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甚至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被世界各地的人類認知並喜愛。
黃金最初的用途可能是被用於裝飾和儀式,後來由於黃金的罕有、穩定、美麗和珍貴,早早擁有了“金屬之王”的尊號,並享有其他金屬品種無法比擬的盛譽,除了金屬身份,黃金同樣具有珠寶玉石的收藏裝飾功能,是個人地位和國家財富的直觀指標和重要象徵。
攝影:閱嶽
黃金在經濟領域和應用層面不斷髮生變化,然而,作為一種同時具有貨幣屬性、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的特殊商品,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一般等價物,其顯赫的地位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與人類文明程序也緊密相連。
歷 史
最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古埃及就有關於“一份黃金與二分半白銀相等”的記述,是人類最早的關於黃金的文字記載。
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巴比倫王國就打造出了各式黃金飾品,證明人類製作黃金飾品的歷史很可能更為久遠。
公元前635年,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鑄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批純金鑄幣。
攝影:閱嶽
公元1816年,英國率先實行了金本位制。在19世紀中後期,世界主要國家相繼實行了金本位制,對促進全球範圍內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887年,英國科學家利用氰化法提取金獲得了成功,揭開了世界黃金髮展歷史的新篇章。
到19世紀後半葉,全球的黃金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50年間的產量就超過了此前人類歷史5000年的總產量。
在人類文明歷史開端的幾千年裡,黃金基本上屬於統治階級和貴族才能擁有的財富,擁有黃金意味著權勢的象徵,在世界上的幾大古代文明中黃金都擁有極高的地位。
同時,黃金還被人類社會普遍認為是純潔與神聖的象徵,人們將黃金進獻給崇拜的神靈,黃金成為供奉器具和修飾保護神靈形象的特殊材料。
圖特·阿蒙面具
文 化
黃金是金屬文化的象徵,可能最早產生於6000年前的兩河文明。中東地區作為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當時的古埃及和努比亞(埃及語意為黃金)等國家和地區擁有的資源使之成為這一地區主要的黃金產地。
比如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地圖之一的杜林紙草地圖,主要顯示了金礦在努比亞的分佈以及當地的一些地質資訊。
與此同時,中國的夏商時期的文物出土,也表明黃金加工首飾在東亞地區的歷史超過了3500年。其中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金器數量眾多、工藝複雜,說明中國古蜀族是世界上最早開採和使用黃金的古老民族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太陽神鳥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貨 幣
公元前6世紀左右,黃金開始被人們以貨幣的形式使用。最早已知使用金作貨幣的地方是呂底亞王國,在公元前700年,呂底亞便以銀和金作合金的形式製成錢幣。
公元前約550年,古希臘人在中東及地中海地區開採黃金。在公元前323年,希臘人的採礦地點分佈從直布羅陀一直延續到小亞細亞和埃及。當時希臘的首飾主題以人或動物的外形為主,比如阿伽門農的面具。
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東方,中國古代先民積累了尋找黃金等礦產的經驗。比如《管子·地數篇》中記載:“山上有鉛,山下有銀,山上有銀,其下有丹。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金也”。春秋時期,一種稱為“郢爰”的金幣在楚國流通,開創了中華文明接納黃金進入貨幣金融領域的先河。
後來,許多國家和地區將黃金作為單一或至少其中一種重要貨幣的做法,在全球範圍不同文明達成高度默契,使得各個國家及其民眾都形成了積存黃金作為儲備的習慣。
技 藝
