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鄧小平和陳毅相交40多年,感情深厚。鄧小平的女兒鄧榕曾這樣形容父親和陳毅的關係:“他們是同志,是戰友,他們之間的關係親如兄弟,勝於兄弟······”
親如兄弟,勝於兄弟
鄧小平和陳毅是四川人,早年都在法國勤工儉學。
可能就是因為兩人都有著在法國的共同經歷,所以讓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有了對彼此更深入的理解。
他們在回國後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上海。當時陳毅去上海向組織彙報紅四軍的情況,鄧小平則在上海擔任中央秘書長。
這次的相見,讓兩人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感情也進一步加深了。
之後兩人在不同的時間到了中央蘇區,而後因為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兩人又分開了。鄧小平跟隨著隊伍參加了長征,陳毅則是因為腿傷留在南方打游擊。
雖然他們天各一方,但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同樣在為革命事業而奮鬥,同樣在和敵人作鬥爭······
在接下來的抗日戰爭中,他們又在不同的地方,抗擊日本侵略者。等到再次相見,便是在左權了。
那時陳毅在去延安參加黨的七大的路途中經過八路軍前方總指揮所在地——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左權縣麻田。
在這裡,鄧小平和陳毅終於相見了。他們是四川老鄉,又是一起留學法國的同學,這次見面後,自然有很多話想說,彼此自然也非常高興。
鄧小平對遠道而來的陳毅非常熱情,對他的食宿也作了細緻的安排。臨行前,鄧小平專門為陳毅趕路選了好馬,又派了部隊護送,保證了路途的安全,讓陳毅順利到達了延安。
陳毅對鄧小平的熱情接待和細緻安排十分感動。為此,他寫下了雄渾有力的《過太行山書懷》:
黃河東走匯百川,自來表裡太行山。
萬年民族發祥地,抗戰精華又此間。
山西在懷抱,河北置左肩。
山東收眼底,河南示鼻端。
長城大漠作後殿,提攜捧負依陝甘。
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
創業不拔賴基地,我過太行夢魂安。
抗戰勝利後,鄧小平和陳毅的交往就更多了······
1946年,在定陶戰役前夕,劉伯承和鄧小平在作戰室商量作戰計劃。
針對敵人的情況,鄧小平考慮了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暫時避開敵人,將主力部隊撤到黃河以北休整一段時間,而後再尋找機會南下消滅敵人。這一方案雖然對我們有利,但會加大陳毅方面的壓力,對全域性也不利。
第二個方案是堅持打這仗,雖然我們的壓力會大點,但是陳毅方面就輕鬆了,對全域性也有利。
最後,鄧小平總結道:“我的意見是以全域性為重,第二個方案比較好。”
劉伯承也非常贊同:“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為了給陳毅他們減輕壓力,我們應該堅持打下這個惡仗。”
接著,劉伯承和鄧小平在具體的打法上做了一些詳細的分析。
定陶戰役發起後,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領部隊浴血奮戰,消滅了敵人大量的有生力量。雖然我軍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有力的配合了陳毅部隊的作戰,減輕了壓力······
對於這次的幫助,陳毅自然也記在了心裡,也非常感激。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過程,由於連續長時間行軍,很多重武器都甩掉了,戰士們也疲憊不堪,給後續的作戰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某次,劉鄧的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配合作戰中,有一位華野的領導提出了大兵團作戰,這個看法對中原野戰軍的影響很大。
因為中野不僅戰士們疲憊,而且也沒有大型的武器······為了穩定戰士們的情緒,劉伯承和鄧小平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
各部隊有各部隊的特點,各人有各人的打法,我們就算沒有重武器,靠著手榴彈和刺刀同樣能打勝仗。
陳毅親自來到中原野戰區瞭解到實際情況後,既佩服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風格,同時也為這支隊伍擔憂。
為此,他以個人的名義向毛主席和黨中央反映了中野的實際情況,認為中野需要大量的補充。
毛主席接到電報後,立即回覆:指示華北等地給中野迅速補充兵員、彈藥和武器等。
陳毅的這一封電報讓鄧小平十分感動,對陳毅的為全域性考慮也非常欽佩。
1948年,在得知陳毅回到華野後,劉伯承和鄧小平來了一個大動作,他們給中央發電請求:調陳毅到中原工作。
在電報中,劉伯承和鄧小平提到中原局的轄區很大,但是領導力量薄弱,三部分野戰軍在20萬人以上,如果粟裕部隊再來中原,則會達到30萬,而軍區的武裝部隊約有20萬人,這些部隊需要統一的指揮和領導。
因此,鄧小平和劉伯承建議:
1.以陳毅同志為中原局第一副書記
2.組織中原軍區。對於陳毅來到中原的軍職有3個方案:第一,以陳毅為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中原野戰軍司令員;第二,陳毅為軍區與野戰軍第二政委;第三陳毅為軍區第二政委兼野戰軍政委。
3.不管哪種形式,陳毅同志在華野的職務保持不變。
毛主席在看到電報後,立即做了批示,並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人一起研究。
關於陳毅在中原工作,中央也徵求了許多將領的意見。粟裕向毛主席建議“華東離不開陳軍長。”
後來中央又多次開會,最終確認了中原的幹部配備:
