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惰者,眾善之師也。”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9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黨的偉大精神永遠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不惰者,眾善之師也”,出自東晉葛洪《抱朴子》,原文為:“堅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眾善之師也。”意思是,堅定的意志,是建功立業的保障;不懶惰,是一切成功的根本。
提到葛洪,許多人首先想到他是煉丹家和醫學家,其實葛洪的經歷非常豐富。他出身江南豪族,幼時父親去世,他就靠砍柴來換回紙筆,利用盡可能的時間學習,經常學到深夜,當地人稱讚他為抱朴之士,所以“抱朴子”就成了他的號。
葛洪後來參軍,任將兵都尉,因作戰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後來晉元帝司馬睿即位,任命他為朝廷屬官,並賜爵關內侯。
當然,葛洪為世人所記住並稱道的自然還是《抱朴子》。該書分為內、外篇。今存內篇20篇,外篇50篇。內篇主要論述宇宙本體、討論各種方術的學習應用、論述道經的各種書目等。外篇則主要談論國家社會:論人間得失,講治民之法,評世事臧否、愛民節慾、修身著書等。“不惰者,眾善之師也”,就是出自《抱朴子·外篇·廣譬》。
勤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德。據《尚書·周書·周官》記載,周成王平定淮夷、回到豐邑後,與大臣一起總結周朝成就王業的經驗,就明確提出各級官吏要忠於職守、勤於政務,取得偉大的功績,在於志向遠大,完成偉大的事業,在於工作勤奮(“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詩經》稱讚申伯“亹亹申伯、王纘之事”,意思是申伯非常勤勉而且能力強,所以朝廷委以重任、讓他治理南疆。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出身寒微,早年求學齊國,與張儀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但是窮困潦倒、狼狽而回,遭到家人的恥笑。蘇秦自感慚愧,於是閉門不出,找來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籍,不分晝夜勤奮苦讀。到了夜深人靜犯困的時候,他就用錐子狠刺自己的大腿,繼續讀書,終於學有所成,佩戴六國相印。他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公元825年,唐朝廷將杭州刺史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當時的蘇州是東南地區最大的州,各種事務繁多複雜。白居易認為自己屬於天資不高的人,只有靠勤奮才能來彌補。於是,他上任後謝絕了所有的宴請、應酬,一心處理政務、勤於任事,很快就熟悉當地的情況,處理政務井井有條,為蘇州留下永久的美好記憶。
一勤天下無難事。毋庸置疑,勤勞已經作為文化基因,深深地嵌入了中華文明的血脈之中,成為中國人天然的內在精神。過去,我們依靠勤勞,創造了燦爛的歷史;今天,我們依然依靠勤勞,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回溯新中國歷史,從“鐵人精神”到“紅旗渠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正是無數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勤勞實幹,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富民強。
走向未來,我們同樣離不開勤勞奮鬥的精神和實踐。今日中國,正面臨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也正處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仍需我們憑著勤勞、智慧、勇氣,以信仰、信念、信心鑄就精神的力量。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這些精神既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動力。(穆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