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曾經無疑是中國影視界的巨頭,幾乎壟斷了整個影視行業,手握上百位明星的命脈,大老闆王中軍用3.77億的高價拍下梵·高的真跡《罌粟與雛菊花》後,又用1.85億在拍賣會上拿下了畢加索的油畫《盤髮髻女子坐像》。那時候,華誼兄弟如日中天,王氏兄弟也揮金如土。
可如今,華誼兄弟在三年內虧損了近62億元,而因為違反了與阿里巴巴的合同,王中軍和王中磊兄弟被法院強制執行3億元,還被限制高額消費。由於負債近68億,王氏兄弟只能賣出心愛的畫作來緩解燃眉之急,眾多負面新聞纏繞著華誼兄弟,也使得這座曾經的巨塔岌岌可危……王中軍和王中磊大概也沒想到,從春風得意到跌落雲端,倒也不用多長時間。
不安分的種子
要談華誼兄弟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談一談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的創業之路。王中軍和王中磊出生于軍人家庭,和王朔、馮小剛一樣,都是大院子弟。王中軍從小酷愛藝術繪畫,立志考取美術學院,當一名畫家,可惜沒能走上這條路,而是在16歲那年應徵入伍,當了一個士兵,服役期間,他的軍事技術考核位列全軍第一。
服役期滿後,王中軍被分配到國家物資總局物資出版社,做美術設計、攝影記者的工作。雖說是拿著鐵飯碗的公務員,但他在某種意義上算是延續了自己的繪畫夢。朝九晚五的穩定生活並不是王中軍想要的,他的心裡一直有一顆不安分的種子。
三年後,他辭去了公務員的工作,進入永樂文化,擔任廣告部經理,就是從這以後,他開始接觸到了傳媒行業和廣告行業,為以後的事業打下了基礎。
與此同時,弟弟王中磊考上了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在上大學的王中磊很喜歡看電影,哥哥有空回家時就拉著哥哥聊電影,兄弟兩人找到了事業上的共同點。尚且年輕的王中磊從那時候起就有跟哥哥合夥創辦電影公司的想法,但王中軍覺得弟弟這不過是未踏出社會的年輕人的稚嫩想法,可那時候的王中軍內心也有做傳媒公司的打算。
1989年,王中軍為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選擇赴美留學,五年後留學歸來,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大眾傳媒專業碩士學位,這時,他已乘上傳媒行業的列車。
王中軍拿著攢下的錢和王中磊一起成立了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巧的是,和王中軍、王中磊還未熟識的馮小剛和王朔,合夥創辦了好夢電影公司,準備在影視圈大展拳腳,但兩個公司,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那時候,國內的廣告公司還很稀缺,很多大企業都在找專業的廣告公司,王氏兄弟憑藉著家裡的關係,以及王中軍此前在廣告公司的人脈,很快就拿到了中國銀行、國家電力及中石化等大型國企的商業訂單,為其設計、安裝logo,拍攝廣告等,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有了資本後,踏足影視行業的想法又在兄弟兩人的腦海裡再次滋生了出來。
九十年代時,中國大陸的影視行業正在起步發展,卻一鳴驚人,產生了《霸王別姬》、《活著》、《紅高粱》等優質電影,在國內外都收穫了極高的聲譽,更成為中國影史上難以逾越的經典。
電影上映後,從投資者到導演、演員,都名利雙收,電影行業這塊大蛋糕,想來分食的人又還不算多,王中軍和王中磊自然垂涎於此,想分一杯羹,只是苦於還沒有機會。