中原中央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以劉伯承、陳毅、李先念等人為委員。
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
從此,中原和華東野戰軍的協同配合到達一個新的水平,陳毅的擔子也更重了······
值班權利,共同分享
1948年10月,鄧小平和陳毅共同指揮完鄭州戰役,來到了淮海戰役前線。
這時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正在進行著,粟裕等人指揮部隊把黃伯韜軍團的10多萬人包圍在約18平方公里的一塊荷葉形圓圈裡。
為了保證東線能順利殲敵,鄧小平和陳毅親自率領中原野戰軍的主力部隊,佔領了宿縣,切斷了徐州與蚌埠的聯絡,為淮海戰役的下一步作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部署這次行動的作戰會議上,鄧小平說到:
切斷徐蚌,佔領宿縣,能堵住徐州的敵人南逃的後路,也可以阻擋蚌埠的敵人北援的交通。這樣可以阻止孫元良兵團東援,夾住黃維兵團北上,為華野部隊殲滅黃百韜兵團創造有力條件。
為了這個目的,為了保證東線華野部隊能順利殲敵,中野就算是打光了,也要堅持消滅敵人南線上的主力,這樣全國的解放軍還能取得全國的勝利,這個代價是非常值的。
鄧小平這番話不僅充滿豪情,也讓華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深受感動。為了保證兄弟部隊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的部隊,這樣的品格是何等高尚啊!
激動的陳毅拱起雙手,深深地對著鄧小平鞠了一躬:“我要感謝鄧政委,也要感謝參與作戰的各縱隊的司令員們!”
指揮淮海戰役的過程中,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改變了以往的生活常規,在安徽宿縣淮海戰役總前委的作戰室裡不分晝夜地忙碌著。
他們知道哪怕出現一個小小的疏忽,就有可能讓敵人鑽了空子,影響到一場區域性戰役的成敗。
因此,劉伯承、鄧小平和陳毅決定:三人輪流值班,一天24小時中,一定要保證每一刻都有一個人在掌控全域性。
這個決定他們自然是非常贊同,並一致通過了。
鄧小平和陳毅對劉伯承很敬重,打算讓他多休息。但是劉伯承考慮到了這一點,就搶先提出:三人一視同仁,晝夜值班,平等待遇。
但劉伯承和陳毅堅決反對,以二比一的多數票直接否決了劉伯承值夜班的提議,除非遇到重要的事情,才會叫劉伯承起來商議。
這樣,值夜班的就主要是鄧小平和陳毅了。但鄧小平又進一步提出說自己的身體好,又年輕,要堅持多值夜班。
對於這樣的事情,陳毅自然不肯妥協,強烈反對:“那不行,值夜班的權利一定要我們二人分享。”
在陳毅的堅持下,鄧小平也只得無奈答應和陳毅共享值夜班的權利。而身邊的工作人員,也被這真誠的一幕,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隨著淮海戰役的勝利,渡江戰役也提上了日程。
1949年的4月,淮南大地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時節,楊柳依依,豔陽高照。
某天,鄧小平和陳毅帶著新組建的總前委機構成員,在蚌埠火車站登上了前往合肥的列車。連續長時間的征戰,讓他們很快在車廂裡睡了過去。
次日,當陳毅和鄧小平從睡夢中醒來時,列車已經到了合肥車站。出了車站,鄧小平和陳毅一行人就坐上車,來到了總前委渡江戰役的指揮部——瑤崗村。而瑤崗村南邊的百餘公里便是煙波浩渺的長江。
此時,渡江的日期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態度都需要斟酌。而處於指揮中心的鄧小平和陳毅自然也要把這些考慮在內。
渡江的時機,關係著渡江戰役的成敗,鄧小平和陳毅是非常重視的。他們蒐集了各方面的意見,並親自做了調查研究。但形勢並不容樂觀,非常嚴峻。
二野認為:長江水勢4月末5月初將加速上漲,南風大起,雨多水流湍急,浪也大,而且目前已經出現了糧食困難的現象。
三野的意見是:4月下旬起開始雨季,江水日漲,現有船隻三分之二為內河船,江中行駛困難,雨季稻田放水,部隊展開不易,糧草十分困難。
而總前委本身的調查結果是:5月水勢比七、八月份還要大,兩岸湖區容易被淹,長江水面極寬,渡江的困難很大。如今百萬軍隊擁擠在江邊,過久推遲,就得後撤。
於是,鄧小平和陳毅等人決定同中央軍委建議先打過江,然後再爭取和平接收。
關於渡江的時間,經過慎重考慮和反覆磋商後,中央軍委終於在4月18日作出決定:
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整個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團於4月20日開始攻擊,22日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
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鄧小平和陳毅以總前委的名義命令,第七、九兵團的二十四軍、二十七軍、二十五軍於4月20日下午開始南渡長江,率先拉開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戰役序幕。
夕陽西下,天空開始燒起了紅色的晚霞。那燦爛的紅霞彷彿是一面面紅旗在空中飄舞。隨著訊號彈的升起,一聲巨響,震動著長江兩岸的人民。
接著解放軍的強大炮火開始攻擊,那些大炮都迸發出強烈的火花,如狂風,如驟雨,飛過了江面,飛到了敵人的陣地上。
那些戰士們,呼喊著“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登上了船,冒著敵人的炮火,跨過了長江,去開闢新的天地。
萬炮轟鳴,百舸爭流,在戰士們和船工的配合下,突擊成功了,不久,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防線徹底被摧毀。
先頭部隊成功渡江後,陳毅和鄧小平也登上了渡船,向著長江南岸前進。
鄧小平迎著風浪,站在船頭,豪情滿懷地對陳毅說:“元朝薩都剌的《登石頭城》你還記得嗎?”
