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的內心是一架鋼琴,許多人的表達能力只是一副快板。”
生而為人,我話很少。/圖蟲創意
最近,有一種“病”成為了流量密碼。
在某短影片平臺上,相關話題的播放量已經達到了20億。圍觀者或捧腹大笑,瞬間解壓;或尷尬得腳趾摳出三室兩廳,嗤之以鼻。
這種“病”號稱是“人類社交天花板”——社交牛逼症。
現在上網像上語文課,每天要學習新詞語。
簡單來說,社交牛逼症就是社交恐懼症的極端反面,核心要義就是: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他們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心裡沒有任何包袱,可以在任意場合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儘管社交牛逼症稍有不慎就容易翻車,成了討人厭的“自來熟”、沒有邊界感的冒犯,但不少年輕人還是有點羨慕看起來能言善辯、八面玲瓏、隨心自在的社交牛逼症。
畢竟,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開口說話太難了。
“我從來不說話,因為我害怕,沒有人回答。”/《馬男波傑克》
一邊羨慕“社牛症”
一邊說不出話
“即便現在我被一隻老虎咬了,都很難立刻喊人來救。因為如果沒有人救,我只是可能會死;可是一旦有人救,我還得跟他打招呼。”
最新一季《脫口秀大會》的人氣選手鳥鳥,就是靠著“社恐式”脫口秀出圈的。從她的脫口秀裡,我們才知道,原來內向的人每次說話前,要經歷如此激烈的思想鬥爭。
求救和打招呼,孰輕孰重,不言自明,而鳥鳥在脫口秀中略帶誇張的比喻,真切地讓人感受到,他人的評價和感受有時會成為無比沉重的枷鎖——“我特別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甚至超過我自己的感受”。
有些話很“難聽”,因為它是真的。/《脫口秀大會》
微博有一個話題“你可以一天不說話嗎”,裡面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孤單心事”:
“加班回到家已經晚上10點多了,發現自己今天居然一句話都沒跟同事說過。”
“剛到美國留學的時候,人生地不熟,又沒有朋友,快一週沒跟任何人說話。”
“如果可以不用出去賺錢,我能在家裡呆幾年,幾年不說話都可以。”
與其說“一天不說話”是一個挑戰,不如說這逐漸成為了年輕人的日常。
單身、獨居、工作忙碌,是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的標籤。他們的表情包庫存可能超過300個,每天要發好幾條微博、朋友圈,卻越來越少跟別人面對面交流,也就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不擅表達。
為了避免尬聊,“話少青年”往往選擇繞路走。/圖源網路
如果說社交牛逼症的要義是,隨時隨地想說就說、想做就做,那麼“話少青年”的原則就是,能憋著不說的話,一定得憋著。
對於在大城市獨居的年輕人來說,如果不是因為最長的假期——國慶、春節只有7天,他們不說話的記錄一定可以更長一些。畢竟,點外賣都不用接配送員的電話,直接在訂單備註“請放門口,簡訊通知”即可。
你以為上班就一定要跟同事面對面交流工作?當然不是!微信、QQ、釘釘、郵件……這麼多便捷的辦公軟體,不僅可以發文字資訊,還可以發圖片、文件、PPT、壓縮檔案……根本不需要面對面說話。更重要的一點,用聊天軟體還可以留下“證據”,避免背鍋。
自從有了手機,再也不怕“空氣突然安靜”。
就算是外出吃飯,也能輕鬆開啟“靜音”模式。等位,掃碼;點菜,掃碼;買單,掃碼;開發票,掃碼……用餐高峰期,點一下訊號順暢的手機比叫一聲滿場飛的服務員更靠譜。
更別提和話不投機、一年見不了幾次的親戚聚餐,此時,話少的人設能為他們創造更舒適的玩手機的空間。
正如周國平在《安靜的位置》中所寫的:
“比起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有時更喜歡和不愛說話的人待在一起。那種‘不用聽廢話,更不用逼自己講廢話’的感覺,讓人心情舒暢。”
習慣了獨居的年輕人,開始習慣“無言以對”。
話少的鍋,社交恐懼症來背?
