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今年秋天,北京的雨水格外多,尤其在早晚時段,能夠感受到明顯的涼意。除了換季感冒外,秋季也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期。如何透過調整生活習慣、進行適當補益等方法減少發病率?心腦血管病只有老年人才會得嗎?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中青年群體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心腦血管病來襲
氣虛血瘀是根源
心腦血管病受氣溫的影響較大,所以每逢換季的時候,心腦血管病患者就需要格外注意身體健康。秋天天氣變冷,引起血管收縮,早晚溫差大,給心腦血管造成的壓力也大,容易引發血壓高、血脂高、心腦動脈硬化等疾病。
從中醫所講的“虛實”來看,心腦血管病的易患人群是老年群體,因為年紀大的人血管的運血能力變差,代謝能力差,容易引起“痰瘀”。“痰”是指人體中水溼積聚不化,原本用來潤養身體的水谷精微無法被完全代謝掉,積聚成廢物就是“痰”。而“瘀”則是指血液瘀滯,由血液執行不通所導致。當痰積聚到達血脈時,就會引起“痰瘀”,從而導致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同時,心腦血管病的病因大多緣於“氣虛血瘀”的毛病。中醫講“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老年人脾腎兩虧、氣血不足,更容易“氣虛血瘀”,因此更易患上心腦血管病。老年人可透過補脾腎來通血瘀,氣血足了、體質變強,自然能夠減少心腦血管病的反覆。另外,秋季預防心腦血管病還需要多喝水,並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生活習慣,如忌辛辣、不熬夜等,儘量減少天氣變涼和變乾燥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小心疾病年輕化
提早防治很關鍵
許多年輕人認為,心腦血管病離自己很遙遠,但疾病的年輕化讓他們不得不開始注意身體健康。年輕群體中時常談起又十分擔心的猝死,其實正與心腦血管病有關,猝死被解釋為臟腑的急性衰竭,其先兆表現就是心腦不適。
不少人分不清冠心病、心絞痛、心臟早搏等一系列心臟相關疾病及症狀的區別。其實心臟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胸痛、心悸,如果明顯發生了心悸、心跳過快、心臟漏跳,那麼很可能是心臟早搏,就要格外注意了,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另一方面,如果腦血管出了毛病,症狀一般表現為頭暈、頭痛,尤其是在頭暈時出現了1—2秒的大腦空白,很有可能是發生了腦缺血。就算在短時間內緩過來了,也一定不能輕視,因為這些都是猝死的先兆表現,可能發展為臟腑的急性衰竭,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少年輕人都在問,“太作”是不是真的會出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時候身體出毛病都是由於不良的生活習慣累積而成的,換句話說就是很多病都是“作”出來的,比如夏天貪涼,每天都離不開冷飲,尤其在天氣炎熱時喝冰啤酒,非常傷陽氣。
熬夜、作息不規律也是年輕人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習慣之一,長期熬夜、作息不規律讓身體無法得到足夠的休息,就會傷腎,也就是傷陰精,人就老得快。如果一直不注意生活作息,不改正生活上的壞習慣,“太作”很可能會導致陰陽兩虧、氣血不足,致使免疫力低下,從而大大影響身體健康,引發包括心腦血管病在內的許多疾病。
秋冬進補養生
小心過猶不及
很多人都聽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但真的明白要怎麼“養”的人卻少之又少。中醫裡所講的“養”和“補益”,並不是讓大家在秋冬時節吃很多補品,吃了不適合自身體質的補品,或是吃得太多,反而會傷身。“養”其實指的是根據天氣變化、季節特點,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讓身體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比如堅持每天在11點以前睡覺,就是養陰了。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原本是指一年中的農事,春天萬物生髮,夏天生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在中醫理論中,其實也有這樣的說法,就是講到了天氣寒冷的秋冬,人們要把氣血“收藏”起來,注意保暖,不碰寒涼之物,以防寒氣入體,對身體造成危害,比如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區、尤其東北地區,一直以來就有“貓冬”的習俗,冬天儘量不出門,躲在家裡平安度過寒冷而漫長的冬季。
還有不少年輕人崇尚的“朋克養生”,如“可樂泡枸杞”“熬最長的夜,敷最貴的面膜”等等,其實是不合理的,長期下來很可能對身體造成比不良生活習慣更壞的影響,如果想要透過進補來調整身體,最好遵醫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補益方法。
另外,錯誤的理解不只在“吃”上,不正確的運動理念也會讓身體受到損害。一些年輕人認為運動健身應該出的汗越多越好,甚至去穿曾經風靡的“爆汗服”,其實這是錯誤的理念,適量運動應該是讓人感覺身體舒暢,而不是追求儘量多地出汗。中醫講“汗血同源”“氣隨液出”,如果每次運動都是大汗淋漓,甚至產生了無力感、手腳發麻,那就對身體造成了不良影響,尤其體虛的人更不能過量運動。
(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內科主任 李曉紅)
【來源:北京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