陳毅說記得,接著便開始吟誦: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
鄧小平接著便讓陳毅趁機作詩一首,陳毅沒有推辭,便吟誦出一首七絕佳句:
旌旗南指大江邊,不盡洪流湧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萬方爭頌換人間。
接著,解放軍的先頭部隊便攻進了南京,進了總統府,登上了門樓,升起了紅旗。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解放軍的隊伍沿著中山路闊步前進,路的兩旁都是來歡迎的人民,路旁的窗戶,露出了一張張笑臉,他們在歡呼,在向解放軍揮手·····而南京,換了人間!
不是一家,勝似一家
在解放戰爭的後期,鄧小平和陳毅同自己的夫人、孩子們團聚了。儘管他們仍在忙碌,但他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享受家庭的溫暖。
有一段時間,陳毅和鄧小平兩家人就住在一個院子裡。他們回到家裡,有空就一起下棋或者散步,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時候興致來了,陳毅和鄧小平還會招呼兩家人一起合影。
當渡江總前委的歷史使命完成後,陳毅和鄧小平又要面臨分別了。陳毅留在華東擔任華東軍區司令及上海市市長等職,鄧小平則和劉伯承一起向著大西南進軍。
在分別之時,鄧小平在本子上記下了陳毅的家和辦公室的聯絡電話。幾年後,陳毅和鄧小平都被調到中央工作,又長期一起擔任周恩來的副手,相處的時間就更多了,友誼也與日俱增。
他們一起開會,一起工作,一起散步······
鄧小平的小女兒鄧榕在回憶父親和陳毅關係的文章裡曾這樣寫道:
爸爸和陳伯伯都是四川人,四川人的通病就是嘴饞,陳伯伯尤其好吃。爸爸知道陳伯伯愛吃東南亞那種味道很怪的水果“榴蓮”,每逢外國友人送來榴蓮,爸爸定要把大半都送去給陳伯伯······有時候,爸爸得到一點好的葡萄酒,也總是送去給陳伯伯共嘗······
慢慢長大了,我才知道:原來,父親和陳伯伯的交往並非一朝一夕,他們相知已有幾十年了······
在鄧小平低谷時期,陳毅遇到鄧小平的兒女還是會主動打招呼,詢問鄧小平的情況。
1972年,鄧小平一家在收音機裡聽到了陳毅逝世的訊息,他們十分悲痛。等他們回到北京後,又聽說了張茜也患上癌症的訊息。
這讓鄧小平更是感慨萬千,連忙帶著夫人前去探望。鄧小平夫婦和張茜久別重逢,有著說不完的話,更有萬千思緒在心頭。
張茜已經很熟了,病號服穿在她的身上顯得格外寬大。她含著淚水和鄧小平夫婦講述了他們兩家分開後的生活,講述了陳毅追悼會的情景······
雖然她的雙眼含著淚水,但眼光中閃爍的是堅毅,對未來的無所畏懼。
接著張茜送給了鄧小平夫婦一張她和陳毅的合影。這讓鄧小平夫婦感慨萬千,想到之前兩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更是唏噓不已。
好在鄧小平和陳毅的革命情誼已經超越了時空,超越了現實,實現了永恆·····
由於自己和陳毅的關係,所以之後鄧小平說:“別人我都不管,就管珊珊一個,我收她當個女兒!”
在鄧小平的眼裡,陳毅的女兒就是自己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