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伯55歲那年,大嬸離他而去。
他倆的感情一直很好,大嬸的突然離開,讓大伯痛苦了好一陣子。
他只要逮著合適的機會,都會一臉憂傷地告訴別人:
“哎,男人沒個婆娘真不行”。
每個聽他訴苦的朋友都會安慰他,告訴他如何走出陰影並開始新的生活。
兩年後,我大伯也走了,沒有大嬸的陪伴,他的生活簡直一團糟,整天殘羹剩飯度日,一頓飯當三頓吃,最終落下個不治的胃病。
可他到死,都沒學會做飯,也沒學會如何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有人說他是自己把自己給害死的,怨不得別人。
是啊,如果他當時能收起心痛,不把希望寄託於別人的同情和安慰,堅強一點,學會如何一個人獨立生活,或許他會有更精彩的後半生。
“生活是自己的,你選擇怎樣的生活,就會成就怎樣的你。
與其抱怨這個世界不美好,不如用自己的努力,爭取更多的美好和幸運”。
如果一味沉浸在傷痛中不懂自救,只想透過別人獲得一絲絲同情與安慰,那將只會讓傷口無法癒合,最終只能是不斷消耗自己。
人到中年,停止內耗,才能擁有更精彩的後半生。
接受平凡,不難為自己
統計學中有個規律叫遍歷性,大概意思是說:當你注意觀察周圍人的命運時,你也能大概知道自己N年後的命運如何。
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有9%的人會小有所成,而僅有1%的人才能做成大事。
對於很多人而言,生於平凡,也將終於平凡。
人到中年後,往往會因為很多事而變得焦慮和心有不甘。
擔心自己工資太低攢不了家底,又埋怨生命過半卻碌碌無為。
看到朋友事業有成,自己默默無聞,於是徹夜加班想在職場嶄露頭角。
看到別人做專案賺了錢,於是自己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甚至還有一些人心有不甘,抱怨自己為何如此努力,還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可否認,一個人心懷希望、敢打敢拼沒有錯,但有些事,努力之後不一定會有結果,也不一定會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
周國平曾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學會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不要為了心有不甘而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接受平凡,不難為自己,不好高騖遠,把精力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二、不為面子而活,是停止內耗的開始
面子僅僅是一張彩色的外衣,看起來漂亮,其實一捅就破。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下,光是應付日常生活就會讓很多人精疲力盡。
可還是有很多中年人,寧願戴著沉重的面具生活,也不願直面現實。
為了不傷和氣,對別人的請求一概不拒;
為了哥們義氣,從不缺席別人的酒局;
為了幾句恭維,不顧自身實際也要和別人站齊;
於是,揹負著別人的眼光走別人眼裡的路,最後讓自己越走越累。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有一句話:中國精神的綱領就是“面子”,只要抓住這個面子,就像揪住了阿 Q 頭上的那根小辮子,牽他往東就往東,牽他往西就往西。
面子是這個世界上最沒用卻又是最難放下的東西。
人到中年,放下面子生活,不盲目攀比,能腳踏實地,雖然這樣的生活少了一時的風光體面,但不會讓你委曲求全於生活之下。
二、收起心軟,學會拒絕,
書畫大師啟功先生的書法名滿天下,求字之人絡繹不絕。
啟功先生信奉佛教,菩薩心腸的他很少拒絕別人,不管來者是誰,幾乎有求必應。
然而有一次,一位秘書帶著領導的口信找到啟功先生,為了求字還給先生規定了期限。
先生聽後說:“我要不寫呢?”
最後就這樣拒絕了對方。
還有一次,“啟功研究”學者趙仁珪曾說:有一次他在整理先生口述歷史之前,有一位東北女記者,訪問了啟先生幾回,她軟磨硬泡懇求啟先生回憶平生經歷。
啟先生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說了幾次。
後來聽啟先生說:他每說一次,夜裡都會難受得睡不著覺,所以之後便不太願意再說了。
影星梅麗爾•斯特里有一句名言:
“對某些事情我不再有耐性,不是因為我變得驕傲,只是我的生命已到了一個階段,我不想再浪費時間在一些讓我感到不愉快或是傷害我的事情上。
我不願去取悅不喜歡我的人,或去愛不愛我的人,或對那些不想對我微笑的人微笑。”
不是所有的微笑都有回報,一味心軟也不見得會被體諒。
真正的朋友不怕拒絕,害怕被拒絕的關係也沒必要浪費時間。
人到中年,應該學會收起心軟,對不值得的人和關係少一點付出,對不合理的事情要學會拒絕。
敢於割捨不必要的投入,停止內耗,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和家人,是中年人最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