馮小剛和王朔成立的公司遠沒有那麼幸運,雖然拿到了一些投資,但是王朔後期在拍電影的時候並不上心,馮小剛又還是個新手導演,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票房和口碑都差強人意。
公司成立幾年後,甚至還因為“宣揚灰色主義”而被封殺,正式走到了絕境。王朔揮一揮衣袖,移居到美國生活,馮小剛則搭上了王氏兄弟,開啟了他的“馮氏喜劇”時代。
王中軍起初投錢拍電影時,也只是為了幫朋友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沒想到最後能獲得不錯的收益。嚐到了甜頭以後,王中軍又投資了三部電影,分別是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姜文的《鬼子來了》以及馮小剛的《沒完沒了》,其中,只有馮小剛的電影使公司獲得了理想的收益。從此以後,華誼兄弟和馮小剛聯手,在中國大陸影視圈奪取江山,開闢天地。
電影造夢廠
1998年,華誼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影視投資,投資的電影作品包括《一聲嘆息》、《大腕》、《刮痧》、《罪證》、《天地英雄》、《我的1919》等,皆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隨後,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正式成立,並接連推出了《手機》、《夜宴》、《天下無賊》等票房極佳的電影,狂賺幾億。
要知道,在21世紀初,一部電影票房破千萬就已是了不得,而華誼兄弟投資拍攝的電影,幾乎部部狂攬千萬甚至上億票房,華誼兄弟正是乘著中國影視業最初發展的快車,獲得了巨大紅利,成為了行業的龍頭大哥。馮小剛和王氏兄弟也本著友好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一起拍攝了不少知名電影。
2001年上映的《大腕》票房達到4200萬, 2003年的《手機》是當年的票房冠軍,2004年《天下無賊》拿下1.2億的票房成績,成為國內第一部票房過億的電影,《夜宴》又攬下了1.3億票房,《集結號》更是狂攬2.6億,馮小剛無疑是票房的保障,華誼兄弟與之合作,更是風光無兩,儼然成為一個電影造夢廠。
1998年之前,國內的藝人還沒有專業的經紀人,也沒人有“成立經紀公司”這樣的意識,如今被稱為“中國第一代文化經紀人”的王京花,大概是第一個吃這個蛋糕的人。
在沒有專業的經紀人之前,演員們從院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各大國有單位,雖然有單位、有戲拍,但是工資卻不高,甚至難以養家餬口,於是多數人都會“偷偷走穴”,賺一些外塊。
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的王京花便揣著口袋裡不多的錢,騎著腳踏車、拿著皮包到處轉悠,尋找合適的演出機會,找到機會後,就會聯絡藝人來面試,面試成功後就能從中賺取佣金。
王京花的工作漸漸穩定後,手裡便能籠絡一批穩定的藝人,在北京城的名氣也漸漸大了起來,被人尊稱為“花姐”,藝人們的共識基本上都是“跟著花姐有肉吃”。
早年間,她手上有李冰冰、任泉、胡軍、陳道明、劉威等一大批優秀藝人,慢慢地,她有了開一家經紀公司的意識,多方打聽後,她決定跟華誼兄弟合作。
華誼兄弟覺得成立經紀公司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因為港臺影視業的運作模式就是這樣的,於是在公司旗下成立了“太和文化經紀有限公司”,打算把藝人經紀和影視拍攝相結合,全面壟斷私人影視行業。
就這樣,華誼兄弟出錢,王京花出人,強強聯手,更進一步。華誼兄弟一邊投資、出品電影,一邊發展藝人經紀,宛如一隻羽翼漸豐的大鵬鳥,漸漸用翅膀攬過了中國影視的半壁江山。華誼兄弟握著上百位演員的合同,主宰著他們的命運,即使是大牌明星,對王中軍和王中磊這兩位老闆還是得畢恭畢敬。
