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丨 材料 丨 技術
- 企業概況 -
貝特瑞公司是一家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技術領先、產品及產業鏈佈局完善、國際與國內主流客戶並重為特色,以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和正極材料為核心產品,行業地位突出的新能源材料研發與製造商。
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天然石墨負極材料、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矽基等新型負極材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與高鎳三元正極材料(NCA、NCM811等)等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該等材料是製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消費電子電池、儲能電池的核心材料。
發展歷程:
智慧財產權:
貝特瑞在科研投入、專利成果、標準制定、產品質量等方面廣泛獲得了政府部門、行業組織認可
主營業務:正負極材料為主,比例逐年上升
2017~2019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8.63%、96.64%和96.56%,公司主營業務突出。其他業務收入主要為廢料銷售、研發服務費等收入,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較小。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由負極材料、正極材料、其他品種、天然鱗片石墨、石墨製品加工服務五大類構成。
其中負極材料與正極材料佔收入的比例較高,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公司負極材料與正極材料合計實現銷售收入262,435.73萬元、329,407.03萬元和373,598.40萬元,負極材料與正極材料合計銷售佔比分別為89.67%、85.03%和88.13%。其他品種、天然鱗片石墨、石墨製品加工收入規模相對較小,報告期內三類產品合計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0.33%、14.97%和11.87%。
主要客戶:國內國外相結合,深度合作
公司與多家動力電池龍頭深度合作,核心客戶包括三星SDI、松下、LG化學、SKI、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等,兼顧國內和國際市場,可以獲利於不同地區的新能源政策。
此外,公司對客戶提供的服務也在逐漸全面化,從單一業務(負極)逐漸拓展成正負極同時覆蓋。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戶為公司貢獻27.89億元,佔總收入的62.63%,較2019年上升4個百分點。
商業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以技術創新為先導,透過持續多年強有力的研發投入,在研發機構、管理體系、人才梯隊、硬體建設與研發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行業領先的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憑藉領先的研發實力與創新能力,公司緊跟新能源材料行業發展趨勢,紮實推進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和工藝應用開發,預研行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與產品,形成了良好的技術與產品代際儲備機制,能夠為客戶提供產品建議方案。
同時,公司與主要客戶建立密切的共同開發模式,提前介入並掌握客戶的具體產品需求,依託公司多年來發展和積累所形成的健全的供、產、銷體系,快速響應客戶需求並提供產品解決方案,迅速將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產品推向市場與客戶,從而獲取收入和利潤。
另外,公司透過以自主研發為主的方式持續改進產品的效能、提高產品的質量,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以保證公司領先的市場地位和產品的議價能力。
負極材料業務方面,因公司擁有先進的技術水平、具備快速響應能力和豐富的產品線,具備為客戶開發定製化產品和生產尖端產品的能力,從而取得了差異化定價的能力,確保了公司負極材料業務的利潤來源。
正極材料業務方面,公司透過持續的研發,保證了磷酸鐵鋰和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兩大系列產品技術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領先,相關產品具備市場先導特徵,同時,透過在工程化技術方面的創新,持續提升品質管控能力,不斷降低製造成本,確保公司產品的競爭力。
2.採購模式
公司採用“集中平臺,分散採購”的方式建立統一的採購管理平臺。
公司供應鏈中心負責統籌、調配各下屬公司的採購資訊,監督採購執行情況;各下屬公司則嚴格按照內控制度實施對外採購,並將採購資訊及時反饋至供應鏈中心。
3.研發模式
貝特瑞集團非常注重自主研發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成立了國內首家新能源技術產業化研究院——貝特瑞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研究院現擁有場發射掃描電鏡、離子研磨機、X射線熒光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離子色譜儀、鐳射共聚拉曼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電化學工作站、噴霧乾燥機、砂磨機、迴轉爐、融合機等國內外先進的分析檢測裝置和材料開發裝置,且正以每年銷售額4%的資金投入用於研究院研發規模持續穩定的擴大。
全院研發用地10000㎡,設有9大中心:基礎研究中心、分析測試中心、應用開發中心、智慧財產權管理中心、負極材料開發中心、正極材料開發中心、功能材料開發中心、先端材料開發中心、資訊情報中心;各中心分工明確,已經透過ISO-9000、CNAS證書等認證。
4.生產模式
公司在生產組織上,具有關鍵工序聚集化、輔助工序生態經營化兩個特點。對於關鍵工序和核心工藝,由公司全面掌握;對於非關鍵工序,在確保產能供應安全的情況下,部分委託外部專業廠商進行加工。
5.銷售模式
公司產品銷售分為外銷和內銷,銷售方式為直銷。
