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手機看美篇,是當下人們每天的必修課。
但對很多人來說,看看容易,卻鮮有人動手去“寫”——撰文、製圖、配樂……在很多人看來,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可是,一位老人、一位67歲的退休老人、一個拿了一輩子篆刻刀的藝術家,卻因為一部書的編撰與美篇結了緣,在美篇上寫起小說來了。而且,一寫而不可收,一不小心,竟成了美篇上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內容貼近大眾,文風樸實,語言生動、詼諧感人,深受全國美篇讀者的歡迎。這不,金秋9月,他坐客美篇的北京總部,解密新媒體小說的寫作密碼——他就是從東平四中走出來的著名篆刻藝術家,哦,現在應該稱為著名作家的段振業先生,他在美篇上的暱稱是“阿振”……
段振業,泰安東平人,東平四中五級一班學生。1973年-1975年高中學習期間,愛好文學、文藝,是校文藝演出隊的骨幹和活躍分子。畢業後參了軍,因愛好文學,成了部隊上的“文藝兵”。退伍後長期從事文化工作,刀耕不輟,成了全國著名的篆刻藝術家,作品《中國名人名家肖像防偽印》,被社會認可,被各行各業廣泛使用。
段振業先生一直對寫作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但因工作繁忙,時間有限,很少有時間去創作。
退休後,終於有了大把的時間去思考去創作。“特別是當遇到美篇,激起了我的創作熱情,美篇圖文並茂,賞心悅目,即能寫文章,還能展示自己的特長,可以說是美篇讓我重新找回自我,走向理想的創作之路……” 9月23日,坐客北京美篇總部,段振業先生如是說。
就這樣,篆刻藝術家段振業,搖身一變,成了作家“阿振”。
“吃水不忘挖井人。”阿振對母校東平四中,感情頗深。他說,他與美篇真正結緣,是因為東平四中。
在美篇總部的媒體溝通會上,阿振說:“美篇有閱讀和修改方便的特點。我們東平四中要編輯出版一本回憶母校的書,是老同學留美博士後於保法倡導的並資助成書,因此我們成立了15人的編輯小組,小組成員分佈在全國各地,一篇文章的初稿製作成美篇後發給每個人,去糾錯去修改,然後反饋彙總,很快就能完成一篇文章。
“這種利用美篇傳遞修改文章的經驗值得推廣,快捷、高效,省去了集中辦公場地,節省了人力物力。不用租賃辦公室,更不用組成編輯部,就這樣不見面就把事辦了。
“兩年的時間我們完成了一部《母校情懷》,在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了。很受讀者歡迎,短短的三個月不到已經脫銷,現在正商談再版。”
《母校情懷》的編撰,進一步激發了阿振的創作激情,激活了創作靈感,讓他一寫而不可收,創作了中篇小說《新月》,短篇小說《水生》《水蓮》《水桃》(水字三部曲啊,哈哈)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特別是新作《百靈》,更是情節跌宕引人,語言簡潔生動,平湖一柱曾隱去作者推薦給朋友,不少人竟以為當代名家馮驥才的作品。
當下,“手機”名聲不太好,遊戲、聊天、影片溺害了不少人。但是手機只是一個工具,它本身並無過錯,關鍵在於使用它的人。
對於阿振先生來說,手機就是創作的工具。他說:“手機在手,什麼都有。開啟美篇不用寫字檯,不用電腦,在手機上創作就開始了。文章草稿在美篇上可以儲存,隨時隨地創作,我的文章都是在公園裡樹蔭下、在濟南大明湖畔和路邊連椅上完成的。
“而且這種天然優美的寫作環境,會讓人沉浸在大自然中,抒情浪漫,產生遐想,寫出來的文章也文風清新,自然灑脫……”
阿振先生推心置腹,道出了新時代、新媒體寫作的密碼!