這一點,在2014年華誼兄弟二十週年慶典的大排面上都可見一斑——成龍、葛優、劉德華、李冰冰、姚晨、黃曉明等上百位影視明星都前來祝賀,馮紹峰即使手骨骨折也堅持來到現場。
趁著風頭正盛,王中軍和王中磊正式成立了華誼兄弟傳媒集團,除了影視、經濟外,還涉足唱片、網際網路娛樂、實景娛樂等領域。2009年華誼兄弟成功上市,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上市的影視娛樂公司,王中軍和王中磊兩兄弟也身價大漲,分別達到了10.98億和3.97億。
兩人在公司運營上也有所分工,王中磊主要負責外部宣傳,王中軍則坐鎮公司內部,所以人們大多數時候看到的是弟弟王中磊的身影。
危險的轉折
很長一段時間內,華誼兄弟的確風光無限,但實際上,這個大集團早就暗藏危機。在電影上,華誼完全靠著馮小剛,在藝人經紀上,則完全靠著王京花,如果這兩個人離開,華誼勢必遭受重創。2004年,馮小剛見識到了拍電影攬錢的速度,於是離開華誼兄弟,自己成立公司——東陽美拉公司。
王京花則在2005年合約到期後,選擇帶著陳道明、劉嘉玲、梁家輝、夏雨等幾十個藝人跳槽到橙天娛樂,並放棄了自己50%的股權,爾後,她又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經紀公司,這是後話了。
問題在於,馮小剛和王京花出走後,媒體都驚呼“華誼被掏空了”,一向以沉穩著稱的王中軍放出“狠話”:“換成是我走了還差不多,華誼缺了誰都可以。”
2005年對華誼兄弟來說是艱難的一年,為了利益,華誼不惜用10億元收購了馮小剛的公司,雙方依舊是親密的合作伙伴,華誼也重新回到了正軌,在四年後得以成功上市,但馮小剛和王京花的出走對於華誼來說是一個危險的訊號,為其敲響警鐘。
儘管多年以後,王中軍在採訪中說道,當時王京花辭職是報備過的,華誼尊重她的選擇,藝人的去留也是由他們自己做決定,按照規定,合約還未到期的藝人是不能隨便離開公司的,只是媒體的反應太大了,王京花即使辭職了,跟王中軍還有王中磊也還是朋友,兄弟倆跟她見了面還要半尊敬半開玩笑地叫一聲“花姐”,所以並不像當年外界傳的那樣。
可不管如何,華誼兄弟進行了反思,覺得還是要有一定的辦法來牢牢鎖住藝人和導演,於是,王氏兄弟給張紀中、黃曉明、李冰冰、鄧超等人都分配了股權,讓他們都賺了個盆缽滿載,藉此鎖住他們。
2014年到2015年之間,華誼兄弟相繼出品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捉妖記》、《滾蛋吧!腫瘤君》、《狼圖騰》、《烈日灼心》、《戰狼》、《老炮兒》等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它仍是屹立於行業頂端的龍頭大哥,也是在2015年,華誼兄弟達到了市值頂點,接近900億元。
所謂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想要登峰造極,大概必先承受痛苦,於華誼兄弟而言,某個危險的轉折點,就讓其一步步走錯了棋。
王中軍在各個圈子裡都是個口碑和人緣都很好的大佬,喜歡藝術、玩車、收藏、品酒,為人又慷慨,自有一種瀟灑的氣質,讓人喜歡,俞敏洪評價他:“王中軍的這種氣質很容易遭人喜歡,永遠能成為聚會里的核心人物。”
王中軍很多專案都是在酒局上談成的,酒桌也成為他向企業圈朋友們學習的課堂,只可惜,他沒能成為學霸。
2014年,阿里巴巴、騰訊公司、中國平安三大行業巨頭入股華誼兄弟,成為華誼“突破行業邊界限制的強大後盾”,也是華誼進軍網際網路娛樂的開始。在當時,這被視為大佬們強強聯手的行業佳話。可後來,王中軍卻坦言,馬雲的阿里影業等網際網路線上娛樂平臺,給華誼兄弟帶來了壓迫性的打擊。
