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4288 閱讀時長:8‘50“
/
如果你喜歡讀書,你也會經歷過這個階段——
看了很多個人成長的書,比如自控、習慣、堅持、目標……剛看時,每本都像是新世界開啟一扇窗,但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些窗戶似乎開在長城箭樓的同一側,從每個空洞看到的 ,都是一個景色,只是角度略有不同。書裡來來回回就那麼幾件事。
這個時候,該讀經典了。
但開啟經典,估計你會更懵逼。
首先是經典本身就很多——他們不比當下流行的書少,到底從哪裡開始?你求得一個誰誰誰給你的必讀書單,帶著死磕的覺悟開啟,卻發現這些書超級難啃,而且距離你的真實問題十萬八千里——
“阿彌陀佛麼麼噠,難道我要讀完《純粹理性批判》才能解決我心頭之惑嗎?我老闆可是明天要逼我交一個策劃提案的啊!”
時間一長,你的大部分經典就都丟在一旁——誰家裡沒有幾本沒有翻完的《失控》《原則》《人類簡史》《紅樓夢》和《史記》呢。
今天,這個搜尋引擎、知識付費遍地的時代,還要不要讀經典?
我的觀點是,今天這個時代,更加需要讀經典。
01
讀經典更省時間
讀書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看什麼都新鮮,什麼都讓你覺得太有道理了!YYDS。
第二個階段,是你看了這個領域很多內容,覺得你也對,他也對,一切都是辯證的看,一切都是要找個度——這個時候,你就陷入虛無主義——知識沒讓你更清晰,反而讓你更困惑了。
此刻再要突破,必須要看經典。
你得有個源頭性的東西,把知識統整一下,有個框架性的東西,把這些零碎知識收納起來。讓他們彼此有框架,別在你腦子裡天天打仗,這就是經典的作用。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前面講的是知識的增量階段, 後面講的就是讀經典讀框架。
有了經典的框架,你能走到第三個階段:獨立思考,擇善運用。你懂得知識的次第和邊界,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
比如說最近20年,心理學的研究熱門從積極心理學,往動機心理學走。原因很簡單, 因為大家發現幸福只是個階段性狀態,沒法作人生終極目標。
幸福最容易出現在人們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那麼,人們為什麼追求目標,做他們現在在做的這件事呢?這就是動機心理學研究的事。
最近這些暢銷書——《如何達成目標》《成功、動機與目標?》《情緒》《微習慣》《反惰性》《自控力》……內容大同小異,講的都是這些話題。
一直到我看到了《動機心理學》這本書。他從古希臘動機研究開始,到最新的腦神經,還連結了動機和管理、財務、健康、情緒、人格等等領域。
這本書是個教材,看起來有點難。但是看完這本書,其他所有書,基本都是註釋和場景化知識,基本都能懂了。
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為什麼有這種經典,還會有這麼多其他書?
一個原因是因為讀者的認知水平。大部分人看覺得濃度太高。
所以暢銷書作家把他們一章切出來,加上案例、故事、圖示方便你理解;如果還讀不懂,就增加情緒、偏見,段子,變成一本更淺一點的書。
另一種情況,可能因為作者的侷限,他自己本身只是某一個小領域的實踐者(如微習慣)也缺乏跨行業和領域的視野,他也只能在自己場景下深挖。
羅翔說,人類所有的觀點都是在剽竊經典。
其實,真正的經典如果翻譯好了,都是語言簡潔,一點都不比這些書難讀。但的確場景有點遠,但讀這樣一本書更省時間還是更浪費時間呢?其實更加省時間。
我統計了下,這樣一本經典書,恨不得包含了21本原創的其他心理自助類書——1>21。當然,那些東拼西湊、隱瞞出處,特別惡劣——第一章抄A書,第二章抄B書,然後說這就是成功人生——的書,不在其內。
(有點兒得罪人,有些就不放了)
當你擁有很多知識晶體,卻缺乏框架,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在看更多,而是看框架。
如果把暢銷書比作一個個樂高模組,經典就是一張樂高圖紙。
你積累了這麼多知識的部件,當有了這個圖紙,那些零零散散的東西,都各司其位地拼在一起,零存整取。你也更加能知道,自己的知識體系,還缺些什麼。
說到圖紙,我去德國的時候,柏林導遊問我,古典你覺得這個城市存在多久了?我看著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告訴導遊,至少有一兩百年了吧。
他說不是,這所有的建築都是戰後重建的,因為二戰的柏林全都是廢墟了。但之所以我們能修舊如舊,因為我們保留了所有的圖紙,不到5年就完全重建了。我們並不是重建了一個柏林,我們只是從圖紙上重新下載了一個柏林。
經典就是知識界的圖紙。
拿著這個圖紙,面對問題,你只需要直接下載一個。
(圖片來源於網路)
02
讀透經典,一通百通
有個段子:
1920s, 相對論火了之後,愛因斯坦到處做演講。
聽了幾場,他的司機說:“愛因斯坦先生,你每次都講同樣的話,我都記下了,下次我都能講。”
愛因斯坦也挺虎,說你行你上,那個時候通訊不是很發達,不是所有人都見過愛因斯坦。
