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這是蔚來在9月24日對外正式公佈的ET7風阻係數。而早在NIO DAY 2020上,ET7的風阻係數還是0.23。
別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似乎只有10%左右,可要想實現它,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蔚來的空氣動力學團隊也是歷時2年,透過13項細節的最佳化,800多次空氣動力學模擬模擬實驗,以及120小時的風洞測試,才達到了這一極致。
之所以會說0.208這個數值是極致,看看目前一些熱門純電動車的風阻係數就不難理解了:廣汽AION S,0.245;奧迪E-Tron GT,0.24;小鵬P7,0.236;比亞迪漢,0.233;特斯拉Model 3,0.23;保時捷Taycan,0.22;特斯拉Model S Plaid,0.208;賓士EQS,0.20。
由此可見,ET7這個0.208的風阻係數,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當前量產純電動車前二的水準。即便將範圍擴大到燃油車領域,也可以輕鬆名列前茅。
“風阻係數”其實不是一個陌生的技術名詞。簡單來說,風阻係數越低,就意味著車輛高速行駛時,受到的空氣阻力越低,如此一來,驅動車輛前進的能量耗損也就會變低。
換而言之,低風阻係數對於燃油車來說,可以提高燃油經濟性,對於純電動車來說,可以提高續航里程。
只不過,風阻係數對於燃油車來說只是錦上添花。因為體現其作用的最大工況是高速工況,但燃油車跑高速很省油。況且,低風阻係數對於燃油經濟性的那點提升,起步時一腳地板油就能抵消。此外,風阻係數也不是越低越好。
可是對於純電動車來說,風阻係數的重要性就截然不同了。其一,純電動車高速很費電,需要低風阻係數幫助降低能耗;其二,有研究表明,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高速巡航時,風阻係數每降低0.01,可將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提升10km左右。
既然降低風阻係數是提升續航里程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時也可以秀秀技術肌肉,那麼何樂而不為呢?這也是現在車企樂此不疲地重新整理風阻係數的原因所在了。畢竟當下充電網路沒有完善,電池技術突破艱難,續航里程也一直是純電動車消費者的痛點,每一公里續航里程的增加,那都是相當寶貴的。
蔚來ET7將風阻係數做到0.208之後,透過模擬實驗的驗證,理論上也確實提高了續航表現。
其中設計方面,透過最佳化大燈轉角角度、曲率,以及引擎蓋曲率,氣動阻力降低了5.6%,續航里程提升了12.8km;透過最佳化鴨尾弧度和翹起高度,氣動阻力降低了2.1%,續航里程提升了4.8km;透過最佳化後視鏡上下弧度以及後視鏡鏡柄厚度,氣動阻力降低了1.4%,續航⾥程提升了3.2km;透過最佳化前保險槓下沿弧度,氣動阻力降低了0.7%,續航里程提升了1.6km;透過最佳化前後輪擋板尺寸、佈局,氣動阻力降低了0.7%,續航里程提升了1.6km;透過最佳化後翼子板切割線的曲率和分離點,氣動阻力降低1.1%,續航里程提升2.4km;透過最佳化門檻飾板的造型,氣動阻力降低0.7%,續航里程提升1.6km。
另外配置方面,ET7首先全系標配AGS主動進氣格柵,在關閉AGS葉片的情況下,最高可以降低氣動阻力達9%,能提升了20km的續航里程。其次全系標配主動式空氣懸架,當車速達到限值時,車身高度會⾃動降低10mm,可以大幅減少車底的氣流,降低進入尾渦的氣流能量,以降低約0.7%的氣動阻力,續航⾥程增加1.6km。然後採用了低風阻輪輞,降低了車輪滾阻,減少了車輪旋轉湍流造成的阻力,降低了2.8%的氣動阻力,提升了6.4km的續航里程。
正所謂聚沙成塔,積少成多,可別小看這些個位數和十位數的續航里程提升。仔細計算可以發現,ET7透過這些最佳化,理論上能提升續航里程達61.6km。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要知道市場上很多純電動車的真實續航里程也就400km左右,如果真能多跑61.6km,便意味著通勤半徑更大,通勤自由度更高,通勤成本更低。
實際上,ET7的目標續航里程相當驚人。根據NIO DAY 2020上公佈的資訊,搭載全新150kWh電池包後,其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000+公里的超強水平,這裡面自然少不了低風阻係數的功勞。
不過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過於激進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會產生一些弊端,風阻係數也並非越低越好,例如會導致高速行駛下壓力不足,穩定性欠佳,犧牲乘坐空間之類的問題。
好在蔚來開發ET7,追求低風阻係數的同時,也在尋求設計、空間和空氣動力學上的平衡關係,以求達到一個整體突破,所以根據蔚來工程師的介紹,ET7的穩定性、乘坐空間都能滿足日常需求,並不會讓消費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