華誼兄弟先是投入1億入股遊戲廠商掌趣科技“試水”,獲得了不錯的收益後,華誼兄弟又加碼銀漢科技,遊戲收入佔到了企業全部收入的30%,可隨著互聯網遊戲市場越來越低迷,華誼兄弟減持套現,跑步離場,累計套現超24億元。
這樣的巨大收益超乎王中軍的想象,可是資本市場是講求平衡的,華誼兄弟一味沉迷資本遊戲中,短短几年內的確能獲利良多,但一旦資本失衡,華誼兄弟將難以及時收手,最終會將整個集團拖入深淵。
由於只是簡單地撬動一下槓桿,就能帶來巨大的收益,回報遠超投資電影,華誼兄弟似乎忘記了“初心”,在2014年的二十週年慶典上,王中磊提出華誼兄弟要“去電影單一化”,向網際網路娛樂、文旅地產、基金投資等多個領域進軍,這便是華誼兄弟危險的轉折點,這一決定,讓它“開始丟掉了影視的基本盤”。
先是馮小剛的轉型之作《一九四二》票房虧損上億,《我不是潘金蓮》則是口碑和票房雙雙遭遇滑鐵盧,華誼兄弟的電影主業頻頻失利。與此同時,原本被華誼遠遠甩在後頭的小弟們奮起直追,短短几年內,華誼兄弟手中的“影視蛋糕”都在一點一點地被偷走。
丟掉影視的基本盤後,華誼兄弟的網際網路娛樂利潤也在逐漸下滑,最終還是嚐到了資本遊戲的惡果,2015年到2017年三年內,華誼兄弟的淨利潤都在大幅下滑,王中軍也不得不承認:“(華誼兄弟)想過做網際網路線上娛樂,但沒這個能力走向網際網路化。”
2018年,王中軍公開表示,華誼兄弟將重新迴歸電影主業,但這個影視市場,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想翻身,並沒有那麼容易。
2018年,華誼兄弟股價大跌,迎來上市十年首虧,所出品的電影皆未能帶來很好的收益,也沒有幾部能讓觀眾記住,大概只有《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還算比較“能打”,但相比同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這部口碑和票房都極好的電影,華誼兄弟無疑是栽了跟頭。
陷入谷底
2019年,華誼兄弟大概過得比從前任何一年都要艱難。華誼內部的大明星在得到了較高的價值後,都紛紛選擇出走,像黃曉明、林心如、鄧超、李冰冰、周迅等,都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自己把資本握在手上。
華誼失去了能撐場面的藝人,也就失去了穩定的收入,而新人身價太低,無法撐起公司的業務,華誼兄弟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另一方面,2019年投資的電影全都反響平平,沒能帶來多少利潤,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電影《只有芸知道》票房不足2億,創下了馮小剛賀歲檔電影票房新低,而馮小剛似乎也不再是曾經的票房保證了。
這一年,華誼兄弟虧損40億,銀行的22億債券即將到期,而為了維持公司的運轉,華誼又簽下了銀行25億元的貸款。
除了電影票房頻頻失利外,華誼兄弟所打造的實景娛樂專案,結果也差強人意。王中軍一直想打造一箇中國本土的“迪士尼”,在濟南、蘇州、深圳等地都投資建設了影視城,但是,這些影視城都紛紛虧損,華誼投入的大量資金打了水漂,資金鍊被摧殘得脆弱不堪。
為了補上資金缺口,王中軍和王中磊兩人變賣收藏,抵押房產,還減少在海外的投資,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王中軍說道:“為了公司的安全,我什麼都可以賣掉”,這樣的話從一個60歲的人口中說出,難免有種山窮水盡的淒涼感。
2020年,全球的影視業遭受重創,好在,華誼兄弟憑藉《八佰》和《金剛川》這兩部電影,挽回了一些損失,但這也只是杯水車薪,即使是票房位居全球第一的《八佰》也未能拯救華誼於危難之中。