十之有九的年輕人,會將自己話少的“毛病”,歸結於社交恐懼症。也難怪,現在的年輕人,人均“社恐”。
今年上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聯合對4000多名18-35歲年輕人進行調研,發現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其中,有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38.3%的人將“社恐”歸咎於性格內向。
其實,不少聲稱“社恐”的年輕人,可能只是“不想、不喜歡社交”或“不太會社交”,還未達到社交恐懼症這種嚴重程度。
社交困境成了不少年輕人難以邁過的坎,這也正是“社交牛逼症”火爆的土壤。
話少的人,往往只是想得太多、說得太少。
擔心自己說的話被誤解,不說了;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否用對了場合,不說了;避免自己說完話後,空氣突然變得安靜,不說了。
他們不全是隻顧自己感受、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只是可能在意別人比自己更多。
幸運的是,在這個年代,除了開口說話,我們有越來越多方便、快捷的表達自我的手段,甚至比說話要舒適、熟悉、準確得多。
如今在網上聊天,相同的一個字,不同的數量都能表達不同的含義。/圖源網路
面對面交流時,我們往往要快速給出反應、回答,而在用微信、QQ等社交媒體的時候,我們可以字斟句酌地思考如何回覆,想不出合適的回覆時,還有成百上千的表情包可供挑選,甚至還可以不回覆。
在短影片平臺,我們無須打扮、思考,點點手指,就能擁有精緻的妝容、有趣的“道具”、好玩的情節,輕鬆拍出展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影片,這不比線下見面交流省心多了?
你以為年輕人話少是因為表達慾望減少了?恰好相反,他們比以往任何一代人對友情、愛情、親情都有更強烈的需求和表達慾望。
藍色為90後,黃色為80後。與80後相比,90後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目的是交友、交流。/《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
騰訊QQ聯合易觀智庫釋出的《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顯示,90後充滿表達慾望,情感需求強烈。
只是因為成長中的90後缺少話語權,而成長於數字網路時代的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渠道、表達方式和影響空間。
在現實生活中話語權較低、認同感較少的年輕人,自然更願意在網上尋找存在感,畢竟這是他們更熟悉、更自在的地方。
在現實生活中沉默寡言,在網際網路上活躍百變,這可能就是當代年輕人新的交流方式,新舊交替,沒有孰好孰壞之分。
正如刺蝟樂隊在歌裡唱的:“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一個優質的社交圈只要12-18人就足夠了。所以大可不必擔心不擅社交會成為你變得更好的障礙。
語言技能,用進廢退?
可以說,話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有性格原因,也受大環境的影響。
話說得少了,也就越來越“不會聊天”。
弔詭的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獲取資訊的渠道變得多種多樣,大眾接受的資訊也變得千差萬別,群體很難擁有一致的共識,但我們的語言卻變得越來越“統一”。
所有的快樂都是“絕絕子”,每一種悲傷都成了“emo”,無論稱讚什麼都是“yyds”……
明明有層出不窮的網路熱詞,讓人應接不暇,我們卻越發覺得語言變得貧瘠、單調、無趣,也讓人陷入了語言選擇的迷茫。
“如果說我們的內心是一架鋼琴,許多人的表達能力只是一副快板。”看理想編輯部認為,網際網路“黑話”盛行的表象下,潛藏著大眾語言能力退化的真相。
當網路“黑話”、縮寫詞盛行的時候,我們的語言能力也在退化。
熱衷於使用表情包、網路流行語的人,可能不全是因為覺得好玩、有趣,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已經不知道怎麼用語言來描述當下的情緒。
這很可悲,也很可怕。
國學大師辜鴻銘曾在《中國人的精神》中寫道:“漢語口語,本質上是孩童的語言。”
在辜鴻銘看來,除了馬來語以外,漢語堪稱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語言”,因為它極度簡化,不區分語格,沒有時態,沒有規則和不規則動詞之分。
所以,他給打算學習漢語的外國友人的第一項建議就是:“保持一顆童心,那樣你就不僅能夠進入天國,而且能夠學會漢語。”
或許此刻的我們,也應該學著保持童心,卸下包袱,張開懷抱,勇敢地表達自己。
其實,無論你是話多還是話少、是社交牛逼症還是社交恐懼症,只要找到一個最舒適的狀態,將最真實的自己展現給他人,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