談到今後,阿振滿懷興致地說:“我會一如既往的寫作,出新書,出好書。美篇是個自由平臺,是中老年人的寬鬆社群,美篇也像文學創作者的檢察官,隨時把握我們的創作方向,我會繼續創作優質作品,用文字書寫人生,記錄美好,分享感動,啟迪心靈,盪滌塵埃,筆耕自勉。爭取做一個優秀的從美篇走出的老年作家,讓夢想成真……”
作家阿振的成名過程,平湖一柱有三點反思:
第一, 一個人若想生活的幸福,當有愛好,有夢想。
什麼叫幸福?一個人一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做自己喜歡的事。
什麼叫愛好?就是一件事情,從小到老,無論什麼時候,都一直喜歡,有時間就去做。
什麼叫夢想?就是順應自己的愛好、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其中的快樂和幸福。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現實中,做自己喜歡的事的並非那麼容易,很多時候,自己的喜好要讓位於現實的需要。
而所謂夢想,就是對自己的“真愛”永不言棄,一有機會,就做自己喜歡的事。
就像阿振先生,從中學時期就愛好文藝,愛好文學,無論是求學、軍旅、工作都念念不忘。退休之後,終於才有了時間,搞起自己喜歡的文學創作來……
第二, 一個人若想事業有成,首先要有熱情,懂感恩。
阿振先生是東平四中73年的高中生,平湖一柱是東平四中80年的初中生,雖說和阿振先生是校友,但年齡卻是相差了十幾歲,按我們家鄉俗話,“差了一輩”呢(哈哈)!更何況,阿振先生是著名的篆刻藝術家,平湖一柱只是一名鄉村中學教師,二者“重量”實在懸殊太大。
但是,阿振先生平易近人,從不把平湖一柱當“晚輩”。在《母校情懷》的編撰過程中,阿振先生總是一口一個“小弟”,那個實在、親熱勁,如同親哥一般,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
從組織聯絡、到籌稿編輯、到排版校正,阿振先生忙前忙後,熱情有加,絲毫不像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而大家都知道,他的忙碌,卻是完全的自願,沒有絲毫的報酬,全憑他對母校東平四中的一片赤子之心,對東平四中校友的一片赤誠之情。
在9月23日北京美篇的高峰會上,他仍念念不忘家鄉東平,不忘母校四中,甚至把自己的成就成功,歸於母校,歸於校友……
而他,正是因為感恩母校,才和於保法教授發起了《母校情懷》的編撰,由於熱情,才成就了他夕陽寫作的新峰巔……
第三, 一個人若想事業有成,生活幸福,當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1973年,段振業先生在東平四中上高中,那時正趕上學習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因此,書並沒有讀多少,相當部分時間要農村參加生產勞動實踐,這一點,《母校情懷》一書中的同學有不少的回憶。
因此,段振業先生他們在學校裡並沒有學到多少“文學知識”,更沒有學習篆刻和寫作。
可是,畢業後參了軍,因為“戰地宣傳需要自編自演”,他不得不寫,編劇、導演、演員一肩挑;退了伍,由於工作的緣故,他又拿起了篆刻刀,在雕刻行業幾十年如一日,苦心鑽研,發明設計過公安系統印章管理存檔,發明設計的《保安印鑑》曾獲中國使用新型國家專利;退休了,為編撰《母校情懷》,他又學會了使用美篇,而且創造性地使用美篇,為圖文並茂,還學會了PS等製圖軟體。
而反觀我們有些人,從學校裡出來後就算定型了,不願再學習,不想再學習,一遇新事,就感嘆自己“OUT”了,而豈不知,不是自己知識和能力落伍,而是自己思想落伍,不想學習造成的。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智慧手機不過是十幾年的事,美篇從2015年問世,到現在也不過6年,而我們的阿振先生,落戶美篇也不過3年時間……而就在這3年時間裡,阿振先生不僅編撰了《母校情懷》一書,還實現了從篆刻家到作家的華麗轉身,走向了事業的新峰巔,而這一切,皆源於他的熱情,他的執著,他的好學……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在段振業先生那裡,世上本就沒有學不會的技能,幹不好的事情。
”世上本沒有手機,有人造了出來,有人就會用了;世上本沒有美篇,所有美篇都是人寫出來的;世上也本沒有《水生》《水蓮》《水桃》“三兄妹”,但阿振卻讓我們認識了他們……
忽然想起了懷特海說過的那句話:“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幾十年過去了,我不知道阿振先生還記得多少當年在東平四中學過的知識,但即使記得,那些知識恐怕多半也已“不可用”了。
可是,阿振先生和他的校友們(當然也包括我)對母校東平四中仍然念念不忘,與母校依然如初見。那是因為,東平四中教會了我們感恩,教會了我們學習,這是67歲的阿振先生能借美篇這個平臺,成為作家的最根本原因。這一點,我想,當給每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個深刻的啟示。
三年前,我結識大我12歲的段振業先生,那時是滿心的仰慕和尊重;三年後,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交”,現在是由衷的敬慕和學習!
阿振,從東平四中的小舞臺,一路走到北京的大美篇,是東平四中的驕傲,是我輩學習的榜樣!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