2021年的春節賀歲檔,華誼兄弟推出了手遊大IP陰陽師改編的電影《侍神令》,以陳坤和周迅這對多年好友搭檔作為宣傳噱頭,但因為劇情差強人意、宣傳和實際不符等原因。
《侍神令》最終淹沒在了賀歲檔的大批電影中,僅拿到了3億票房,更沒得到手遊玩家或是年輕群體的認可,相比起《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等電影,華誼無疑又輸得一敗塗地。到了五一檔,華誼投資超5億的電影《陽光劫匪》僅得到了四千萬的票房,在豆瓣上的評分僅有3.8分,可謂慘淡不已。
如今,華誼兄弟市值蒸發上百億,不復先前的輝煌。新興的影視圈勢力如歡喜傳媒等不斷追趕,所推出的影片不管是票房還是口碑,都遠遠超過了華誼兄弟如今推出的電影。淘票票、貓眼等則乘上網際網路的風帆,掌握了線上票務渠道。人們說,如今的華誼兄弟,真的是隻剩下兄弟了。
不久前,王中軍在騰訊新聞《酌見》節目中與俞敏洪展開對談,極少迴避問題的王中軍,在被俞敏洪要求聊一下華誼兄弟危機時,也疲憊地擺手起身:“別總談危機。”這位曾意氣風發的掌舵手,是真的老了。
但是,王中軍倒也不迴避談這些年遇到的磨難,承認被銀行逼債時,確實感到世態炎涼。“去年我們債到期,這個剛兌,天天面對金融機構,怎麼樣把公司各種資金調動,都恨不得五天還沒有搞定,這個時候會反思一下自己。”
但好在,好人緣積攢下的人脈不是無用的,王中軍在極其困難時向好友借錢,好友都會借給他,像史玉柱、柳傳志等人,有調動兩三億的實力,自是能一定程度緩解王中軍這位老朋友的難題。
實際上,華誼兄弟負債累累興許還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華誼已經在時代的潮流中跟年輕人脫軌。人們調侃道:“華誼兄弟的電影都是老男人拍給中年人看的。”的確,曾經的馮小剛在電影中為當時的年輕人“造夢”,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事情,馮小剛替人們在電影中實現。
浮誇也好,虛妄也好,觀眾們的確在電影中得到了快感,自然會心甘情願走進電影院買單,可夢始終是要醒的,當時的那批年輕人,已然成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現實才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怎會再為過往的情懷買單?
電影《芳華》是馮小剛懷念青春的一部影片,最終也斬獲了14億的票房,可卻不受年輕群體的市場認可。馮小剛並不在意這些,因為電影拍出了他初戀的感覺。
《北轍南轅》是馮小剛時隔多年後再次執導的電視劇作品,但劇集播出後,受到的詬病遠大於讚美。《北轍南轅》打著現實主義題材的旗號,卻還是一部遠離現實的,滿是虛妄的作品,只是一部中年男性視角下的“女性奮鬥史”,全無真實所言,遠遠體現不出女性真正的困境。
馮小剛並沒有回到普通人群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並不理解普通人面對生活的真實反應,導致拍出的作品只是導演自己想看的,而不是觀眾想看的。
不管是馮小剛還是王中軍、王中磊,站在雲端太久的他們,已不願低頭去觀察年輕人的主流審美,或是揣摩其口味了,王中軍還說:“不用揣摩觀眾的口味,一個創作者天天揣摩觀眾的口味那就不叫創作了。”他興許沒意識到,逐漸和年輕群體脫節,才是華誼兄弟真正的危機。
如今,王中軍和王中磊兄弟變賣資產,賣房賣車還債,華誼兄弟的中高層管理工資降低,年終獎金也沒有那麼穩定了。公司以裁員的方式來緩解燃眉之急,導致人均辦公面積越來越大,退租的辦公寫字樓也越來越多。
王中軍說,現在的華誼兄弟還沒走出困境,但還沒到摘牌的地步。他還是相信馮小剛,說:“他的文化能力在哪,一定有戲的。”然而,華誼兄弟日後的發展如何,能不能東山再起,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