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白毛女》,是1964年由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改編,藝術指導黃佐臨 ,編導胡蓉蓉等。主要演員有顧峽美、蔡國英和凌桂明,後逐漸發展成大型舞劇,1965年首演。
舞劇塑造了喜兒、大春、楊白勞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礎上,融匯了豐富的中國民間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結合的典範,文革中八個樣板戲之一。
上海電影製片廠1972年拍成電影,以八場芭蕾舞劇的形式演出,桑弧執導,茅惠芳,石鐘琴,凌桂明,王國俊,陳旭東,董錫麟等主演。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惡霸地主黃世仁逼楊白勞用其女兒抵債,楊白勞奮起反抗,被打死。喜兒也被搶進黃家。貧農青年大春與喜兒自幼青梅竹馬,為替喜兒報仇,投奔八路軍。在張二嬸的幫助下,喜兒逃進深山。喜兒的頭髮漸漸變白。大春所在的八路軍某部解放了楊各莊。大春從深山中找回喜兒,鎮壓了黃世仁。喜兒翻身後,參加了八路軍。
最早將《白毛女》改編成芭蕾舞劇的其實是日本人。日本松山芭蕾舞團的創始人清水正夫與松山樹子夫婦,看過電影《白毛女》後感慨頗深,1953年底他們從田漢那裡得到了歌劇劇本,便著手將其改編。
日本版的芭蕾舞劇《白毛女》中,曲折的愛情故事成為絕對的主題。應周恩來總理之邀,松山芭蕾舞團於1958年到中國訪問演出,之後又來了十幾次,直到2011年10月,松山樹子還攜團在京滬兩地演出。
當年的日本版《白毛女》對中國芭蕾舞界的震動很大,他們開始清醒意識到,“中國芭蕾一定要革命,不然就要被工農兵所拋棄”。1964年,另一部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公演,反響極為熱烈,更催生了這部舞劇《白毛女》。
1965年7月19日,陪同外賓在上海的周恩來總理和外交部長陳毅,觀看了芭蕾舞劇《白毛女》。周恩來給予很高的評價:“這部舞劇基礎很好。原來是歌劇,現在在舞劇中加伴唱很好,群眾容易懂。”此後,周恩來先後16次觀看過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演出,可見對其的偏愛。當年劇組作了大膽創新,徹底打破芭蕾舞劇不入“唱”的慣例,在劇中配合穿插了21首歌曲。
1967年《白毛女》進京,在人大小禮堂彙報演出,毛主席等觀看並高興地與演員合影留念。本劇上演以來,相繼有二十四個省市藝術團體和中國鐵路文工團、中國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團、北京舞蹈學校等學習演出。1994年被評為“中華民族二十世紀經典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