公司全球銷售中心統一管理各個公司的銷售業務。
目前銷售主體主要包括貝特瑞、天津貝特瑞、惠州貝特瑞、雞西貝特瑞、長源礦業、江蘇貝特瑞等,各個公司在全球銷售中心的統一管理下分別與客戶簽訂合同,並開展業務活動。
- 融資情況分析 -
上市股權結構清晰:中國寶安集團子公司
寶安控股持有公司股份213,201,062 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43.92%,寶安控股是公司的控股股東;中國寶安直接持有公司118,617,561 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24.44%;中國寶安擁有寶安控股100%權益,中國寶安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股份331,818,623 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75.49%。
中國寶安是我國第一批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較分散。公司第一大股東深圳市富安控股有限公司持股9.97%,深圳市寶安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57%。
2008年以後,寶安以貝特瑞為支撐,開始高新技術佈局。2008年寶安集團加大了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力度,參股三元材料生產企業天驕科技、設立黑龍江及新疆寶安新能源投資,開採石墨礦,參股鉛回收企業武漢雲峰。之後幾年,中國寶安在高新技術領域頻頻佈局。
管理層:管理團隊完善,經驗履歷較為豐富
精選層募集規模
貝特瑞精選層發行股票4000萬股,價格為41.8元/股。其中,戰略配售800萬股,由公募基金富國積極成長、招商成長精選在內的10名機構參與戰略配售。網下初始發行數量為2560萬股,佔扣除初始戰略配售數量後發行數量的80%;網上初始發行數量為640萬股,佔扣除初始戰略配售數量後發行數量的20%。最終共募集資金16.72億元。
截至9月22日收盤,貝特瑞每股價格已經來到了167元,當日漲幅達到了12.19%,總市值高達810.59億元。與精選層首發募集價格相比,一年左右的時間裡,貝特瑞漲幅為299.52%,期間有多次漲幅超過10%的交易日,表現十分強勁出色。
歷史融資分析
貝特瑞2015年掛牌新三板,掛牌後共進行了4輪定增融資,累計融資金額8.15億人民幣,2020年轉入精選層,發行融資16.72億。
公司財務分析
20年公司業績下滑:近年來,公司業績持續增長,2018~2019年收入和歸母淨利潤複合增速分別為30.00%和26.91%。2020年營業收入44.52億元,同比增長1.41%;歸母淨利潤4.95億元,同比下降25.79%。
業績下滑主要是由於疫情對下游需求的負面衝擊,以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兌損失等因素。
21年業績迅速回歸到正常水平,1季度收入18.53億元,同比增長167.06%(由於20Q1下滑嚴重,可參考19Q1-21Q1的兩年複合增速35.25%)。
現金流量淨額繼續回暖:2017 年,貝特瑞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為-127.16 萬元,原因是受正極業務回款拖累,正極業務結算方式均為先貨後款,且回款週期較負極業務長。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在 2018 年同比上漲 239.75%,2019 年同比上漲 251.57%,原因是公司負極業務產品銷售規模擴大,國外客戶回款良好,同時對風險高的客戶控制銷售規模。2020年可以看到,淨額繼續增長,但增長幅度較小。
- 行業競爭力 -
產業鏈:加快完善、升級已有產業鏈
全球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行業龍頭,擁有負極材料完整價值產業鏈。
全國佈局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重要原料——石墨的完整價值產業鏈:形成了東北、華北、華南鋰電池負極材料垂直產業鏈佈局。
貝特瑞透過對上游資源的整合,儲備了戰略性資源優化了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等一系列環節的資源配置,形成了貝特瑞核心競爭力之一。
公司注重產品研發投入,市場開拓積累,形成了“貝特瑞”品牌負極材料全系列產品,品牌信譽度高。目前,公司鋰離子負極材料行業市場佔有率全球排前。
加強產業整合力度,尋找新增長領域
貝特瑞自設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鋰電池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在鞏固發展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等主營業務的基礎上,兼顧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用正極材料、新型負極材料、石墨原材料等增長業務。
市場現狀:集中度高,規模可觀
負極材料市場體現出“三大五小”的格局,集中度較高。
“三大”指的是貝特瑞、江西紫宸和杉杉股份,2020年合計市佔率達到57%。
“五小”包括東莞凱金、中科星城、翔豐華、尚太科技以及江西正拓,受益於繫結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動力電池龍頭,近年來出貨量快速提升。
市場趨勢1:鋰離子電池行業歷史增速維持在高位
在市場規模方面,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快速增長帶動下,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市場規模保持快速增長。
根據賽迪顧問資料,2018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市場規模首次突破400億美元,2015年至2018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224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412億美元,複合增速為22.52%。
市場趨勢2:動力電池需求量高速增長
隨著全球消費電子鋰電池市場日趨成熟、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高速增長,動力鋰電池出貨量佔比逐步提高,動力電池市場已經成為全球鋰電池市場快速增長的最大引擎。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會資料,2010年至2016年,全球鋰電池總產量年均增長速度均在25%以上。2017年全球鋰電池總出貨量約為135GWh,同比增長16.97%;其中,動力鋰電池出貨量達55GWh,佔比達40.7%。