下一場演講,司機上臺,流利的還原了愛因斯坦的內容,全場掌聲雷動。有人激動的站起來說,“愛因斯坦先生,您講的太好了,我有個問題想請教您。”他問了一個很有水平的物理問題。
司機徹底懵了,但他居然還很機智:“你這個問題太簡單了,讓我的司機回答你吧。”
扮演司機的愛因斯坦站起來,笑著解答了這個問題。
這就是“司機知識”——僅僅是知道,並停留在很淺層的地方,不解決問題。
你別看今天很多知識付費使用者天天給你講大詞兒——什麼認知子宮,組織熵,群智湧現啥的,你真要問他大柱子現在欠薪2個月很不開心,你去開導下,他保證懵逼。他們腦子裡的,也都是司機知識。
怎麼超越司機知識呢?依然是讀經典。
有人問金庸,如果你一個人去島上帶一本書終老是什麼書?他說《莎士比亞全集》。
看懂了莎翁的書,金庸小說裡的種種人物設定,似乎都有影子——他深受西方戲劇影響。郭靖、黃蓉在牛家溝密室練功一段,人物輪次在旁邊出場,完全是舞臺劇的手法。
再比如,看了《羅馬帝國衰亡史》,你會發現阿西莫夫的《基地》幾乎完全致敬,而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也不在話下。
當你用心做好了一件事,這件事會帶你瞭解所有的事。
同樣道理,當你在某個領域參透了一部經典,這部經典也會帶你一通百通其他書。甚至在其他領域,也有了舉一反三的能力——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達芬奇為了畫好人,於是偷偷解剖了許多死刑犯。他不僅滿足於人的外表,還想看看下面的肌肉與骨骼,他畫出來人體的黃金比例。
當所有人都努力抓住外表,達芬奇想看透層級。
經典就是一個領域的X光機,帶著最高的層次看領域。
就像你在北京住慣了幾個街區,有天爬到電視塔吃飯(北京一個高層餐廳),你從高處重新認識了自己住的街區,對他們的關係更加了若指掌。而放眼看到其他的街區,雖沒有親歷,也多了幾分把握。
03
經典能提高理性和勇氣
讀經典,還意味著與作者思想對話。
史蒂夫 · 平克說,“寫作就是把網狀思維,樹狀展開,並且線性表達”,所以讀一本書,也就是沿著作者的思路,把線性表達還原成他的樹狀知識樹,最後直面作者的認知網路的過程。
和偉大靈魂對話都說淺了,這在復刻對方的大腦啊!
比如說,要體會理性,可以去讀讀道金斯的《盲眼鐘錶匠》,這是一本西方世界公認的最好的進化論的入門書。
道金斯人稱“達爾文的鬥牛犬”——他就是要澄清針對進化論(其實人家叫演化論,翻譯劈了)的誤解,駁斥非達爾文理論。
除了講進化論,他還用每一章精準迎擊一個進化論的對立觀點。比如說眼球的設計、劇變論、用進廢退論……篇幅有限不展開,總之,超級有理有據有趣有料,罵人不帶髒字兒。是很高階的理性。
如果要復刻簡潔通俗,一定是霍金,這位輪椅上的科學家一個個字母點出來的書裡,那本描述時間、黑洞、平行宇宙的《時間簡史》裡,居然只用了E=mc^2一個數學公式,一個多餘的術語都沒有——那些寫個論文都要造8個術語的人看完應該撞死。
另一些經典則會給我們帶來勇氣和智慧。
比如稻盛和夫的《心》。從街道小廠到三家500公司的管理者,先生每天早起問自己的一件事是:生而為人,何為正確?然後依照良知而行。
內心有一個這樣簡單的信念,竟然真的會達成外界如此大的改變,世界上盡然真的有這樣的人生。看著這些經歷,你的心裡是不是也升騰起一些信心和勇氣?
認真讀經典,也就是在復刻這些人的腦子,復刻他們的理性、簡潔、勇氣。這些機會,在一般的書中,找不到。
04
經典不是你正在讀,而是你正在重讀的東西
除了上面這三個好處,與我而言,經典還有一個特別不同的好處。
卡爾維諾說,
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
一部經典作品不一定是教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在經典裡,你還能讀出自己。
人們讀《紅樓夢》,十多歲讀出男歡女愛,風月寶鑑;二十多讀出分分合合,情愛苦緣;中年讀出來家族興衰,官場浮沉,老年讀出假假真真,如夢似幻。不同年紀讀,有不同的感受。
好的經典就好像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一次看到神奇冒險,二刷看到老虎是孩子的潛意識,自我決鬥,第三次終於理解了少年派對兩位調查員說的:
“你們相信哪個故事?老虎那個?那也是神的選擇。”——雖然人性有獸性和神性,但選擇看什麼,才是重要的選擇。
這些經典們,就像童年家裡,記錄你身高的門檻一樣,散發著舊木頭和油漆味道,歪歪斜斜的畫著不同的身高刻度,你曾經堅信,自己最高就這樣,但你又從未停止生長。每個都是你。
那些,歪歪扭扭的痕跡記錄著你在長大。
所以,這個浮躁的時代,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這個永遠學不完的時代
我們一起,讀經典吧。
關於如何讀書,我特別做了一節課:《如何讀透一本書?》,免費分享給你,在公眾號古典古少俠回覆「讀經典」來領取。
其他關於讀書的疑問,今天(9月23日)晚8點,我會在 #影片號:古典古少俠 做一場直播,展開聊聊:
1,如何真正理解一本書?
2,個人發展領域,有哪些經典書值得讀?
3,如何實現“從閱讀到輸出”,創作自己的作品?
如果你還有其他疑問,帶著問題來直播間,我們一起嘮嘮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