫院的前身叫“協和醫學堂”,成立於1906年,是由英國倫敦教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合作聯合創辦,所以用了“Union”這個詞,本來是聯合的意思,中文名稱翻譯為“協和”還是很雅緻的。
1914年,曾主持消滅東北肺鼠疫而名聲大噪的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在一次活動中遇到了當時的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之子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小洛克菲勒那時正負責洛克菲勒基金會,於是伍連德向洛克菲勒基金會建議在中國援建一所醫院,協助中國建立一套系統的西方醫學體系。
當時的美國社會上流行的理論是中國的義和團事件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愚昧,迷信,民智未開,需要美國支援去開發民智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當然也可以理解為美國做為後進的帝國主義國家,想增加對中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管怎麼說,美國政府首先使用庚子賠款在中國建立了清華大學,而洛克菲勒基金會當時的主要理念也是傳播西方的現代科學與教育,在成立時就表態對於遠東的中國教育將採取行動。所以對伍連德的提議很感興趣,此後三次派人來中國考察,最終決定在北京設立現代化的醫科大學,地點就定在了處於北京市中心的王府井地區的原協和醫學堂的位置併購買了臨近豫王府的全部土地,投入750萬美元,籌建北京協和醫學院,英文名為PUMC(Peking UnionMedical College)。為了建造和運營協和醫學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專門設立了洛氏駐華醫社,後來更名為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
1917年9月24日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舉行了醫學院奠基儀式。當時按照美國1910年剛剛公佈的關於醫學教育的《弗萊克斯納報告》,在協和醫學院還未建成的情況下先開辦醫預科,首任校長為28歲的美國科學家和醫生Franklin McLean,所有學生都要經過三年的醫學預科學習,並經過入學考試,方能進入本科學習。在預科三年的學習中,不僅要學習英文和自然科學,還要通讀《史記》、《中國通史》、《社會學基礎》,因為當時學校認為培養一個好醫生,首先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對好醫生的定義為“一顆人文心、一副科學腦”。
1920年開辦護士學校,聘請了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沃安娜(Anna D.Wolf)擔任護校校長。
1921年,這所主體依託原王府建築的宮殿式的校園和醫院建築竣工。整個協和醫院建築群由14座樓組成,參照了當時世界上醫學最先進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模式,配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醫學裝置,整體建築質量是當時的最高水平。協和建有獨立的動力裝置和機械裝置,包括自有的發電廠、高壓鍋爐房、製冰廠、笑氣廠、煤氣廠、汽車房、洗衣房、縫紉室、印字室、電話房、機修廠、電工廠和製圖室。
小洛克菲勒也特意乘坐郵輪跨越太平洋出席了協和醫學院的開幕典禮。典禮上他發表演講說:”我希望在將來,這所學校的大多數職員可由中方擔任。我們將毫不猶疑地朝著這一目標前行,讓西方世界可以提供的最好的醫學院永駐於中華大地。“”誓將協和打造為像約翰 · 霍普金斯醫學院一樣的機構。“
1921年北京協和醫院董事會在醫院內留影。前排穿深色西裝手執禮帽者是小約翰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基金會為協和醫學院制定了很高的起點,從預科算起學制八年,全英文教學,招生按照美國醫學院的標準,並廣納西方醫學人才,為教師提供豐厚工資和福利。總之,協和的創辦者們將一整套西方的價值觀、科技文明、管理模式移植到了中國。
協和醫學院早期的招生極為嚴苛,預科學習完畢,學生需要透過二次考試才能升入醫學院。著名泌尿外科專家的吳階平曾回憶說:1933年我考入燕大醫預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學,到 1936年考協和時,卻只有15人被錄取。
高標準的教育沒有辜負小約翰在開幕典禮上的期望。協和成為亞洲最現代化的教學醫院。培養了一大批如婦科專家林巧稚、泌尿科專家吳階平、兒科專家諸福堂、內科專家張孝騫、中國腫瘤學之父金顯宅等頂尖名醫,成為中國醫科發展的先鋒。
1928年6月,國民教育部規定高等院校校長必須是中國人,學校董事會必須華人董事為多數。1929年4月,美國董事總辭呈,董事會改選,胡適、張伯苓、伍朝樞、施肇基、周詒春、翁文灝、劉瑞恆等組成北京協和醫院新一屆董事,劉瑞恆出任第一任中國籍協和醫學院院長。同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協和醫學院停辦。在這非常時期,協和董事會透過特別決議:基金會將繼續為在華工作撥款,主要內容為鄉村建設專案。美使館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曾通知協和的僑民撤離,但幾乎所有的外籍老師都堅守學校。為此不少人被日軍拘捕,關入集中營。
國共內戰開始後,洛克菲勒基金會仍對中國的未來持樂觀態度。1946年底在中國的基金會成員在給總部報告中寫道:中國此刻正處於悲劇中,內戰似乎不可避免。不過從長遠看,前景不一定那麼黑暗。此時此刻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與此同時基金會撥款協助協和醫學院的復建和招生。當年1月,洛克菲勒基金會撥出最後一筆為數一千萬美元的捐款。 根據1956年美國的報道,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建設北京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的過程中,總共投入了4800萬美元,實際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十多億美元。這也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向海外單項撥款數目最大,時間延續最長的慈善援助專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1年1月時任協和醫學院院長的李宗恩致函洛克菲勒基金會紐約總部:協和醫院和醫學院已收歸國有,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衛生部接管並更名為”中國協和醫學院“。至此,最後4名美國籍教員全部離開協和返回美國。
1952年,劃歸中共中央軍委衛生部領導並取消護校教學管理制度。
1953年,學校停止招生。
1957年11月,衛生部正式通知,中國協和醫學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合併,稱中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稱北京協和醫院,直接受中國醫學科學院領導。
1959年,以原協和醫學院為基礎,恢復了八年制的醫學院,命名為“中國醫科大學”。
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教學停止。
1970年,學校奉命停辦。
1979年7月,國務院批准再次覆校,並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改名為“中國首都醫科大學”。學制仍為八年,前兩年半為預科,在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習自然科學課程,後五年半為醫本科。
1980年,改革開放,學校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斷長達二十八年後重新建立聯絡,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返回中國並再次向協和醫院撥款一百五十萬美元用於支援學校發展。
1985年6月5日,學校改名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2006年9月5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再次更名回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最後說下因為協和醫院代表著中國醫學的最高水平,所以協和這個名字被被大量山寨。據說全國有1700餘家協和醫院,其實只有4家是真正的高水平醫院。分別是:
北京協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
但前三家醫院並沒有實際聯絡,只是因為它們的前身都為當地的教會醫院,“協和”二字都來源於英文“Union”,第四家醫院則是由武漢協和醫院聯合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