2018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約為160GWh,同比增長18.52%;全球動力電池總出貨量約為97GWh,佔比達60.63%,較上年同期增長76.36%。動力電池總出貨量佔比明顯提升,增長速度遠高於鋰電池總體增速。
市場趨勢3:負極材料強勢增長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負極材料市場在過去數年內保持強勢增長態勢。
按照GGII資料,2020年中國負極材料總出貨量達到33.9萬噸,較2014年增長556.98%;2022年增長到53萬噸,增速持續位於20%以上。
企業核心競爭力
1.人才研發優勢
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公司的員工人數分別為2,497人、3,036人和3,208人。
截至2020年3月31日,貝特瑞及其控股子公司共有248項專利權,其中243項由貝特瑞或其控股子公司原始取得。該248項專利權中,發明專利191項,實用新型專利57項;其中,209項為中國專利,20項為日本專利,12項為韓國專利,7項為美國專利。
2.先進的技術水平
公司憑藉強大的研發實力,透過持續多年的研發積累,在天然石墨負極材料、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矽基負極材料、軟/硬碳負極材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等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領域以及石墨烯、超級電容活性炭等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掌握了行業領先的技術,形成了一系列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研發成果。
3.優質客戶資源
公司堅持“成就客戶”的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秉承“合作共贏”,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實施大客戶戰略,憑藉強大的研發實力、先進的技術水平、穩定的產品供應能力,經過持續多年的市場開拓,構建了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消費電子電池以及儲能電池等細分領域的境內外優秀客戶為核心、結構良好的客戶資源體系。
4.前瞻性的智慧財產權佈局與保護
公司“創新引領”的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不僅體現在研發實力構建與技術研究開發方面,也體現在公司前瞻性的智慧財產權佈局與保護方面,特別是專利權佈局與保護。
公司透過前瞻性的智慧財產權佈局與保護,不僅為公司的技術研發成果構建了法律保障,更重要的是,為公司領先的市場地位和核心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司設立了專門的智慧財產權部門以全面負責公司智慧財產權管理與保護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智慧財產權管理體系,確保公司專利權等核心資產得到有效管控與保護。
5.完善的產業戰略佈局
公司以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為核心,進行了完善的產業戰略佈局。
在產品體系方面,公司已經形成了以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產品體系,覆蓋了石墨負極材料、矽基等新型負極材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高鎳三元正極材料,能夠同時滿足下游客戶對正負極材料的匹配性需求。
在產能佈局方面,公司採用控股為主導、參股為輔的方式,建立覆蓋了華南、華東等境內主要新能源產業叢集區域的生產基地。
6.領先的市場地位
作為全球最大的負極材料廠商、出貨量前三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廠商和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廠商,公司在動力電池用正負極材料、消費電子電池用正負極材料、儲能電池用正負極材料均擁有顯著的產能和產量優勢,綜合市場佔有率行業領先。
客戶結構體系完整、結構合理,公司的產品暢銷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歐洲,與松下、三星SDI、LG化學、SKI、村田、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力神、億緯鋰能以及鵬輝能源等境內外主要電池廠商均建立了密切的業務關係,公司的客戶結構顯著優於同行業競爭對手。
- 戰略規劃 -
募投專案
惠州市貝特瑞年產4萬噸鋰電負極材料專案:
本專案建成後,有利於緩解公司負極材料業務產能瓶頸,滿足下游市場需求;有利於公司負極材料業務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保障產品質量;有利於公司負極材料業務降低運營成本。
年產 3 萬噸鋰離子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專案(二期):
本專案建成後,將形成年產1.5萬噸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生產能力,為公司後續開拓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市場奠定基礎,有利於提升公司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市場佔有率,有利於增強公司盈利能力。
戰略規劃:保持競爭優勢,提高後續研發能力和產能
首先,公司將繼續以技術創新強化天然石墨核心競爭優勢;持續完善人造石墨產業鏈佈局,深化與戰略供應商的合作繫結,加快技術及工藝革新,實現人造石墨市場份額的更大突破;同時加快推進對矽基負極、軟炭、硬炭等新型負極材料的前瞻性佈局,鞏固公司負極材料整體競爭優勢。
其次,貝特瑞積極向產業鏈上游進發,其先後建立了以採礦為主的長源礦業;以球形化和高純化為主的雞西貝特瑞;以特殊石墨化為主的山西和惠州貝特瑞,打造了完整的從石墨原料到負極材料的垂直產業鏈。
再有,貝特瑞雖為行業龍頭,也在未雨綢繆,積極規劃產能,當前貝特瑞的產能並不是行業最大的,不過公司積極在天津、江蘇、四川、山東等地新建和擴建產能,到2022年總規劃產能達到26.5萬噸,已經領先同行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