在歐亞大陸,古羅馬帝國和漢王朝並行的幾百年間,黃金的開採技術和產量都得到了極大提升。古羅馬人發展出一種利用水力開採大型金礦的新方法,在伊比利亞半島和達西亞行省開始使用,長長的高架水渠可以把沙石中的大部分沖積礦物淘洗出來。
老普林尼在1世紀末期完成的著作《博物志》中,詳細描述了當時各種採礦方法。在當時,古羅馬黃金的主要用途在於製作首飾,首飾的主題從描繪神話變成了較平凡的幾何圖案,而金幣的使用比古希臘也更為普遍。
鎏金工藝是一種利用汞齊中水銀受熱蒸發而金保持穩定的原理在銅器表面鍍金的方式,從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在西漢時期進一步發展,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長信宮燈”是鎏金藝術品的傑出代表。
在2011年開始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葬考古挖掘中,出土了超過370件金器,總重量超過78公斤,證明在西漢時期,黃金已經成為貴族階層的重要資產,也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徵。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和樊綽的《蠻書》都有關於勘探和開採黃金的記錄,《本草拾遺》的作者陳藏器說:“金出水沙中,氈上淘取”。這就是在溜槽上鋪上毛氈,使沙金沉留在毛氈裡,這種古老的收集沙金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唐朝金銀器製作也代表了當時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據《唐六典》記載,唐朝的加工技術有十多種,包括鍍金、縷金、捻金、貼金、嵌金、戧金、銷金等。
唐代利用這些加工技術,製作出許多傳世之寶。如1983年在揚州三元路發掘出的一批以極其罕見的金櫛為代表的精美唐代金首飾,又如1970 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鴛鴦蓮瓣紋刻花金碗,成為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文物。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唐代鴛鴦蓮瓣紋金碗
象 徵
在歐洲,東羅馬帝國的初期,純金的首飾開始加入寶石的元素,其主題無外乎歌頌教會及國王的權力。隨著伊斯蘭勢力的擴大,東羅馬帝國後期那些浮誇的黃金首飾,大部分都被用來建造清真寺或資助軍事活動。而在此期間,西羅馬帝國因為金礦資源不足而使黃金製品顯得比較稀缺。
宋代隨著封建城市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金器製作行業十分興盛,工藝玲瓏奇巧,新穎雅緻,並時常帶有銘款,對後世的工藝品製作影響深遠。加工工藝的迅速發展,使黃金的造型藝術變化多端,作為富貴美好的寓意深入人心,至今中國婚嫁添丁等活動中仍有以黃金錶達吉祥富貴美好祝願的風俗。
安徽博物院館藏文物南宋御仙花金帶飾
公元14世紀至16世紀,非洲的馬裡帝國以其擁有大量黃金而聞名,多方史書記載,統治者曼薩·穆薩1324年前往麥加進行朝覲,沿途消費了過多的黃金,竟然引起了整個北非地區的通貨膨脹。
無 記
15世紀以後,在歐洲人開闢美洲期間,發現美洲原住民文化中出現大量黃金裝飾品,尤其是中美洲、秘魯及哥倫比亞。
其實,秘魯地區早在公元前1200年的查文文化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黃金作裝飾。而納斯卡人在公元500年之前發展出鑄金的技術,他們利用黃金與銅製造成玫瑰金,可以使得金屬熔點下降以方便鑄造。
黃金打造技術在12世紀開始的奇姆文化達到高峰,具代表性的有用金製成的動物、植物,現在儲存得最好的收藏品位於哥倫比亞的波哥大黃金博物館,但更多的黃金製品在西班牙入侵後被熔化並運回歐洲。
掠奪自美洲的大量黃金滿足了整個歐洲,並在黃金裝飾上給予了文藝復興重要支援,這一時期傑出的金匠們使黃金利用的藝術得到極大發展,一些著名的藝術家如義大利的波提切利等,都曾經是金匠。黃金無記善惡,但記錄下了悲欣的歷史。
黃金開採採集、加工製作,並作為貨幣流通的歷史,都客觀反映了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明發展。在華夏文明的輻射區域,還有新羅黃金、鮮卑金飾、匈奴金冠等,各民族不約而同的將黃金置於重要地位,與西亞地區的大夏黃金、斯基泰金器、巴比倫金葉、埃及金面具遙相呼應,甚至與地理大發現之前美洲各文明的黃金崇拜產生共鳴,無不奇巧互證,彰顯了黃金在人類古代文明歷史上的顯赫地位和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