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彭博彙編根據近期資本市場漲跌變化得出的資料。據《環球時報》轉載報道,按照彭博彙編資料,隨著中國監管部門的整頓行動繼續對股市產生重大影響,騰訊9月17日總市值約5560億美元,略低於美國晶片製造商英偉達排名第11位。前十位分別為蘋果、微軟、字母表、沙特阿美、亞馬遜、臉書、特斯拉、伯克希爾哈撒韋、臺積電和英偉達。
報道進一步指出,這是2017年以來中國大陸企業首次未能躋身全世界市值最高的10大企業行列。
如果我們把視野拉得更長一點,回顧近四十年來的全球市值排行榜會發現,中國企業進入這份榜單時間並不算太長。直到2010年前後,以中石油和工行、建行為代表的公司才帶領中國公司隊伍進入了全球公司市值的第一梯隊。隨後,隨著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的興起,騰訊和阿里業務規模飛速增長的同時,市值也不斷攀升。
我們在理解這份榜單的變化之前,可能更需要先釐清的是,市值究竟意味著什麼。上市公司市值的變化,當然是反應企業經營狀況的重要指標,它往往會隨著企業業績的變化而浮動。但市值不僅僅受公司的影響,同時也受公司所在環境以及資本究竟如何理解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對於公司本身來說,市值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外在的評價指標,體現的是市場對公司的評價以及資本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判斷,資本市場瞬息萬變,市值也在交易時間裡不斷浮動。
伴隨著今年以來在網際網路領域以金融服務、資料安全、反壟斷等方面強監管政策的落地,短期出現市值的變化、資本的踩踏,屬於正常的應激反應,對於這樣的變化,從公司層面來看並沒有太多好的解決方案,更為重要的因素,其實取決於能否擁有良好的經濟增長環境以及包容創新的穩定預期。
預期是影響市場主體經濟決策的基本要素,也是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需要關注的核心變數。落到具體的數字經濟監管層面,各個部門監管的節奏和強度如何把握,如何避免一刀切、避免運動式監管,也是預期管理的重要組成。其實,預期管理一直在被強調。從此前中央到各部委不斷強調的預期管理,到9月22日的國常會上再次被強調的跨週期管理,穩定市場預期,都屬於這一層面。
而對於公司來說,市值固然是重要的指標,但更為重要的影響市值的因子,依然還是到公司價值的創造。
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當下佔據市值排行榜前列的公司,比如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蘋果、英偉達等,它們看似分佈在不同領域,但實際都有一個核心關鍵詞:技術驅動。對核心技術的重視和對研發創新的強調,不僅僅是當下中國經濟轉型地方向,同時還是決定產業話語權的關鍵,也是公司是否具備價值的關鍵。
如果從這個角度考量,多以降低交易成本的商業模式創新見長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市值下滑可能並非是低估,而是情理之中。畢竟,在監管的大幕落下之前,哪怕是BAT級別的網際網路巨頭,也已經出現了“沒有夢想”、“流量見頂”的盛世危言。
當然,這並非否認商業模式創新的價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企業管理的永恆追求;但在當下這一政治經濟都充滿多元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企業要實現基業長青,更加需要有“跨週期”的準備,而這種跨週期的底座,正是來自於對未來核心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的掌握。
對於網際網路公司們來說,市值的“塌方”再次釋放了一個訊號:屬於過去十幾年的快錢時代,帷幕正在徐徐落下。今天它們可能更需要再次理解任正非的話——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